摘要:十二章纹作为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开始,帝王们在祭祀、参加大型仪式等重要场合都会身穿带有十二章纹的礼服出席。经过几次制度改变,冕服形成一套严密的服饰制度,并将十二章纹的王权象征意义更为深入。十二章纹的纹样无论是从其华美的装饰形态,还是其蕴含的内在意义来说,都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的推崇,以及对天道的向往,反映了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冕服;帝王;服饰;十二章纹;象征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Q020) 03-0075-01
一、引言
冕服作为古代最为隆重的礼服,其隆重之处并非仅仅是它外在视觉的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性——象征着帝王权力、地位的至高无上,象征着帝王尊贵的身份、象征着美好品德等。而冕服此象征性的最佳载体则是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了,十二章纹通过十二种不同寓意与寄托绘或绣在衣服上,多元的展现帝王风范与威严。
二、冕服的形成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体现社会等级、君主地位、威严的一种很直接的表现方式,同时.服装又是表王见‘‘礼”的重要形式。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服:祀吴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氅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荤小祀则玄冕。”即,周代将冕服分为六种,故称“六冕”,其中包括大裘冕、衮冕、蹩冕、毳冕、絺冕、玄冕,六冕”根据所赴场合不同而穿不同冕服。
三、明之前冕服中十二章纹的起源与流变
冕服是男子最高级别的礼服,通常在祭祀时穿着。其中包含六冕,但是最高级别则为大裘冕,这一最高级别的直观表现则是衣服上的十二章纹。在明代之前的十二章纹在章目有不同的演变,则如下:
晋、宋、南齐时期都是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纹,其中没有宗彝。
到了梁朝,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天监七年,龙纹改为凤凰。上衣有日、月、星辰、凤凰、山、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
北周时期冕服共有十种。其中,苍冕至象冕的七种冕服都施有十二章纹,其之下的衮冕施龙以下之九章,山冕施山以下之八章;蹩冕施华虫以下之七章。衮、山、慧冕虽然用九、八、七章,因为有重复的文章,最后定为十二等。
隋朝定制的章纹为上衣有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宗彝2个),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黼、黻各2个),共有九章十二等。
唐武德四年的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
宋初、仁宗景祜二年沿承五代之制,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雉、虎雌七章,下裙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章,共十二章。神宗元丰三年改制为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下裳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共十二章。徽宗政和三年定为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龍、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
辽国时冕服的与徽宗政和三年一致。
金天眷三年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虎蜼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五章,文章共为十三章。
元代冕服的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火、华虫、虎蜼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
四、冕服中十二章纹体现的文化观念
十二章纹分别代表“天”与“地”。代表“天”的章纹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日、月、星辰为自然现象,其有“照临”之意。山为自然界真实存在,有王者稳如山之意。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原始社会崇拜的图腾,它可入大海至深,亦可着陆地面而存活,可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华虫即雏鸡,拥有美丽的羽毛,取其“文”,有才华横溢之意。代表“地”的章纹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宗彝的外形取自古代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祭器之型,虎、难为其器型之图饰,有忠孝之意。藻,是水草,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之洁净之意。火,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可以烹饪食物,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粉米,是人们不可缺失的物质粮食。黼,取斧子为原型,有决断之意。黻,黑白色相对的两个弓箭,是人类谋生的劳动工具,有背恶向善之寓意。十二章纹中无一章纹没有取自自然,将天地物象绘或绣于衣服上,让人与其相融于一体,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王鸣,中国服装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黄强,南京历代服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张媛(1994-),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