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月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各地正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加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充分适应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型和升级,为现代农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一、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成效
(一)健全了农技推广网络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各省普遍建立起了由省、市、县农技推广站(中心)、乡镇区域站等4 级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扭转了以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各级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的数量达到3万个,解决了33.5 万农技人员的就业问题,诸多县农技推广中心及下设的分中心(乡镇农技站)全部落实了机构编制与人员编制,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在机构和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二)改善了农技推广条件
“十二五”以来,国家一直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各个省份也认真落实政策,将配套资金或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改革建设工作,以保证财政投入,新建和改建了一批乡镇农技推广站业务用房,保证了试验、示范功能区正常开放,还配备了办公、培训和检验检测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使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河南省、安徽省还选择在农业大县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工作,涌现出了一批机构形象好、班子队伍好、管理运行好、工作业绩好、服务口碑好的“五好”乡镇农技站,对带动当地改善农技条件、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发挥了农技推广服务职能
近年来,在政府加大农技推广宣传监督力度背景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积极响应号召,持续改革创新推广方式方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扎实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科技入户工程和高产创建等活动,持续提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农业生产能力,由传统的以产中技术服务为重点逐渐转变为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延伸,指导农民科学播种、管理、防治病虫害、应对灾害,实现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全面覆盖、精准高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下放至乡镇政府管理,导致市级、县级与乡镇农业技术管理工作脱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兼职行政性事务。如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里面,按技术专业有农技、植保、土肥等单独成立的站,即使综合设置为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下设部门也不尽相同,存在农技中心与其他站并存现象。机构设置不一,分管领导不同,上下协调不畅,各行其事,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分散,有些工作交叉重叠开展,导致推广资源不能得到有效融合,不能充分发挥推广最佳效能。每个推广部门都是各司其职,没有更加深入的合作与沟通,因此导致后面的推广工作效果不佳。
(二)推广人才不够专业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极度缺乏专业的人才,大多数推广员都是临时培训上阵,除了学历不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没有专业素养,自身对新技术都没有摸透吃透。另外,还存在一些地方的推广员年龄偏大问题,团队缺乏新鲜血液,对新技术接受认可度不高,导致技术推广效果不佳。
三、多元化农技推广发展方向
(一)强化政府统筹推广体系
一方面,要继续从法规层面强调政府在农技推广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赋予政府主体地位和相应权力;另一方面,还应为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建立“一岗一编”制,给予身份上的认可,完善人才待遇机制,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入口和出口。
(二)摆正农资企业引领推广的主体地位
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鼓励农资生产企业扩大生产,同时,也强调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及时转变经营方式和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追踪体系。另外,随着企业扩增,带动上下游产业,能提供更多发展途径和就业机会。为此在构建农技推广体系时,应该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从根本上保障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将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鼓励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是十分有效的。
(三)实施科研机构在推广体系中责任制
在当前农业技术研发、使用、学习机构中, 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重点建设。这些机构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但在农业技术服务效果的实际方面却可以实现相对统一。因此,为了发挥这些技术研发机构的专业优势,可以为不同区域研发机构配备责任用户,研发机构需要委派专门的技术指导追踪技术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负责,使技术推广过程更加直接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