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为什么这么“宅”

2020-04-18 07:23本刊编辑王星鹭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年轻人大学生

本刊编辑 王星鹭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食堂鼓励学生运动,步数过万吃饭可以打折。

上海理工大学禁止外卖进校园,称同学们“宅”宿舍吃外卖,不利于身心健康。

各大高校费尽心思“拽着”同学们走出宿舍,让人不禁想问一句:这届年轻人,真的这么“宅”吗?

→什么是“宅”

宅,在汉语里的意思是“住所、房子”,而如今,它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思——足不出户,俗称“家里蹲”。

这一说法,最早要追溯到日语中的词语“御宅族”,是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在他的作品中提出的,但那时主要是指一些痴迷于动漫的群体。

演变至今,“宅”的意义变得更加宽泛,也由此衍生出各种词语:宅男、宅女、肥宅、技术宅、游戏宅、音乐宅、汽车宅、军事宅、植物宅……

当一个人被称为“宅男”或“宅女”时,他(她)在别人眼里通常是这样的:

●年轻

●喜欢待在家里

●受互联网“熏陶”

●不热衷社交

●痴迷于某种事物

→有多少人“宅着”

2019年1月,极光大数据对全国119个城市的“90后”“00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6%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大部分时间更喜欢待在家里或宿舍里,且认为自己属于“宅男”或“宅女”。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宅人”。

宅,在汉语里的意思是“住所、房子”,而如今,它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思——足不出户,俗称“家里蹲”。

→为什么而“宅”

在极光大数据的调查中,提到“宅”在家里的原因,有56%的人选择了“懒”,37%的人选择了“喜欢做的事情不需要出门”,34%的人选择了“不太喜欢出门见人”,19%的人选择了“工作、学习累得不想出门”,17%的人选择了“省钱”。

→“宅”出来的产业链

根据调查机构QuestMobile 发布的《2018“懒宅经济”洞察报告》,截至2018年8月,中国的外卖用户数量已达到4.06 亿人;外卖订单中,住宅场景的占比达到47%;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平台兴起,30 岁以下的生鲜电商App 用户同比增长超600 万。

此外,在手机游戏、电子书、手机动漫、短视频等最受“宅人”们欢迎的App 上,月均活跃用户数已达8.3 亿人,其中手机游戏的占比最高,达7 亿人。报告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完成了生活服务、娱乐方式的迭代。

与此同时,闲鱼、闪送等互联网平台上涌现了各式各样的“代服务”:代扔垃圾、代遛狗、代跑腿、代订酒店……

《零售商业评论》发表文章认为:“当下的商业便捷性会带动超8 亿人群朝‘懒人’发展。”

→“宅”出来的担忧

2016年8月,全国首份大学生暑期“宅情”调研报告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参与调查的全国500 多所高等院校中,59.83%的大学生在暑期很少外出或是从不外出;47.0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在社交软件、看视频、听音乐这三个方面花费时间最多;20.6%的大学生在暑期经常不吃早餐,67.8%的大学生通过叫外卖解决吃饭问题;近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假期满意度较低,时常会产生无聊、懊悔等情绪。

→“宅”的不只是中国年轻人

《韩国日报》曾报道称,韩国有10 万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关系,存在自闭的倾向。

2016年,日本内阁政府曾对“宅”到极致的“隐蔽族”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6个月以上闭门不出且不与家人以外的人交流的15 至39 岁“隐蔽族”,在日本共有54.1 万人。

“我要是不在了,儿子可怎么办?”家住日本埼玉县的一名63 岁老妇人对自己常年“宅在家”的儿子感到忧心忡忡。她32 岁的儿子虽然上过大学但没有找到工作,十年来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间,没有朋友,成天在家玩电脑游戏,情绪经常不稳定,且存在暴力倾向。

感谢宁波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储诗怡

“宅”是对视野的限制

小小的家,何以容得下大大的世界!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大海,但只有当你亲身走向沙滩,大海卷

起的浪花才会真正冲击你的心灵——人类的产品永远无法复制大自然的壮美。

不仅如此,“宅”也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人类的智慧仅限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吗?当你走出去,你会发现,世界的角角落落都发生着变化。“宅”,你只看到了一隅;走出去,你才能融入广阔的天地。

陈丽媛

“宅”会危害身心健康

垃圾有人代扔,狗有人代遛, 当代年轻人就那么忙?忙到连下楼的时间都抽不出来?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都去了哪儿?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时间不过成了屏幕前流逝的一瞬。长此以往,惰性会越来越强,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每天“宅”在家中,不仅使精神变得颓废,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詹开颜

“宅”让“社交恐惧”人群成为孤岛

网络的不断发展给“社交恐惧”人群提供了躲藏的空间。对着屏幕,感觉的触角伸向物理空间难以触及的天南地北;以笔为戎,键盘被当作话筒用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当他们面对近在咫尺的亲人、好友、陌生人,再简单的话也变得难以启齿。长期缺乏现实中的沟通、交流,一味地接受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导致主观、片面的看法,使人走向极端。

王佳怡

“宅”也有意义

之所以会在“宅”上几个星期后产生无聊、懊悔等情绪,是因为只将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刷手机上。其实在家里能做的远不止这些。B 站上有个博主叫“手工耿”,他用“宅”在家里的时间做了许多有趣的发明。《生活大爆炸》中的主角更是一批“宅男”,他们因热爱科学而“宅”在实验室里,因热爱电子产品而“宅”在技术研究中,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样的“宅”,又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鲁嘉怡

懒≠“宅”

“懒宅懒宅”,一提到“宅”,人们往往将它与“懒”联系在一起。其实,“宅”的背后有诸多因素,而“懒”只有一个缘由——惰性。一味地将“懒”与“宅”画等号是片面的。懒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克服惰性,而“宅”是一种生活方式。小小的空间可能容纳着巨大的痴心与热爱,甚至是不被大众认可的追求。这一份热情,怎能用一个“懒”字概括呢?

钭裕高

不要把“宅”当成逃避的方式

“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肥宅文化”有三大基本思想——“没意思,懒得去,不想动”。在我看来,“宅”与“丧”“佛”等现象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它们都是在遭遇现实的落差后的自我安慰,是将“争不到、抢不到”转化成“不争不抢”。归根结底,是既不具备强大的心志又缺乏上升的路径,只能用逃避的方式来麻醉自己。“宅”本身没有错,只是被用来当作逃避方式时,会让人陷入消沉。

邵竹翰

自制力是关键

“宅人”可分为两类,区分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自制力。第一类,投入工作,潜心钻研,拥有专注力和自制力,足不出户对他们来说只是撇弃心中杂念的一种方式。这种现象,在画家、作家、科研人员的身上时有发生。而另一类人,因缺乏自制力,受虚拟世界的玩乐所诱惑,使自己变成鸵鸟,堕入自己营造的空间无法自拔。

陈泓逸

有了富足的物质条件,更要有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富足的年代,相比那些从苦难中跋涉过来的人,缺少磨砺和锻炼,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集体意识,抗打击能力弱。还有很多人做事三分钟热度,极易被繁杂的信息分散注意力,也时常对人生感到迷茫。因此,很多人不愿融入社会,更愿意缩进自己的世界以逃避现实。这是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

猜你喜欢
年轻人大学生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打卡』
年轻人,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会穷一辈子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