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增
(长江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随着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需求不断的提高, 直接对当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风景园林教育研究机构就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积极地探索以适应这种变化。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是围绕理论与实践、中西结合等方面来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北京林业大学李雄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制定出“两翼并重,两渠相通,两阵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1]。海南大学刘拥春和许先升构建了风景园林专业“以问题为导向”和“以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2]。同济大学金云峰等围绕“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风景园林专业3大教学环节:基础模仿、比较提升、实践创新[3]。
然而,现有文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相关学科体系交叉融合,厚基础、强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拥有多学科的综合型大学而言,如何有效综合利用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少。因此,对多学科交叉融合,厚基础、强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两创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
“T”型人才培养模式,以“T”字形的“-”和“Ⅰ”为基本架构形态,分别包含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内容,从而构成人才培养体系。何以发等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表示学生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横向拓宽,“Ⅰ”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岗位针对性[4]。
以长江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7级、2016级和2015级学生,以及同类型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为对象,对厚基础、强能力的风景园林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期培养在纵向上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为支撑,在横向上具有多种专业应用能力为延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6]。
图1 风景园林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
“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竖向和横向两种结构,竖向是专业基础和技能培养,横向是专业能力的应用与拓展。专业基础和技能培养包含美术基础与设计表达、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材料与构造三大部分(图2)。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的课程包括:绘画、构成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手绘技能表现。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课程包括:中外园林史、测量学、城市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美学、环境行为学。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课程包括: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学、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专业能力的应用与拓展包括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实践与实习和创新项目。
图2 “T”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合理的教学过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1)学院学术委员会根据风景园林行业人才需求,审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模块、补充教学内容,形成正式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
(2)课题组根据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制订实施方案,创建新的教学平台,确定分段实施计划以及商定教学模块与授课形式。
(3)通过团队合作、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根据实施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4)进行总结和评估,修订与完善培养计划。根据学院、企事业单位的评估结果对培养模式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尤为重要,管理监督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启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学过程的材料进行检查,是否按照教学改革要求来实施教学,教学资料是否完善规范,为后期的改革效果与评价提供支持。社会反馈与跟踪机制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素养、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求,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T”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广泛的应用与拓展能力培养为特色,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入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和社会反馈与跟踪机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到培养效果的监督与反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人才培养系统,为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适应广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