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晰
摘要:在颐和园的重要建筑庭院及长廊两侧,陈放着数量众多的石质台座,又称露陈座。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庆典时,露陈座配合铜器陈设,构成了皇家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清末的动乱、列强的入侵,使文物频繁迁移,再难归原位。如今,根据清宫匠人手绘孤本《颐和园万寿山内仁寿殿·排云殿·玉澜堂·乐寿堂·留佳亭·鱼藻轩等各处露天陈设添安石座图样>所示,经比对名称、器形与纹饰,我们可以确认部分万寿庆典所用铜器陈设仍保存于颐和园文昌院。这为陈设用品的复原提供了确凿依据,以备进一步研究园林的造景艺术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颐和园;露天陈设;铜器
中图分类号:TU986. 45;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69-04
一、概述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清代皇家园林。经过两次焚毁破坏、两次重建修复,在晚清时期,颐和园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外交场所。民国时期,颐和園作为市属公园向大众开放,人们得以欣赏到宫廷苑囿的真实面貌。
颐和园以建筑类型丰富而著称,包含殿、堂、楼、阁、亭、台、廊、轩、桥等形式,与万寿山之山景、昆明湖之水景相呼应,形成不同特色的古代园林景观。山形水貌下,建造者为满足使用需求,运用多样化的布局方法,结合土木环境,设计出大小不一的建筑空间,再赋予这些空间或雄伟、或典雅的艺术风格,最终将一座完整的建筑群呈现出来。众多建筑中,木结构为绝对主体,也有金、银、铜、石或复合材质的材料搭配运用,参与布景。
露天陈设便是庭院景观的一部分。其中,颐和园的露天陈设主要是铜器与观赏石,它们摆放在大小不一的石座上,供游人欣赏。现存原位的露天铜器共四十二件,体型较大,多数为光绪时期铸造,包括东宫门外铜狮两件;仁寿殿院铜龙两件、铜凤两件、铜麒麟一件、铜缸两件、香炉四件;乐寿堂院铜鹿两件、铜鹤两件、铜瓶两件、铜缸两件;庆善堂前鹿亭式香炉两件、铜缸两件;排云门外铜狮两件;排云殿院铜龙两件、铜凤两件、香炉四件、铜缸六件;八方亭铜牛一件。这些大型铜器不易移动和损坏,且保护得当,防护措施完善,故一直以来进行着原状陈列。相对而言,小型铜器陈设因种种历史原因,器座分离,与晚清时期相比,大部分铜陈设被移动或损毁。而保留下来的遗物,部分原地加固,部分存于库房,部分陈于殿堂,再未聚合成原貌。
面对空荡的露陈座,有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与调查,意图寻找露天铜器陈设的真相。笔者将汇集到的相关资料陈列如下:
颐和园管理处所编《颐和园志》,如实记载了这座皇家园林的历史变迁,上起昆明湖、万寿山之发端,下至1994年底,引用各类原始档案,将园林的建造与养护、陈设的摆放与管理、园内活动的筹办始末、机构制度与经营服务等诸多内容逐一分类。由《颐和园志》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颐和园,其中陈设部分涉及到露天文物,为本文参考资料之一。
