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云
【摘要】 目的 探讨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100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隔姜灸治疗组, 每组50例。隔姜灸治疗组采取隔姜灸治疗, 热敏灸治疗组则采取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面部残疾指数(FDI)(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瞬目反射(BR)潜伏期差值,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以及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情况。结果 热敏灸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隔姜灸治疗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热敏灸治疗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程度优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分别为(9.57±1.45)、(13.21±1.82)d, 均短于隔姜灸治疗组的(12.67±2.22)、(16.4±1.21)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治疗后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热敏灸;隔姜灸;难治性周围性面瘫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64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发生率高,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不受性别、年龄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其发生为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引起, 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群中发生, 需要及时治疗[1]。本研究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 分析了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隔姜灸治疗组, 每组50例。男36例, 女14例;年龄23~75岁, 平均年龄(37.68±12.46)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3.78±1.08)个月。隔姜灸治疗组男37例, 女13例;年龄23~74岁, 平均年龄(37.57±12.21)岁;病程1~7个月, 平均病程(3.45±1.1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隔姜灸治疗组采取隔姜灸治疗:先给予常规针刺, 出针之后再给予患者隔姜灸。常规针刺选择的主要穴位包括:阳白穴、翳风穴、合谷穴、颧髎穴、 地仓穴、 四白穴、牵正穴、颊车穴、太阳穴, 而配穴则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水沟穴、攒竹穴、足三里穴、迎香穴, 选择一次性毫针针刺, 其中, 足三里选择的是双侧穴位, 合谷选择的是健侧穴位, 其他穴位均选择患侧穴位。攒竹穴位和阳白穴位向鱼腰透刺, 而太阳穴透睛明, 颊车、 地仓互相透刺, 水沟向着患侧斜刺, 迎香透印堂, 其他的穴位直刺方法。足三里采取补法, 而其他所有穴位选择平补平泻, 留针30 min。在患侧的颧髎穴、太阳穴、下关穴、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翳风穴这7个穴位中进行隔姜灸, 出针之后用生姜一块切薄片, 厚度在0.3 cm左右, 用针在生姜上穿刺几个孔, 用艾绒搓成艾柱置于生姜上, 将生姜放置在以上7个穴位, 从顶点点燃之后施灸, 以患者有灼热感为准。若过热则可稍微将姜片抬起使其离开皮肤或者增加一片0.1 cm左右的姜片再次进行治疗, 艾柱燃烧完毕之后再次易炷施灸, 每个穴位5~7壮, 1/d次, 治疗10次之后休息2 d, 1个疗程10次, 一共治疗6个疗程。热敏灸治疗组则采取热敏灸治疗:先常规针刺, 留针期间找到热敏腧穴, 出针之后对最为敏感两个热敏腧穴实施热敏灸, 常规针刺的穴位选择和方法同隔姜灸治疗组。常规针刺选择的主要穴位包括:阳白穴、翳风穴、合谷穴、颧髎穴、地仓穴、四白穴、牵正穴、颊车穴、太阳穴, 而配穴则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水沟穴、攒竹穴、足三里穴、迎香穴, 选择一次性毫针针刺, 其中, 足三里选择的是双侧穴位, 合谷选择的是健侧穴位, 其他穴位均选择患侧穴位。攒竹穴位和阳白穴位向鱼腰透刺, 而太阳穴透睛明, 颊车穴、地仓穴互相透刺, 水沟向着患侧斜刺, 迎香透印堂, 其他的穴位直刺方法。足三里采取补法, 而其他所有穴位选择平补平泻, 留针30 min。腧穴热敏灸的方法是帮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 充分促使患侧面部暴露, 在面瘫热敏高发的穴位逐个对下关穴、颧髎穴、地仓穴、太阳穴、 阳白穴、颊车穴、 翳风穴实施探查, 并选择最敏感2个穴位, 用笔给予标记, 再悬灸, 每5分钟掸灰并对艾条与皮肤距离进行调节, 确保热度足够, 在热敏感消失之后停止。1次/d, 治疗10次之后休息2 d,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6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FDI、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動功能有效时间以及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情况。FDI包括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 临床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正常;有效:症状改善, 临床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50%;无效:面功能、外观无改善, 临床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50%[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兩组临床疗效比较 热敏灸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隔姜灸治疗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热敏灸治疗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程度优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比较 热敏灸治疗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分别为(9.57±1.45)、(13.21±1.82)d, 均短于隔姜灸治疗组的(12.67±2.22)、(16.4±1.21)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治疗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治疗后, 热敏灸治疗组发生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1例(2%), 隔姜灸治疗组发生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10例(20%)。热敏灸治疗组治疗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难治性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肌肉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并且在临床上也是高发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方法, 西医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病情[3]。其中如抗病毒、补充B族维生素和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均有一定作用[4-6]。中医在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疾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热敏灸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热敏灸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发挥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的功效,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神经水肿, 改善免疫功能。从安全性看, 隔姜灸疗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疗效好, 安全性高, 效果好[7-10]。本研究结果显示, 热敏灸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热敏灸治疗组患侧眼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患侧口轮匝肌波幅下降的比例、社会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患侧和健侧BR潜伏期差值改善程度优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的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恢复时间、面部活动功能有效时间均短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治疗组治疗后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隔姜灸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热敏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面部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 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症状,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志萍, 吴煦东. 穴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当代医学, 2019, 25(10):176-179.
[2] 张晓燕, 谷妍, 王璇, 等.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探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9):157, 159.
[3] 王彪.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电子版), 2019, 7(10):143.
[4] 刘翠平. 优选针刺及艾灸时间量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临床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6):30-32.
[5] 潘伟娟, 郝重耀, 张天生, 等. 项部横向取穴丛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6):10-12.
[6] 梁丽嫦, 聂玲辉, 黄学成, 等. 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4):694-698, 704.
[7] 章海凤, 宣逸尘, 黄辉, 等. 热敏灸、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江西中医药, 2017, 48(1):51-56.
[8] 于柏清, 林小群, 徐杨青. 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9例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5):76, 91.
[9] 王超兰, 潘虹, 代宇. 应用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13):80-84.
[10] 杨志伟, 付淑兰, 刘娟. 加味牵正散与热敏灸联合应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21):97-99.
[收稿日期: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