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 乐瑞刚
摘 要: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关键词:教学;构建;“生本”课堂
这几年,在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尝试着走向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模式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根据每一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前置学习,让学生提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然后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知识再造和提升。在教学中我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并参与我校《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建设研究》为课题的教研团队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安排的重难点,我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学生构建高效生本模式课堂。
一、设计好课前前置预习单,让学生提前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我以我在低段生字教学中的做法为例,谈谈我的“生本”课堂模式构建。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前置预习方案,把此方案制作成一个前置预习表格,如下:
方案形成表格后适合每一节生字课的预习,并按照已形成的学习习惯进行预习。方法是:
1.请把本课要认的生字与读音写在第一个要求下面,请你借?拼音自己先拼读,然后读给身边的人听。读不准的你们要查字典或借助其它工具纠正读音。并用已学过的标识符号区分出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边音“L″与鼻音“n”
2.请把要学的田字格里的生字写在第二个要求下面,请借助字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并把音节注在相应的空格。
3.知道本课每个生字是什么结构(如:左右,上下,半包围,独体字等)
什么偏旁(如:“诗"是“讠”字旁等)
大写字母(如:“诗”的大写字母是“S”)
4.明白所认所写的每个字除去偏旁是几画。
5.再找一找与本课所学的每一个生字与哪些字形相近(就是看上去很像,如:“拂”与“佛”)再找与字音相近的,(如“妆”与“装”)明白字音相同,但意思不同。
6.选出你想与大家交流的生字(可围绕你在学习时认为不好写的笔顺、或是读音、或是形近、音近字等)交流。
7.把前面要求的完成之后,再给要认的字组一个词,给要写的字组至少二个词。
8.选生字中组好的一至二个词来说一句或一段话。(目的是提高写話水平)
9.把写好的生字、词语读二遍,读流利,并在小组内交流。
二,合作学习、内化领悟知识
郭教授说:“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所以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孩子们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自己预习过程中所领受的知识进行探讨,课堂一开始,我就会让学生拿着自己的预习单,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再汇报,具体步骤如下:
1.出示课文中要学要写的生字,告知学生这些生字都能在书中找到,昨天我就叫大家回去预习,让大家把生字从文中找到并圈出来,现在老师要播放课文范读,请大家认真听给自己纠正读音。
2.听完范读、找完生字后,合并小组,互相检查有没有勾完本课生字。
3.由组长带领组员先用已学会的特殊符号给文中的生字区分出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边音鼻音等。再给生字在文中找组合词。
4.由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在小组内开始读生字(齐读、开火车)多种形式读并读一读。
5.分发生字卡片给大家,老师把拼音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找出手里对应的生字上台贴在相应的拼音下面,并读一读。
6.请给黑板上的生字组第二个词、第三个词……并讨论怎样牢记这些生字,用的什么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等)小组讨论。
7.进行小组交流,注意用上礼貌用语,方法是:
A.大家好,我是**小组,我是一号,我来交流( )生字,( )结构,( )偏旁。组词( )( ),读音要注意,它是( )(前鼻韵母、后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紧接着2号、3号、4号交流。
B.我们小组交流完了,请问大家有什么补充吗?
C.学生互评。
E.下一小组上台,交流本小组不同的见解。
8.黑板上的所有生字都交流好了,就一起摘苹果树上的苹果(或其它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巩固内化。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积极互动,学生畅所欲言,集体总结拓宽延伸知识进行学习,经过“四重唱”,促进知识内化,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部分。
三、加强总结反思,改进方法,构建生本课堂,形成常态。
我想借专家们的话来说说:在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遵循这个过程,加强引导,改进方法,一步一步构建生本课堂模式,强化训练,形成常态的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构建“生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智慧,让课堂因“生本”而精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