《颐和园大事记》是继《颐和园志》后又一部颐和园管理处编撰的书籍。《颐和园大事记》在前书的基础上,扩大了收录时间范围,记述公元1261年至公元2013年的园林发展概貌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此外,《颐和园大事记》考据详明,表述清晰,对深入了解颐和园历史、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颐和园的露陈座》,曾任颐和园管理处副研究员的赵丹苹与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朱利峰所著。此书以颐和园中仁寿殿、乐寿堂、排云殿等多处重点庭院内的露天石座为主要研究对象,记录其具体方位及陈设文物,概括其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对园林艺术的影响。此书是作者二人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早在数年前,调查已然获得突破,并得到多方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帮助。其中颐和园翟晓菊主任在中科院图书馆古籍部发现的孤本《颐和园万寿山内仁寿殿·排云殿·玉澜堂·乐寿堂·留佳亭·鱼藻轩等各处露天陈设添安石座图样》正是课题的突破口。
笔者将孤本简称为《添安石座图样》。《添安石座图样》为清代光绪年间宫廷匠人手绘而成,“是为了制作与铜器相配套的露陈座而画的图样,主要为陈列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来慈禧所收的铜器寿礼而专门设计定制。”①这些图样,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铜器陈设和露天石座的基本样貌,以便进行对比。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所编《颐和园石座艺术>对《添安石座图样》进行系统性整理,结合园内现有的露天石座照片,将比对、归纳后的成果展示出来。
笔者综合以上多方信息,将《颐和园石座艺术》所载《添安石座图样》作为主要参考对象,《颐和园的露陈座》为辅助参考资料,与所阅所观的铜器文物相比较,撰写出此文,希望能够为此前的研究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二、颐和园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来历
中国建筑史中,在下方由砖石砌成的突出平台被称为“台基”,是建筑承重的关键所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种带有花纹和线脚的基座逐渐流行,这便是“须弥座”。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于宫廷、坛庙等重要建筑。经过魏晋、唐、宋、元、明的继承与改造,在清代,须弥座的装饰更加华丽,造型日益繁复,成为既有功能性,又具美观性的园林一景。须弥座,也就是露陈座,几乎专为皇家而造。为了衬托皇室住地的庄严与富丽,露陈座常常搭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器物,使园林的氛围更加协调。
自颐和园前身——清漪园开始,铜器陈设与露陈座共存成为常态。露天陈设随着皇帝的喜好、国力的强弱而调整、变动。乾隆时期,园藏丰富,陈设珍宝不胜枚举,清宫造办处为清漪园制作各式新颖铜器,用以烘托新园的华美。然而清末的战乱中,露天陈设被大肆掠夺,园林惨遭破坏。直到1886年,慈禧在废墟之上重修颐和园,搜罗与献礼而来的宝物逐渐累积,这座荒芜人际的园林终于重现生机。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是慈禧六旬庆辰,本应大肆操办,但中日战争爆发,庆典未按计划完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旬庆典如期举办。光绪帝至仁寿门外跪接太后驻跸乐寿堂,众臣请安,行礼庆贺。此次庆典张灯结彩,隆重非凡。