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摘要:从纪录片分析出发去感受时代的变迁,将母亲河长江用镜头的方式去记录去回忆,将是这个时代记住我们这个民族,将这种信仰传承下去最潜移默化的艺术形式。艺术的现实意义终将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蓝图,将改变所记录、将传承所衔接、将民族文化所传播。
关键词:纪录片;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08-01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的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然后迸发开来,就如同长江的发达水系,源远流长、广阔宏大。
《再说长江之生生不息》以长江代表中国,体现了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以交织对比的结构阐释了长江以及整个中国的变化,联系与长江有关的人和事组成了长江的故事。拿长江的现状反思过去飞速发张带来的破坏。用真诚的行动去憧憬长江美好的未来。以“变”字为核心,概括了长江二十年来的变化,细述了人物与环境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但人们从未改变的是对于母亲河这种深深的依赖和热爱,表明民族精神与母亲河长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母亲河绵延不断,活力永存,民族精神才能如滔滔江水一般生生不息。
人物:血浓于水的热爱
每一个人物个体都不一样,但在长江面前,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江的子民,依偎着江水长大,依赖着自然的养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我们的母亲河。而本片中那些各行各业的人正是为此而不懈奋斗、继续行动,他们的身影活动在长江的每个流域,默默奉献的促成了长江惊天动地的变化。为感悟长江而冒险的杨欣,成功后的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长江的源头,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因怀念儿时河里鱼儿自由游动的场景,默默投放鱼苗的罗组亮。他自豪于几年前几年前投下的鱼儿已形成了族群,他说这只是一种希望,亦或者说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简简单单、朴实的话语中是对长江的期盼和向往。将一生都奉献给长江的林一山老人,晚年还在担心长江的现状,以对话的方式与现代水利委员会的管理者蔡其华商讨如何保护长江水质,他们是一群人,更贴切的说,他们像是一个人,都为长江而改变而奉献,长江因他们而活力永存,奔流不息。相信山水有灵,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仍将一如既往的哺育中华儿女,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说词:字里行间的敬畏
一字一句是长江的热爱和敬意,是对母亲河的依恋。深厚而饱含深情的声音叙说了一个长江二十年的故事。“二十年,对长江只是一个瞬间,对中国却是一个时代”,长江从亿万年前开始发源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为自然做出贡献,在中国最重要的二十年间,母亲河为中国做出了最大的支持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苍茫天地间,水是万物的成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成水。”水能柔软清缓也能翻涌成浪,无限制的利用长江只会被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返回一击。从古至今的延续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之得当则有利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开始体现在长江上,万物的发展来源于水的贡献,最后一切都回归于水。“从空中鸟瞰长江源头,如发辫甩开的水系,就像贲张的血管,生机无限”。在长江发达的水系,它有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就如比喻中的血管,生动形象的表现着长江与人类之间的联系,以及长江对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性。解说更重要的是用语言来唤起大家的思考,如同“长江同样具有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这是江水孕育的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新的情感和认知”。这是对长江水的承诺,对大自然的感恩。诗与思的统一承载了对长江的美好期盼以及自省。也真挚的道出了中华儿女为保护自然的决心,努力让长江与精神奔流向前、生生不息。
对比:瞬息万变的感动
白岩松提到过:“人生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用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去应对身边那些变”。变与不变正贴切的发生在长江的历史进程中。二十年的变迁,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亲历者,长江为此做出了牺牲、付出了代价,在自然灾害的警醒下,人们明白应该要将一些东西还给长江,从依靠长江的给予,无顾生态平衡的发展变成追求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向可持续发展迈进。莱茵河的先例警示着国民,钢铁公司的总经理俞亚朋因受到德国同行對莱茵河的关爱而感动,从而关闭老厂,以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器生产废水。生活在长江边的人在改变对长江的理念,发展的理念也在改变。而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变化的是不变的民族情怀,沧海桑田,总有些精神不会改变。长江子民会依旧保持着对母亲河的关爱,多一分责任,多一份担当,让长江这滔滔江水继续释放活力、奔流不息,也让中华民族精神的长流如长江一般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次的民族自尊”。梁思成先生曾如此论述民族与文化的关系。长江文明也是我们的文化,长江的根系养育了中华儿女,只有更好的了解长江历史,保持人文关怀,这才是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的生命之根。
有翅,应不忘根本。有梦,更应不忘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