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旭林,官俊滔,赖考明,陈禹涵,陈善仪
(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长期的快速粗放式、不加节制的发展导致城市积累了诸多“城市病”。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居住条件变差、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城市风貌缺失、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我国城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1]。本项目基于“城市双修”和“全要素提升”理念,对惠州市西湖步行街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寻求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以期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参考。
“城市双修”是基于城市发展转型期的城市病症提出的城市更新手段,是城市规划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2]。“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特色与活力[3]。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4]。同年4月,住建部将海南省三亚市列为“城市双修”首个试点工作城市,并于2017年先后公布另外两批 “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名单。其中,惠州市有幸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名单,也是广东省目前惟一的“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道路的“全要素设计”是一个从“城市道路”到“城市空间”的跨越式设计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的转变上,即改变了以往“就道路而做道路”的单一建设理念,将道路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来打造;改变以往偏重结构设计,不注重景观设计的弊病;改变以往设计只满足功能上的基本要求,缺少品质提升的设计;改变以往只注重道路日常使用,对非交通性的活动关注不足的做法,重新将人的基本要求作为设计取向,兼顾步行系统的便利性和慢行系统的舒适性,实现交通性道路向生活性道路的转变。
“城市双修”作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目前对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别于过去的“大拆大建”与碎片化旧城改造,提倡城市有机更新,即在保护原有肌理,允许建设活动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其核心是应对转型期城市发展的规划策略和方法,重点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城市品质的提升[1]。与原先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理论不同的是,后两者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理念,城市双修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粗放式发展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道路“全要素设计”主要是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将关注的对象从原先的道路本身转变到街道两侧空间,强调设计的整体性,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道路空间。将“城市双修”与“全要素设计”相结合,应用于西湖步行街的景观改造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西湖步行街位于惠州市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老旧城区,是由市区老街改造而成,毗邻西湖风景名胜区,包括中山西路、五四路和国庆路,长约1040 m,1998年1月18日竣工。在惠城区的上位规划中,步行街位于文化区中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北接北门直街,南临金带街、水门东路,西临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东接水东东路。因此,西湖步行街的更新改造对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构建,各个文化区的联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步行街的功能与环境状况也直接关系到惠州市的城市形象。
惠州市老城区的空间规划基本定型,只能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升级改造来提升生活质量。项目位于城市老旧城区,建成年代久远,已有20年历史,在设计上存在许多缺陷,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诸多问题,内部空间结构急需优化,公共设施严重的老化,部分建筑外立面急需美化,现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局部区域存在人流量稀少,缺乏活力,地面交通混乱,商业业态结构单一等状况。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也对步行街的功能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
该项目拟将西湖步行街作为一个城市整体空间,在 “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引下,对惠州西湖步行街的场地现状、周边概况、历史人文等进行剖析,充分挖掘街区的可设计元素,对西湖步行街的土地利用和道路体系、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对路牌、灯牌等老旧设施进行翻新改造;对老建筑外立面进行美化;均衡布局街区绿地、拓展绿化空间;完善步行道路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增加惠州步行街的文化内涵、塑造特色街道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对步行街进行品质化建设和提升,营造整体空间景观。