园内华彩纷呈,营造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添安石座图样》即是记录为迎接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庆典”而专门制作的装饰图样。图中器物类型繁杂,品级各异,上起商周,下至晚清。这些铜器陈设,大部分属清宫旧藏,少数为进献礼品。据《颐和园的露陈座》中所记:“<添安石座图样>中记载的古铜双环瓶共十件,包括一件古铜双环大扁瓶和一件古铜双环有盖瓶。将<添安石座图样>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庆典贡品清单详细比对发现,<添安石座图样>中记载的十件古铜双环瓶中应包括当年载振进献古铜双环瓶两件和溥伦进献古铜双环瓶一件。”②清单比对中还有数件铜炉、花觚有过记载,因名称变动,记录不详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研究。
三、露天陈设铜器的形制
《颐和园石座艺术》所载图样共112幅,绘有露陈座与铜器陈设的形制、花纹,上方用红纸墨书“万”字号与陈设名称。在进行名称、器形比对时,将名称转换为现代通用器形称谓,可得这112件文物中有壶五十件、鼎二十五件、甗十三件、炉四件、瓶四件、觚三件、兽尊两件、錞于两件、钟两件、尊一件、罍一件、鬲一件、罐一件、鼓一件。比对当中,铜器陈设如下:
1.仁寿殿北侧配殿前陈设
蓠字五十三虢古铜溜金螭虎瓶一对;莴字五十二虢古铜渡金異獣一对。
其中萬字五十三虢古铜溜金螭虎瓶,现名明万历款鎏金万寿螭虎云纹瓶:觚形瓶,上下呈喇叭状,中间鼓出。通体鎏金,底饰云纹,上层饰寿字纹,并铸两只螭虎。腹部饰浮雕兽首。底足饰缠枝花卉纹。有款‘万历年造”。
2.玉澜堂西侧藕香榭前陈设
蓠字八十四虢古铜溜金双管瓶一件;萬字八十五虢古铜双耳三足煊一件;萬字八十三虢古铜溜金双耳三足爐一件;萬字八十二虢古铜溜金双耳扁瓶一件。
其中蓠字八十三虢古铜溜金双耳三足煊,现名宋错金银兽足甗:甗为侈口,两侧立双耳。颈部饰兽面纹,下接垂叶纹。下部中空,三足呈蹄形,足顶各饰一兽面纹,形似牛首。有错金银装饰。
3.玉澜堂正殿前陈设
蘺字五十七虢古铜曼耳三足有盖爐一件;蓠字五十六虢古铜獸耳蕉藁瓶一件;莴字五十五虢古铜默耳瓶一件;蓠字五十四虢古铜雙耳四足出戟爐一件。
4.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前陈设
蓠字六十七虢古铜四瑕蹲一件;蓠字六十九虢古铜曼瑕瓶一件;萬字六十八虢古铜雙瑕罇一件;萬字七十虢古铜猷面铃一件。
其中萬字六十九虢古铜雙瑕瓶,现名明兽面纹壶:此器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颈部、底足饰兽面纹,腹部两侧饰兽面衔环双耳。
5.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前陈设
蓠字七十六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七十七虢古铜雙耳蹲一件;萬字七十八虢古铜雙耳瓶一件;萬字七十五虢古铜蕉藁雙耳三足爁一件。
其中莴字七十五虢古铜蕉藁雙耳三足爐,现名清风鸟纹甗:侈口,两侧双立耳。颈部饰凤鸟纹,下接垂叶形蝉纹。下部中空,三足呈蹄形,足饰兽面纹。
6.宜芸馆前陈设
萬字六十五虢古铜雙環瓶一件;萬字六十六虢古铜三足雙耳有盖爐一对;萬字六十五虢古铜雙環瓶一件。
其中萬字六十六虢古铜三足雙耳有盖爐为一对,一为宋雷纹三牺鼎:宋代仿古铜器,配有弧形盖。盖铸镂空圆形捉手,饰三只异兽。器身两侧有附耳。腹部圆鼓,饰雷纹,腹下又饰蝉纹。三足呈蹄形,饰凸起兽面。
7.宜芸馆东配殿前陈设
蓠字七十九虢古铜溜金金百蝠蔓耳方瓶一件;莴字八十虢古铜筻耳三足煊一件;莴字八十虢古铜曼耳三足煊一件;蓠字八十一虢古铜溜金曼耳蹲一件。
其中蔺字七十九虢古铜溜金金百蝠曼耳方瓶,现名宋错金银兽耳方壶:壶身为方体,壶口四方,粗颈溜肩,腹部外鼓,下接幽足,足向外撇。颈部两侧铸刻凤鸟形双耳。器身通体错金银装饰,菱格纹、兽面纹错银,云纹、百蝠纹错金。
