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春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九郊街道办事处主导产业服务中心,吉林长春 130500
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是马属动物的常见病,又称氮尿症。急性病例常突然起病,以腰背及臀部肌肉发生麻痹变性,运步不灵和尿液呈红褐色为特征。亚急性型多无明显红褐色尿,只见后肢跛行及犬坐状,常被忽视或误诊而贻误病情,造成损失。近年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匹饲料以豆粕、玉米面为主,且缺乏科学合理的使役,使本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为提高本病的治愈率,笔者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味配合电针、西药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本病多发生于膘肥体壮的马匹。因饲养条件较好, 过多地饲喂了精料,精料中富含碳水化合物,马匹一旦几天停止使役而又没有及时减料,使得肌糖元过多储备,再恢复使役时可至突然发病。所以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肌糖原储备过多及剧烈运动,在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状态下加强肾上腺素的释放,肝糖原快速分解为血糖,同时也促进肌糖原的分解、血乳酸增高和肌乳酸积聚所致。另外,寒冷、维生素E 缺乏、饲料中磷酸盐过多等都可引发本病。
后躯运动障碍:病情较轻的患马两后腿运动不灵活,有的仅侵害一侧后肢,有的只侵害股部肌肉,战栗,全身出汗;中度程度的病马,后躯负重困难,常蹄尖着地,呈犬蹲姿势;重症患马,卧地不起,有的挣扎站立,可短时间呈犬坐姿势,以后倒地。
肌肉变化:腰、臀部肌肉肿胀、变硬、麻痹,针刺反应不敏感,有的肌肉萎缩,跛行。因咽肌麻痹可见吞咽困难。
排肌红蛋白尿:一般在2 ~4 d 内出现肌红蛋白尿,初起暗红或红褐色,以后颜色变淡,轻症患马尿色多无变化。
全身症状:发病初期多无明显变化,仅见呼吸急促,结膜潮红。随着病程的发展,全身症状逐渐加剧,患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脉搏及呼吸加快,结膜蓝紫色。
根据患马病史,平时饲养过盛,特别是闲暇时没有减喂精料,且在重新使役时突发疾病,并出现后肢麻痹及血红蛋白尿等典型症状可以确诊。
马匹发病后,加强饲养管理,停止使役。不要再继续饲喂豆粕、玉米面等精料,可以给一些富含维生素C 的精料和品质优良的干草,保证充足的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饮水,难以站立的患马要防止发生褥疮,时时翻转马体,厩舍厚铺垫草,对病情严重的也可使用腹带将其吊起来。
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纠正酸中毒,防止继发感染等,具体治疗如下。
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味。方剂的组成及用法:独活、秦艽、桑寄生各40 g,熟地、杜仲、牛膝各35 g,防风、当归、党参、茯苓各30 g,没药、乳香、白芍各 25 g,川芎、桂心、细辛、甘草各 15 g,共研末,开水冲,候温灌服,1 剂/d,连服5 d。
加减:疼痛较重者加白花蛇、川乌、地龙、红花;寒湿较重者加附子、干姜、防己、苍术。
可用5% 碳酸氢钠500 ~1 000 mL,2 次/d,以纠正酸中毒;林格尔液 2 000 ~3 000 mL,缓慢静脉滴注;20%安纳咖20 mL 肌肉注射;5%维生素B120 mL 肌肉注射;5%维生素C 20 mL,静脉注射,连用5 d。对挣扎不起的患马,为镇静可用氯丙嗪250 mg ,肌注3 次/d ,抗菌消炎可用青霉素400 U,链霉素200 U,肌肉注射3 次/d,地塞米松40 mg肌注,2 次/d,连用5 d。皮肤磨破的部位涂布碘酊。
选取百会、肾俞、巴山、大胯穴。
穴位定位:百会穴在腰荐十字部处,也就是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一穴。毫针直刺6 ~7.5 cm。肾俞穴在百会穴旁开6 cm 处,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6 cm。巴山穴位于百会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处,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10 ~12 cm。大胯穴位于股骨大转子前下大约6 cm 的凹陷处,两侧各一穴。毫针沿股骨前缘向后下方斜刺6 ~8 cm。
针法:每天选两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捻转达到所需要的深度后,采用捻转和提插的方法刺激穴位部,以促使患马产生针感反应,如出现不断地提肢、弓腰、摆尾、肌肉收缩等,这时将电针机带有针夹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刺入两个穴位针灸针的针柄上,开机后调节频率,将电流强度逐渐加大,直到患马穴位部出现节律性抽动为度。每次电针30 min,每隔5 min 调整一次电流输出和频率,防止患马产生耐受性。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连用5 d。
经上述治疗2 d 后,22 例患马病情大为减轻,尿颜色渐淡,全身状况如体温脉搏等趋于正常,后躯运动障碍状况有所缓解。治疗5 d 后22 例患马尿颜色及体温脉搏恢复正常,运步灵活,痊愈。半月后回访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