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新冠中和抗体功效和机制
北京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抗体研发团队苏晓东、肖俊宇、谢晓亮等与中国医科院动研所秦川等合作,开展了新冠中和抗体机理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研究团队研究了BD-368-2与新冠病毒Spike三聚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解析了二者形成复合体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证实BD-368-2不仅在显现轻症的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还可以在表现新冠重症的成年仓鼠动物模型中显著缓解肺炎症状。进一步发现BD-368-2可以与VH3-53/VH3-66系列抗体同时结合RBD,并解析了多对此类抗体与RBD形成的三元复合体的晶体结构。
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团队通过实验动物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及疟原虫的代谢产物疟色素通过减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浸润,并通过阻断TAM的IGF-1/MMP9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文章揭示疟原虫感染能够激活已被肿瘤抑制的免疫系统,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这两种免疫机制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疟原虫感染通过激活小鼠免疫系统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一发现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也为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揭示HPK1可成为T细胞免疫疗法的靶点
清华大学药学院廖学斌课题组与中山大学魏来课题组合作发现造血祖细胞激酶1(HPK1)通过有效调控T细胞功能,可成为T细胞免疫治疗的药物靶点。相关论文发表于Cancer Cell。文章对HPK1调控T细胞衰竭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HPK1通过NF-κB-Blimp1信号轴调控T细胞的功能,研发筛选出了HPK1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相应的PROTACs,并阐明了HPK1是调控CAR-T细胞疗效的关键激酶,且利用Crispr/Cas9技術制备的CD19 HPK1KOCAR-T细胞已经开始用于临床试验(NCT04037566)。该研究证实了HPK1可成为T细胞抗肿瘤免疫疗法的药物研发靶点及特性。
揭示丘脑底核电刺激特异性调控治疗药物难治性运动皮质癫痫的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任连坤教授、遇涛教授和李勇杰教授等揭示了丘脑底核电刺激特异性调控治疗药物难治性运动皮质癫痫的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Annals of Neurology。在运动皮层起源的发作性放电可以很快传播至丘脑底核,提示了运动性癫痫发作的运动皮质-丘脑底核的特异性的传播模式;应用丘脑底核-皮质诱发电位技术对丘脑底核进行单脉冲刺激,在运动皮质记录到显著的皮质诱发电位,提示了丘脑底核-运动皮质之间特异性的上行传播;较低频率的丘脑底核电刺激对于运动皮层癫痫性电活动具有特异性激活作用,而高频率刺激则特异性地抑制运动皮质癫痫放电,并抑制运动皮层起源的发作性节律性活动,甚至可以终止发作。
研制聚合物材料抑制银屑病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利新副教授、陈永明教授等提出一个结合游离核酸材料作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炎症的新策略。相关论文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通过将阳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cNP)涂抹到银屑病皮肤上进行局部治疗,利用cNP与cfDNA的高结合力来破坏DNA-LL37免疫复合物,抑制核酸复合物引起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原代表皮细胞的激活,达到了减缓银屑病模型中红斑、鳞屑、硬化等症状。cNP在银屑病样食蟹猴中仍然发挥出有效的治疗效果,且cNP在皮肤各层有较多的积累,却没有过多进入系统循环去各个脏器,因此没有产生明显的系统毒性。
基于TDNs的功能性运载系统及医学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林云锋教授团队阐述了以DNA四面体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功能性运载系统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发表于Nature Protocols。Tetrahedral DNA Nanostructure(TDN)即DNA四面体纳米材料。论文详细介绍了通过片段镶嵌式、顶点连接式及电荷吸附等方式,将多种基团及药物,包括DNA适配体、反义肽核酸、紫杉醇、抗菌肽、中药单体以及阳离子聚合物等连接于TDNs的制备和表征方法,以及其在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肿瘤细胞靶向治疗、逆转耐药及减轻骨关节炎症等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潜能。
硒与内分泌疾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施秉银教授团队、德国夏里特医学院Lutz Schomburg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吴谦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使用了总规模超6000人的自然人群来探索硒和糖代谢的关系,通过大型横断面调查证实了低血糖和低血硒的紧密联系,填补了低血糖病因上的空白;并提出了两者间的U形模型,解释了只有适量硒摄入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背后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Redox Biology。硒在地壳中含量很少,却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甲状腺在所有的内分泌腺体中,富集硒元素最多,硒蛋白可保护甲状腺免受活性氧的侵害,维持其生理功能。
青光眼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生物及仿生材料力学”课题组研究员宋凡等围绕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开展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针对青光眼原发部位——筛板,分析筛板生物力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研究现状和发展机遇。分析筛板结构、性质及所处的力学微环境;介绍相关力学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基于该力学模型获得的高眼压作用下筛板在不同尺度上的响应,包括筛板的整体变形、基质重构、细胞响应及分子机制。论文提出了建立筛板的多尺度生物力学模型,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青光眼发病机制,提高其治疗、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