蓠字八十一虢古铜溜金曼耳蹲,现名宋错金银兽面纹壶:此器侈口,口沿饰云纹。束颈,颈部饰垂叶纹,内填夔龙纹,两侧饰兽形双耳。肩部铸凸出浮雕牺首。腹圆鼓,饰兽面纹和夔龙纹。圈足外撇,饰风鸟纹。
8.夕佳楼前陈设
萬字七十三虢古铜雙耳三足爁一件;莴字七十二虢古铜螭耳瓶一件;蓠字七十四虢古铜花觚一件;莴字七十一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
其中萬字七十四虢古铜花觚,现名清莲瓣纹螭耳瓶:侈口,细颈,颈侧饰双耳,耳为螭虎形,蜷曲呈半环状。腹部圆鼓,饰一圈莲瓣纹。底足内收与颈部同宽,饰乳钉纹。
9.乐寿堂水木自亲前陈设
莴字四十六虢古铜雙耳四足方爐一件;萬字四十七虢古铜雙耳三足爁一件。
其中莴字四十六虢古铜雙耳四足方爁,现名清兽面纹方甗:此器侈口,饰双立耳。颈部饰兽面纹,下接垂叶纹。下部中空,分档,蹄足。足饰兽面纹,有错金银装饰。
10.乐寿堂石阶陈设
萬字四十五虢古铜四足八卦爁一件;莴字四十五虢古铜四足八卦爁一件;莴字四十四虢古铜渡金出戟花觚一对;莴字四十八虢古铜雙耳四足有盖爁一对。
其中萬字四十八虢古铜雙耳四足有盖爁,现名清兽面纹方鼎:方形鼎,分为盖、身两部分。盖镂空设计,饰缠枝纹,盖顶铸狮形捉手。此狮为侧身蹲姿,目视远方。盖与器口相合。口为折沿、方唇,左右双立耳。腹部以云雷纹作地纹,先饰风鸟纹,再饰兽面纹。中间、边缘共有八道凸出的扉楞。四足呈夔形,尾部弯曲上扬。
11.永寿斋前陈设
萬字九十九虢古铜雙耳方瓶一对,现名为汉兽首衔环钫:壶身为方体,颈部收束,腹部外鼓,下接圈足。壶通体光素无纹,肩侧饰兽面衔环耳,失环。
12.乐寿堂院外陈设
萬字五十一虢古铜雙瑕三足有盖爁四件,现存三件,两件在展,一件保存在文昌院。现名清乾隆款龙纹三足香炉:造型新颖奇特,对局部加以改造。圆鼎,有盖,饰菱格纹、波浪纹,项部有环钮。双耳扁平、方角,向上直立,在鼎口沿下、腹部各有连接处,中空饰活环。鼎口饰波浪纹,腹部以菱格纹为底,上饰龙纹。三足外撇,饰兽面。圆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
13.长廊亭外东段陈设
清遥亭前两件、对鸥坊前两件、秋水亭前两件、中间各一件,共8件。长廊西段寄澜亭前两件、留佳亭前两件、中间两件、共六件。具体为:萬字九十二虢古铜雙環罇一件;菖字九十八虢古铜雙耳三足爁一件;萬字一百虢古铜三足爁一件;萬字一百虢古铜三足煊一件;萬字八十七虢古铜四瑕蕉藁方瓶一件;萬字九十四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八十九虢古铜三耳扁瓶一件;萬字九十五虢古铜默耳乳丁罇一件;萬字九十六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九十三虢古铜十环罇一件;萬字九十一虢古铜雙環瓶一件;萬字八十八虢古铜雙瑕缶尊一件;萬字八十六虢古铜雙管扁瓶一件。
其中萬字九十七虢古铜溜金異猷出戟罇,现名为明错金银鸟纹尊:此器侈口,鼓腹,圈足。颈部饰弦纹,肩饰兽面纹,上铸立体鸟和兽首各四个。鸟为半身,眼部突出,尾部上翘。兽首双耳蜷曲,额上有一长角突起,圆目卷鼻。腹、足以云雷纹为底,又饰风鸟纹。腹下饰乳丁雷纹,铸四道扉楞。鸟兽眼、身等处有错金银装饰。此件器物造型别致,独具风格,纹饰华丽,其中八处浮雕鸟兽生动逼真,是园藏的有代表性的明代铜器。
14.佛香阁一进院
萬字二十四虢古铜雙瑕瓶一件;萬字三十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三十一虢古铜雙耳三足大盖爐一件;萬字二十三虢古铜溜金雙耳出戟方蓋瓶一件;萬字五十九虢古铜三羊雙耳罇一件;萬字十八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二十一虢古铜盖豆一件;萬字二十八虢古铜铎一件;萬字二十九虢古铜锺一件;萬字二十五虢古铜诸葛鼓一件;萬字十六号虢古铜三足爐一件;萬字十九虢古铜雙耳扁瓶一件;菖字二十七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二十虢古铜溜金四環瓶一件;萬字二十二虢古铜默耳有盖扁瓶一件;萬字二十六虢古铜雙耳络子蹲一件。
