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①作为浓缩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表征符号与话语方式,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价值的具体凝练,不仅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引导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自我国社会转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不断加强中国文学的建设就成为我国文学工作者的又一重要任务。而在中国文学建设工作的众多内容中,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不仅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越来越为国家所重视。这一方面源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可以让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群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国地域文化和风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于,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今,要确保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和先进性,实现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积极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与交流,让中国文学及其相关的作品得到世界承认和尊重,以此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基于此,本研究以传播学视角对中国文学的对美传播展开,意在明晰中国文学对美传播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促进中国文学的传播发展提供参考。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大国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文化发展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②而美国之所以在世界文化领域内也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一方面源于,美国在近代国力获得了迅速增长,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使得世界各地大量的知名作家在美国生活、创作,由此不仅形成了美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领跑世界的特点,还让美国成为世界文化奖项重要的颁奖地,成为重要的文化聚集中心;另一方面在于,世界各种文化的聚集,不仅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让美国成为引领时代文学发展主流的国家,其已有的主流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水平与生活方式,同时也让美国成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此外,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学作品要实现向全世界传播,一般都需要将其翻译成英文版本。而美国作为英语语言的主导国家,在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和传播中占有较大的主导权,如世界重要的出版社、网站、图书集团等多数都在美国。这使得美国在文学作品和文化的传播方面极具话语权。同时,美国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走向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使得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化体系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引导性,在向其他国家输出文化的同时,也输出着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而这些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国家文化的建设、青少年文化的形成、社会文化的认同等,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人们文化意识中建立起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推动中国文学对美传播,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融入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之中,同时也有利于世界认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
自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以来,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我国文学领域发展的重要工作。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在从1979 年到2012 年期间,相比于126 万次的英语文学作品输入中国,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对国外的输出次数只有1.4 万次。③而且从翻译的作品来看,除了少数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输出国外,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和莫言的《爆炸》《红高粱》《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其他我国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往事》《上海屋檐下》《边城》《雅舍小品》等,都没能翻译成英文作品输出国外。此外,从已被传播至美国的中国文学作品来看,大多数都属于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文学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师傅越来越幽默》《爆炸》等文学作品,不仅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出版,而且获得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美国新闻媒体报纸《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较高评价;而传统的文学作品或撰写传统或近代事情的文学作品则数量相对较少。这种中外文学作品传播的非均衡性发展,一方面说明我国文学作品对国外特别是对美传播存在数量上的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文学作品对国外传播还存在作品文化表达和认知上的差异。此外,由于传统文学作品、甚至是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翻译的缺失,使得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对中国很多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和理解上困惑。如,《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学巨著,虽然西方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给予了较高评价,但其主流的媒体还是将其看作是一部类似于《飘》的爱情故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交流上的不足,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基于朴素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缺乏理解。由此,不仅造成对中国文化认知上的偏颇,同时也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与对抗。
当代社会既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社会不同阶层对文学作品的获取方式来看,不仅有传统的纸质媒介,如书刊、报纸、杂志等,也有电视、电影、新闻、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体。④这些多样化的文学作品获取方式虽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获取条件,但却并没有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美传播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主要源于,文学作品作为受版权保护的文化产品,在对外交流传播中只有获得相应的版权才能进行翻译并进行大规模的出版发行,否则不仅属于侵权行为而且还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而且,从中美对文学作品传播管理的方式来看,美国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虽然对文学作品的传入和在其国内的传播管理并不严格,但美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的书商,这些各级各类书商如果认为其外文作品没有较好的市场就不会购买版权并进行销售传播;而中国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文学作品的传播管理相对较为严格,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中往往要经过细致的研究认定后才能对国外输出。这种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传播和美国对外文作品输入不同的政策和传播差异,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途径仅有此路。由此,造成了中美文学作品在传播中的非均衡发展,即美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以海量的方式输入到中国,而中国的文学作品则较为有限地输入到美国。从双方的传播成效来看,虽然美国文学作品的海量输入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感受,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受限反而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总体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中国输入美国的文学作品虽然品质较高,但却因数量较少而没能形成稳定的文化群体和持续的传播,同时还因其较长的审批过程和难以出版的境况,不仅造成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而且也导致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的作者不愿对美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要对外国特别是对美国的传播必须要先翻译成英文,但从我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质量来看,多数翻译的结果并没有能够明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与语言意境,不仅使翻译后的中国文学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学意蕴,同时也没有真正地表达出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⑤而造成我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水平的不足。这种翻译的不足一方面源于我国现有的翻译人才中专门从事文学作品翻译的英语人才较少,使得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相对不足,不能够满足我国文学作品大批量对美传播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对于英语语言来讲,中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阐述和语义表达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奥,这使得许多专业的翻译家在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时也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纵观中美文学作品的传播交流,最先起源于费孝通、陈望道、梁秋实等学术大家,此后才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而逐步由专业的出版社和相关行业人员来完成。应该说,在早期的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其很多学术大家、专业出版社和专业人员,有着深厚的文化和语言功底,并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使其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较为恰当的词语,在最大限度体现著作愿意的基础下,翻译出人们大众能够较为接受的语句,由此不仅使翻译后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脍炙人口,也极大地展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内涵;但随着翻译量的不断增多,很多译者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和语言功底,其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生涩、而且文章较为难懂。