根据西湖步行街的资源特征与 “城市双修”的任务,本次方案设计将步行街定位为连接城市空间的 “新纽带”,希望通过运用“城市双修”理念,将步行街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景点。设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城市双修”和“全要素设计”理念下,充分发掘步行街的可设计元素,完善场地基本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对西湖步行街道路体系和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对老旧设施进行翻新改造;对老建筑外立面进行美化;拓展绿化空间等。
(2)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步行街景观,增加惠州步行街的文化内涵,形成地标性旅游节点。
(3)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出发,西湖步行街应起到串联场地周边各个历史文化区的作用,构建惠州城市形象,促进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5]。
4.4.1 完善绿地系统
更新改造前,西湖步行街的主要绿化为街道两侧行道树,此外,大部分广场空间都无植物覆盖,地面均为硬质铺装,绿化缺失。由此造成大部分广场暴露在阳光之下,南方炎热,行人多绕道而走,广场常处于无人使用状态,无法满足基本的集散功能。因此设计改造时,在各个入口广场及五四路街道空间栽植植物,增加绿化量,与原场地行道树一起形成完整绿地系统(图1、2)。根据植被地域性特征,在植物配置时采用当地常见物种,如以亚热带常绿乔木搭配耐阴地被,形成特色街角绿地景观[6]。
图1 主入口效果
图2 次入口效果
4.4.2 优化场地内部空间
西湖步行街整体空间结构较为单一,中山西路与五四路、国庆路十字交叉,无法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街道景观单一,缺少变化,无特色景观节点。更新改造主要在各个入口增加绿化植物,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并在街道开阔处设计景观节点,形成人流聚集场所,如在五四路增加街头休闲空间,加种乔木遮荫(图3);交叉路口处放置红飘带小品装置,形成富有体验性的公共空间(图4)。步行街原有道路系统串联起各节点,在各道路增设休憩坐凳及景观小品打破原场地的单调性,形成具有丰富体验性的景观。
图3 休闲节点效果
图4 “红飘带”效果
4.4.3 改善地面交通状况
西湖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道路结构基本定型,环城西路位于场地左侧,车流量较大,上下班高峰期时常出现交通拥挤状况。又由于周边居住区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导致步行街周边停车位数量不足、西湖步行街现状次入口处被辟为地面停车场使用,一方面给游客和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使步行街呈现出脏乱差的形象。更新改造拟在步行街五四路片区建设一个地下停车场,主入口设在五四路与环城西路交界处,设有人行通道连接地下停车场与步行街(图5、6)。希望通过停车场的建设,解决场地的停车难问题,缓解周边停车位紧张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连接场地与外部环境,有利于地面景观的完整性。
图5 地下停车场入口效果
图6 地下停车场人行出口效果
4.4.4 优化步行街商业业态类型
西湖步行街现存商业业态类型中,商品零售业占了较大比重,达到80%以上,且多为服装品牌店。此外,仅有少量小吃店、食品店、文化娱乐商店。对其业态研究发现,西湖步行街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在于业态相对单一,在网购发达的网络时代,实体店铺遭受巨大冲击,吸引力大不如前,故游客,尤其是青年游客数量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状况,方案对步行街现存业态进行重新规划,丰富业态类型,增加年轻人更为喜爱的业态类型,如休闲餐吧、电影院、KTV等业态类型,增强步行街吸引力。
4.4.5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民国时期,西湖步行街东侧水东街为惠州的工商业集中地,建有整齐划一的商业骑楼。后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均已破败,现正进行更新改造建设,希望恢复其民国时期商业骑楼特色景观。西湖步行街古为“打铜街”,东侧通过与水东街相连,现状建筑外立面老旧,缺乏特色,色调不统一。更新改造希望以广州西关商业骑楼为参考样式,以黄、灰为主要色调,在不改变现状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景观改造,统一建筑风格样式,将步行街打造成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商业街。
4.4.6 填补基础设施欠账
由于建成时间较长,步行街现状公共基础设施多已老化。灯牌、广告牌、坐凳、路灯等公共设施由于长时间暴露于户外,多已肮脏或破损,树池坐凳基本处于废置状态。道路铺装多破裂,凹凸不平,材质为透水性较差的光面大理石,透水性较差,不利于场地日常排水。改造后,将场地的现存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路灯、垃圾桶、广告牌等设施,增加公共坐凳数量以满足游人的日常使用,并将整体设计风格与建筑外立面设计相统一。地面铺装以福鼎黑、芝麻灰、芝麻白、沙漠绿洲为主要材质(图7、8),色调上以黑、白、灰为主,注重与建筑外立面的协调。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重新设计,提升景观空间品质。
图7 道路铺装样式一
图8 道路铺装样式二
该项目以“城市双修”与“全要素设计”为理论基础,结合园林景观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西湖步行街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团队在对西湖步行街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步行街在功能和景观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弊病,其现状功能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居民的需求,应用“城市双修”理念对步行街进行更新改造是当前形势下解决场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西湖步行街作为惠州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位于各个文化区的中心地带,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公共空间,服务于附近居民与游客,更关乎着城市的核心形象,改造好西湖步行街景观,有利于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只有不断地更新改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城市双修”理念的不断应用,是我国完善和优化城市建设相关法规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