其中萬字二十三虢古铜溜金雙耳出戟方盖瓶,现名明错金银兽面纹方罍:此器呈方体。上配有盖,饰钮。方口,直颈,斜肩,深腹,圈足。盖为斜披式屋顶状,颈部饰对立鸟纹,肩部饰浮雕兽首,两侧铸兽首双耳。腹部饰兽面纹,其下为两两相对的夔龙纹。底足飾鸟纹。通身有错金银装饰,并铸有凸出扉楞。
其中萬字二十五虢古铜诸葛鼓,现名明太阳纹铜鼓。鼓面平整,鼓面中心太阳光芒分为十二芒,其外依次为雷纹、云纹、连珠纹、直纹等十层纹饰。腰部呈反弧形,设两耳。足部外侈。
其中萬字十六号虢古铜三足爐,现名清弦纹鬲:口沿微侈,束颈鼓腹,分档较高,下接蹄足。颈部饰弦纹,腹部饰尖角弧线。
其中萬字十九虢古铜雙耳扁瓶一件,现名清方格纹鸟耳壶:清代仿古铜器。此壶为椭圆形,扁体。口微侈,颈部较直,两侧饰环形兽耳,环上又饰鸟首。腹深而下垂,饰方格纹。圈足,饰鳞纹。一耳缺失,有残。
15.排云殿二进院陈设
萬字七虢古铜雙瑕瓶一件;萬字三十五虢古铜雙耳方扁瓶一件;萬字九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五虢古铜出戟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十三虢古铜獣面蕉枼大扁瓶一件;萬字十四虢古铜雙環大扁瓶一件;萬字二虢古铜络子罇一件;萬字十一虢古铜雙耳三足大爐一件;萬字六虢古铜雙瑕有蓋瓶一件;萬字三十九虢古铜雙環瓶一件;萬字四十虢古铜出戟花觚一件;萬字四十三虢古铜獸耳花瓶一件;萬字四十二虢古铜雙環瓶一件;萬字四十一号古铜獣面瓶一件;萬字三十八虢古铜凰耳雙環花觚一件;萬字十二虢古铜雙耳四足八卦爐一件;萬字十二虢古铜雙耳四足八卦爐一件;萬字十虢古铜雙耳三足大爐一件;萬字十五虢古铜異猷大铃一件;萬字四虢古铜罍一件;萬字頭虢古铜猷面出戟花觚一件;萬字三虢古铜雙耳三足爐一件:萬字八虢古铜雙耳爐一件;萬字三十三虢古铜雙環罇一件;萬字三十七虢古铜異猷耳花扁瓶一件;萬字三十二虢古铜溜金凰耳瓶一件;萬字三十四虢古铜溜金凰耳花扁瓶一件;萬字三十六虢古铜雙環瓶。
其中萬字七虢古铜雙環瓶,现名隋至唐莲花纹壶:此器侈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颈部饰数道弦纹,肩部两侧饰兽面衔环耳。腹部圆鼓,底足外撇,饰双层莲瓣纹,形似莲花宝座。
萬字三十五虢古铜雙耳方扁瓶,现名西周方格纹兽耳壶:此壶呈椭方体,口扁方、圆角,颈粗,两侧饰兽耳,双耳直立,双牙弯曲,口鼻处上卷,形状似象。腹部下垂微鼓,纹饰呈十字,以带纹划分出四个方格区域,十字正中有尖角,向外突出。底部圈足,饰窃曲纹。
萬字十三虢古铜猷面蕉葉大扁瓶,现名清兽面纹壶:此器侈口,饰重环纹。束颈,饰兽面纹,两侧饰浮雕兽首双耳。深腹外鼓,饰蝉纹。底为高圈足,饰兽面纹。
萬字三十八虢古铜凰耳雙瑕花觚,现名明兽面纹壶: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蕉叶纹,又饰夔龙纹、兽面纹,铸凸出扉楞。腹部饰兽面纹,其下饰垂叶纹,内填变体夔龙纹。此器颈部饰双兽耳,腹部饰三个兽面衔环耳。
萬字十二虢古铜雙耳四足八卦爐,现名清八卦纹方炉:方鼎,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饰八卦纹。口为折沿方唇,双侧饰立耳,腹部铸八道凸出扉楞,饰方格纹。四足呈柱形,饰兽面纹。
萬字十五虢古铜異猷大铃,现名汉虎钮錞于:錞于呈椭圆形,肩宽底窄,造型厚重。项平,中央铸有虎钮,虎形仰头翘尾,张牙舞爪,姿态威猛,栩栩如生。此件錞于曾悬挂在排云殿二进院中,铜架饰龙纹、云纹,下配底座。
萬字頭虢古铜獣面出戟花觚,现名商兽面纹三牺尊:大敞口有肩三段式尊。侈口,颈内收,广肩,鼓腹,圈足。肩部底纹饰云雷纹、兽面纹及三道突出扉楞,并铸有三尊牛角兽面立体浮雕。腹部主饰大面积兽面纹和扉楞。圈足上带有“十”字孔,饰弦纹、兽面纹。
