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摘要:在小麦种植业中,小麦的种植管理水平与病虫害防治水平决定着小麦的产量。为了更好满足当今市场对小麦的需求,必须注重提升小麦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随着国内市场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小麦种植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小麦种植的增产增收,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应关注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1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1.1 整地
小麦播种前做好整地工作,应确保深耕,土壤翻整深度控制在20~25厘米,翻整过程中及时清除田间杂物。土地翻整后,对田间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晾晒,可减少田间霉菌、虫卵,进而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1.2 选种
选种水平直接关系着小麦的生长与最终产量。种植人员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特点、抗病、抗旱能力较高的丰产型小麦。目前,在黑龙江省北部春小麦种植业中常用的小麦品种为龙麦35、龙麦37、克春4等。
1.3 晒种拌种
小麦选种后,还要对小麦种粒进行细致的筛选,剔除种粒中破损、霉变的个体,保证更高的成活率与良好长势。筛选后,还应选择日照充足的天气进行晒种2~3天,晾晒时小麦种粒铺摊均匀,每日晾晒5~8小时,每日晾晒可对种粒进行一次翻整,保证紫外线充分灭杀小麦种粒上的霉菌,同时也能激发小麦种粒的发芽率。晾晒后,还可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使用杀菌药剂或中微量元素等营养药剂对小麦种粒进行拌种,拌种后可进一步提升小麦苗期的抗病能力,也能达到促进小麦生长的目的。
1.4 播种
我国北方春小麦种植地区,可选择在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中旬进行播种,控制播种密度,保证小麦的播种密度在650~700万株/公顷。小麦种植采用直线播种模式,小麦行间距应控制在15厘米左右。
1.5 水肥管理
小麦苗期阶段,科学施用基肥,可满足小麦苗期的全部养分需求,通常情况下,基肥中有机质≥8%的有机肥用量应保证在22.5吨/公顷以上,化肥的具体用量应根据种植区域内测定的土壤肥力来决定,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施用量每公顷分别为75~82.5公斤、82.5公斤、45~52.5公斤。缺硼地区和地块,每公顷施用硼肥30~50公斤做种肥。小麦进入3叶期至分蘖期后,根据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还要给予相应的追肥。小麦叶片肥厚,叶形呈猪耳状,对这种过旺苗可不给予尿素追加,只需控制浇水。当小麦叶形呈驴耳状,叶片偏长,植株为壮苗长势时,可选择尿素或碳酸氢铵结合灌水进行追肥,尿素或碳酸氢铵用量分别为7.5公斤/公顷、20.5公斤/公顷。若生产富硒面粉,在小麦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可用1.5公斤硒肥,对水100公斤喷施。
2 小麦病虫害防治要点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的农药使用量,根据种植区域内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在种植区域内加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農业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前的整地阶段,对播种地区进行深耕,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虫卵、病原菌的数量。许多小麦害虫均可通过物理防治来灭杀,在小麦种植区域的田间管理中,在有灌排条件的地块,通过定期的灌溉、排水等措施,控制田间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合理控制小麦密度也能提升种植区域内的通风效果,进而达到破坏小麦害虫生长环境的目的。另外,在小麦种植区域内引入小麦害虫的天敌,灭杀小麦害虫,有利于营造种植区域周边的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小规模的生态系统,例如引入赤眼蜂、花椿象等益虫,能达到小麦虫害的防治目的。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之上,合理的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对小麦病虫害给予化学防治,能进一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规模,减小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