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景”生

2020-04-17 09:51欧丽琴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9期
关键词:环境方法

欧丽琴

【摘要】针对学生对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无从下手的现象,笔者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答题点从环境本身、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总结和探究,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思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是用历年的高考真题做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本文就是对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思路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环境;自然景物;答题指导;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整篇小说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环境的作用不同是因景的不同而产生的。有时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为了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效果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Ⅲ和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为例,力求探寻自然环境描写类试题的命题规律,指导学生找出答题的常规角度。

一、试题命题方式

(一)高考真题

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考语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由以上的例题可见,从之前的只有一处景物描写(处于开头或中间或结尾),变成现在的分散在小说的关节处,这样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也可能是未来的命题趋势。

(二)答题准备

1.应先查找有关环境描写的段落,划出并思考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2.知识储备

答此类题目必须调动自己积累的关于写景的相关知识。如,描写手法有移步换景、动静、点面、远近、高低、虚实等,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等,景物特点如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等。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为例,运用到移步换景的手法,以谢主任的视角,移步换景,描写到梨花屯一路的风景,为故事情节开展提供了真实的自然环境。

二、指明答题思路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段)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位置,联系景物描写前后关联的情节内容、人物表现等进行分析讲解。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为例,①从环境看: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提供故事的背景,如第3段,碎石路,布谷鸟啼叫,天气好晴朗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暗示人物此时的心理。②从人物看: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第3、5、13、27段,“透露着生命力”的山野、蓝天下“又白又亮”白鹤、“欢快流淌”的水,“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从“笑颜使气氛松动”——“气氛十分亲切”——“心里也越舒坦”等。在谢赵的对话中适时穿插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二人谈话氛围从尴尬到亲切的变化,景随情变,烘托了他们从隔阂到理解的心理变化。③从主题看:弯弯的路、小小的“水沟”渐次出现,实而虚之,沟是挖了又填,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路是弯的,但前方是可望的,结尾暗示干群一心的改革之路让人充满期待,使主题更鲜明。④从效果看(读者角度):结尾处“杂树”“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更让人充满期待。

以上加横线的部分就是从答题的思路入手的,这种实例的讲解,让指导更有针对性。

三、改写高考答案

为什么要自己改写答案并与原答案来对比?原因在于学生每次看高考题的答案都会觉得答案很有道理,但自己就是写不出,结果考试大多得2—3分(总分6分)。对此,学生很是苦恼,困惑和不解。为了解决这些疑惑,笔者根据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效果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对高考答案进行改编。

如上题:

①环境:以谢主任的视觉,移步换景,描写到梨花屯一路的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了真实的自然背景。

②人物:“透露着生命力”的山野、蓝天下“又白又亮”白鹤、“欢快流淌”的水,从“笑颜使气氛松动”——“气氛十分亲切”——“心里也越舒坦”等。在谢赵的对话中适时穿插,暗示了二人谈话氛围从尴尬到亲切的变化,情随景变,烘托了他们从隔阂到理解的心理变化。

③主题:弯弯的路、小小的“水沟”漸次出现,实而虚之,沟是挖了又填,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路是弯的,结尾外“杂树”“砖瓦”“看得见”了,更让人充满期待。暗示干群一心的改革之路让人充满期待,使主题更鲜明。

④审美意蕴: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意象,使小说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和参考答案对比)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上面加横线部分的内容是环境答题的切入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照答案的时候方便模仿,答题的时候也有迹可循,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学以致用。

四、强化答题思路

为了强化学生对答题思路的认识,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Ⅱ 《小步舞》为例,按照《到梨花屯去》的改编模式,引导学生对原答案进行重组。

提示和要求:1、以“我”为亲历者,梳理故事情节,不期而遇——相遇相识——相失。2、严格按照《到梨花屯去》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学生答案展示(多人组合):

①苗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第3段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不期而遇)

②苗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相遇相识)

③苗圃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相失)

以上划线部分是先概括作用,后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一定要和学生强化先概括后分析的答题模式。

五、突出学以致用

方法是观念,重要的是演练。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述答题思路,我利用《小步舞》,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的作用。(原创题)

提示:可以按照答题的思路从情节、人物、主题切入来答题。

学生动笔完成后,投影其答案并进行评析。在讲解的过程中强调答题模式的意义,希望他们在做题中能有所领悟。

答案示例:

①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序。幽静宜人的公园,为“我”和舞蹈师的相遇提供了可能,增加了真实性;二人的相识、了解及各自的人生感悟是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这就为情节的发展设置了背景;苗圃被铲平了,二人也从此相离,让人有回味的余地。

②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写公园里飘溢的花香、温暖的太阳,与下文舞师夫妇跳小步舞后相拥而哭的悲情相映衬,以乐景衬哀情。老舞蹈师独自一个人在幽静的公园里跳小步舞,表现了他守旧的心理;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无奈的心态;被铲平的苗圃,意味着抱残守缺的可悲结局。

③使主题得到深化。“风流”的路易时代已成泡影,一如那曾经让人快乐的苗圃,与时代格格不入,被大众反对,就只有感伤,也必将被遗弃。

以上是笔者对小说自然环境描写这个知识点的一些个人的做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一)因题选文和因文设题须贯彻和落实。备考和讲解考点时要思考为什么选这篇文章作为讲解对象,如讲自然环境的作用时,选择以《到梨花屯去》和《小步舞》的原因是因为文本有多处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但同时也应该思考,除了把高考题“拿来”外,还可以根据考点如何“输出”设题?如《小步舞》中有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可以设置问题“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由此类推,在今后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来设置相关的知识点以达到强化考点的目的。同时也不要局限于对高考的真题的使用,平时学生考过和读过的文本都可以拿来设题,熟悉的文本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做题的状态,或许能更好更快推进和强化考点复习。

(二)知识点不够细化,存在着似是而非和想当然的错误做法。如在讲解景物描写的手法时,应明确和学生强调,景物描写可以从技巧角度、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入手,而且景物描写的手法多用在赏析单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有遗漏时,应及时补充。

(三)讲解学生的答案很有必要细化和赋分。如果单单只是把几个学生的答案投影上去,泛泛而谈地指出好与不好,这样的是沒有多大的意义。最优的做法是选三种类型的答案作为范本,第一种是答题点基本上对不上号,大、泛、空。第二种是一些基本点答得出来,但是不够全面而且答题模式不太规范。第三种是答题点都齐全了且规范的。三种答案依次呈现出来,先呈现第一种,后赋分,指出哪儿答得不好。第二种让学生自己来打分,指出好与不好的地方,教师再做讲解,需要修改和增加的答题点要详细分析。最后第三种答案以答题范本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模仿。这样操作既能指出问题的所在,也有模板让学生可对照,可能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环境方法
学习方法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