萬字三十二虢古铜溜金凰耳瓶,现名宋错金银兽耳扁壶:青铜质地,壶体扁方,口呈长方形,粗颈垂腹,底接高圈足。颈侧铸有风鸟形双耳。器身通体错金银,饰大面积心形云纹。颈部又饰蕉叶纹,腹部被分隔为八个区域,呈十字型,中间铸尖状凸起。
16、排云殿三进院内陈设
萬字六十二虢古铜默耳扁瓶一件;萬字五十八虢古铜溜金默耳瓶一件;萬字六十四虢古铜三足有盖爐一对;莴字六十三虢古铜雙耳蹲一件;萬字十七虢古铜雙瑕瓶一件;萬字六十一虢古铜出戟雙耳扁瓶一件;萬字六十虢古铜雙耳扁瓶一件。
其中萬字六十四虢古铜三足有盖爐,现名清弦纹香炉:大口,深腹,两侧饰附耳。器身饰数道弦纹。三足呈蹄形。失盖。
三、露天陈设铜器的布局
露陈座配合陈设铜器,一般设置在颐和园主要宫殿建筑附近——正殿正门的两侧、配殿正门的两侧、重要通道的两侧,用来丰富观感,体现园林之气派。据《颐和园石座艺术》记录,宫殿、苑囿布置如下:仁寿殿院四件、玉澜堂院十二件、宜芸馆院十二件、夕佳楼前四件、乐寿堂及永寿斋院十四件、长廊亭外十四件、排云殿一进院十六件、排云殿二进院二十八件、排云殿三进院八件。露天陈设的布置遵循宫廷的传统与礼度,能够反映建筑功能和主人品级。
仁寿殿为颐和园最高规格的建筑,也是政治活动中心,慈禧曾在此临朝理事,垂帘听政,故器物布置成对成组,与院内的大型铜器交相辉映。仁寿殿院内陈设众多,正中设一座铜麒麟,正殿前是成对的铜风、铜龙、铜炉、铜缸,可谓庄严肃穆,气势雄浑。东、西配殿台阶左右各设成对的露陈座和小型铜器。明万历款鎏金万寿螭虎云纹瓶,各中元素皆有寓意,螭虎象征力量与权势,寿字代表祈福长寿,通体金光,富有贵气。另一对异兽形似角端,角端乃上古传说中的神兽,斗上独角,择明君而现世,令神州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两组陈设具有强烈的宫廷色彩,与高大的主体建筑形成和谐的整体关系。
仁寿殿以外,只有乐寿堂,设计了较多成对的铜器陈设。乐寿堂属颐和园中的生活区域,也是慈禧太后的居住所在。慈禧太后晚年,掌控着光绪皇帝的饮食起居、人身自由,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因此,乐寿堂极尽奢华,陈设用器皆为佳品。围绕主殿,乐寿堂前后院内都绘有设计图样,除正门前摆放大型铜鹿、铜鹤、铜瓶外,每个台阶两侧皆陈列成对铜器,甚至李莲英居所永寿斋也设计出两方配有陈设的露陈座。因生活区域不必似仁寿殿那般庄肃,又为迎合慈禧太后的心意,乐寿堂院皆以福寿、吉祥为主题,选取适当的铜器陈设。图样中绘有一对八卦纹铜鼎,器型敦厚,重达百斤;一对云龙纹方觚,器形仿古,纹样为清代特色;一对兽面纹方鼎,器盖鏤空,饰狮形钮;一对汉代方壶,通体素面,两肩铺首衔环;两对异形龙纹鼎,局部改造修饰,底部有款“大清乾隆年制”。以上陈列的组合既具有皇家园林的严谨性,又饱含不拘形式的艺术风格,吉祥形象运用得当,装饰变化恰到好处,无论从数量还是形制上都暗示着宫廷权威的更替。
玉澜堂,其名取自晋代陆机诗句“玉泉涌微澜”,是晚清时期光绪皇帝的寝宫,著名的戊戌变法也在这里发生。玉澜堂院内露天铜器陈设共十二件,依院落结构呈方形分布,正殿、两侧配殿前各放置四座露陈座,布置其上的铜器有炉、瓶、蹲、觚等,布局严谨、有序,体现出与乐寿堂截然不同的秩序感。
宜芸馆为皇后寝宫,露天陈设的布局与玉澜堂相同,选取铜器有炉、蹲、瓶等,形式略为单一,装饰相对简洁。
长廊连接着乐寿堂与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庆典活动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在走廊两侧设置铜器陈设,以达到景观的统一。为减少造型重复,避免呆板,所甄选的器物更显生活化。同时,如此设计也便于营造长廊沿线灵秀优雅的意境。