由此,不仅降低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使读者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等产生一些理解、认知上的歧义。此外,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拓展,多数中国人大多在读美国文学作品时,对其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体现的文化意蕴能够有一定的认知,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不足,导致美国多数读者在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文化文学作品时,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语言表述。如,老北京的传统曲艺“数来宝”,在译文中由于外国人没有接触过这种街头文艺形式,使得即使翻译者做出了很详尽的解释,而外国读者也很难对其进行理解和认知。由此,造成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作品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较低,难以获得主流文化体系的认可、掌握中国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进而影响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这就要求我国在对美文学作品的传播中,不仅要提高译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更要提高其中外文化的认知和修养能力,以综合的文化翻译能力,让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多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文学作品对美传播,不仅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精品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世界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出中国文学作品对美传播数量不足的困境,就必须要加大中国文学作品的对美输出。首先,要增加中国文学作品对美国传播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应制定专门的政策,如放宽审查条件、给予资金的扶持、安排法律服务等,一方面让中国文学作者和相关图书出版集团能够更加熟悉美国的相关出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让中国文学作品输出者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美输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以此积极鼓励中国文学作者和相关的图书出版集团对美国展开中国文学作品的输出。其次,提高美国出版部门及相关行业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认识。积极利用美国的各种媒体、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图书网站和图书出版会议等平台,以中国政府部门或图书出版行业协会或民间组织等为主导,以讲解、介绍、攀谈、座谈等方式,向美国的不同部门或人群大力推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此加深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认知。第三,进一步增速已有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广度和深度。美国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如《飘》《乱世佳人》《老人与海》等之所以在我国家喻户晓,一方面源于其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其文学作品的相关衍生品,如电影、电视、新闻、讲座、座谈、读书会等,在我国各地域的广泛开展和举办,由此进一步扩展了这些作品在我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我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也应积极借鉴上述方式,一方面通过开展不同类型、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活动,让我国文学作品在美国得到更好的传播,更多地得到主流文化体系的认可,从而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外主流文化体系中的读者、媒体人员、作家、记者等,赴中国各地开展官方、民间、协会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广大的外国民众合理认知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地域性、现代性,为合理地认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其在文化的表达和文学意蕴上必然与美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说明中国文学作品就不能在美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相反,从已有的在美国得到传播的中国文学作品来看,不仅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还获得了较高的文学评价。这说明,只要符合美国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观点,我国的文学作品在美国是能够得到推广和传播的。因此,要提高我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就必须通过探索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传播的切合点,发现美国读者的文化需求取向,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对美传播提供支持。首先,调查文化的受众性。可以通过问卷或大数据调查的方式,对美国的不同社会阶层展开文学作品喜爱趋势的调查。通过调查反馈的数据,以此了解美国民众对文学作品风格、类型的需求,在为我国对美传播文学作品的筛选奠定基础的同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为美国的不同社会阶层提供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学作品。其次,加强沟通与交流。既可以通过民间文学组织互访的方式,一方面加深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文学作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相关文化的认知,以此更好地提升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也可以通过官方的出版协作、年会交流等方式,将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学作品推介给主流文化体系中的媒体、出版机构等,以此不断深化对美文化传播的深度和信任度。第三,积极探寻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契合点,以对文学作品认知的文化契合,实现不同文学作品的传播与交流。如,《白鲸》《马丁·伊登》《看不见的人》等美国文学作品,分别反映动物保护主义、社会小阶层的奋斗、种族歧视等主题,与中国文学作品《狼图腾》《白鹿原》《秦腔》等文学作品不仅有着近似的主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的文化思想、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这种近似的文学作品交流,不仅可以提高读者对不同文化作品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让中外读者在解读作品的共鸣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景。
中国文学作品对美传播要实现量的提升必须有“质”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因为,高水平的英文翻译不仅能有效展示中国文学作品的意蕴,同时也有利于美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要改变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水平不高的现状,就必须提高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首先,组建中美联合翻译组。以国家为主导,在中美两国选拔优秀的翻译人员构建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组,以双方互助的方式对中国文学作品展开相关的翻译工作,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确保高质量的完成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让美国读者既能阅读到高质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同时也能通过中国文学作品有效的理解、感悟中国特色文化。其次,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中国文学翻译专业或设立专门的中国文学翻译部门,将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纳入到制度化、系统化的发展轨道。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翻译人才,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同时还需要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单纯从语言、语法和词汇的角度来看,很多英语专业8 级的学生或者教师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但却难以胜任文学作品翻译这项工作。这主要在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词汇、语法,还涉及到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和文化认知等,这就需要对翻译人才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育和多元化的文化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技巧,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对中国文学翻译人员展开有效的、系统化的培养,以此不断提升我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人才的翻译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可持续化发展,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美传播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三,鼓励年轻人才积极投入文学作品翻译事业。青年翻译人才,不仅是文学作品翻译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保障文学作品翻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一个既费时、费力,却又收入相对不高的工作。这使得很多年轻人才虽然较为喜爱这项工作,但却因为生活、家庭的原因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虽然,当前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但与青年人才所面对的困难相比,其所得到的帮扶不仅较为有限同时也竞争激烈。因此,要改变我国文学作品翻译青年人才不足、水平不高的境况,就需要建立有序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和体系,让青年人才得到良好的引领和培育,为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促进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中国文学作品的对美传播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应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提高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认知度的关键所在。但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对美传播的不足,不仅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应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国文学作品对美传播,改变当前我国存在的不足,以此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对美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①王萍《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2013 年第4 期,第103 页。
②孙康宜《谈谈美国汉学的新方向》[J],《书屋》,2007 年第12 期,第35 页。
③李庆本《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 年第4 期,第17 页。
④李雅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彰显》[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⑤王晓路《西方汉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阐释与话语模式》[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 年第1 期,第5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