排云殿建筑群坐落于万寿山,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该寺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建造的礼佛之处,然而受战乱影响,主体毁坏,仅存基石。慈禧太后重修时,将大报恩延寿寺前部改建为排云殿及东西配殿,中、后部的宫殿群按原样重修。这里也是慈禧太后万寿庆典主要的活动场所,陈设的数量、品级居园内之冠,一进院十二件、二进院二十八件、三进院八件。器形涵盖“钟”、“鼓”、“炉”、“瓶”、“罇”、“觚”等,即鼎、尊、瓿、壶、甗、鬲、罍、钟、鼓、錞于、香炉。排云殿院落内的铜器陈设造型各异,没有刻意追求形制对称,以单独陈列为主,很少重复,但器物本身品级较高,当中商代兽面纹三牺尊、西周方格纹壶、汉代虎钮罅于、唐代莲花纹壶,为一级、二级传世文物;宋、明、清代陈设重器为多,器形仿古,纹饰精致。排云殿陈设既符合宫廷礼制要求,又能与建筑功能相互配合,将园林景色进行了艺术升华,从而丰富整个空间的文化内涵,皇家的规范与气势达到顶峰。
四、露天陈设铜器的内涵
《添安石座图样》是专为慈禧太后七旬庆典绘制的设计图稿,无论从艺术特征,还是审美取向说,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宫廷气息。
其一,皇权至上。青铜器最早是由陶制的食器演变而来。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冶炼比较困难,产量较少,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所以,青铜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指商周时期,战争和祭祀最为重要。其中,青铜兵器主宰战争,青铜礼器用于祭祀。青铜礼器是商周时祭祀神祖、宴飨交际所用的特殊道具。在世俗社会,以礼器为核心,贵族阶层制定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如周代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氏三鼎“的用器规定。统治稳定时,礼器制度不可违背,用器僭越可视为谋逆。是故,青铜礼器也被赋予了维护统治的特殊意义,是政权稳固的象征。春秋末期,随着铁器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衰微,众诸侯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礼崩乐坏,礼器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此后历朝历代,青铜器都与皇室、权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战国以后,秦、汉所造青铜器更加注重实用性,线条单调,装饰简洁,甚至素面无纹。这个时期,最多见的是壶、钫、灯、炉、盆、带钩、铜镜等日用器。
直到北宋,以宋徽宗为首的皇室权贵及士大夫阶层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青铜器“复古运动”。复古即仿古,官方依据样本铸造仿品,样式近似,品质也有所保证。此次运动背后,是统治者内心重树法度、恢复礼制的政治理想。伴随圣意自上而下地传达,复古之风愈演愈烈,商周古物再一次流行起来。宋徽宗本人就是青铜器“爱好者”,他将收集到的器物专门保存于“宣和殿”,以备观赏和使用。与此同时,士人之中,感怀三代,偏爱古物的学者,以收集青铜器和铭文拓片为乐。他们潜心研究,考证由来,制作图录,发表著作,进一步提升了古铜器的地位与价值。由宋代的仿造风潮而起,青铜器逐渐从原始概念中的国家重器,转变为皇室、民间共同收藏和铸造的赏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