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八大艺术之一的舞蹈,常被人们用来表达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通常包含了一定技艺性,如跳跃、旋转、翻腾、控制等,但这些并不是舞蹈作品本身的目的,而是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以作品细节之处的编排及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细腻的处理而打动观众,细节问题在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舞蹈细节的选择、描绘与运用都是舞蹈编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生活、兼有舞蹈艺术特征、典型而充满生命力的舞蹈细节能够使舞蹈作品具有强劲的张力和感染力。而细节的处理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舞蹈细节;重要性;表达情感;反映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75-01
一、前言
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了音乐、表演、戏曲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学习起来也极不容易,许多人在学习舞蹈时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在舞蹈当中眼神、表情、以及节奏都是舞蹈学习与表演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从而忽略掉同样重要的部分——舞蹈细节。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孔乙己》、《徽娘》当中的片段部分来论述舞蹈细节处理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性。
二、舞蹈细节的描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舞蹈的起源简单概括有“模仿说”、“劳动说”、“宗教说”等,都是来讲述舞蹈源自于生活,源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及生活细节的。我们来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教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幼儿的一些反应也能够印证这些观点。比如在教他们新动作之前提出问题:这个动作像什么?”当教师做出一个“小青蛙”的动作(大八字脚位,开跨半蹲,展胸,双大臂抬平,双小臂折臂九十度,双手五指张开)幼儿会联系很多东西,她们的生活阅历没有成人丰富,他们所说的必然是平时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看到这个动作,有的幼儿一下子就看到了开跨半蹲的腿,或者是五指张开的双手,根据这些细节,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来告诉我们他们自己对这个动作的定义,幼儿就能一下说出这是“小青蛙”,以小见大,可见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息息相关。
但是,舞蹈毕竟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与实实在在的生活还是有区别的,舞蹈虽是源自生活,却也和真切的生活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创作者与演员对生活进行双重发酵,一方面创作者搜集生活细节,典型的生活动作,将它们缩小化、典型化、细节化的融入舞蹈当中,将真切实际的生活发酵成舞蹈动作元素;另一方面,要求演员对生活有所体会,有了演员对生活实实在在的感受,才能捕捉编舞者想表达的生活意境,从而使舞蹈元素在演员的认知中再次发酵,以表达舞蹈主题。自始至终,在“生活→舞蹈动作→舞蹈作品→表达主题、反映生活”这一条发展线当中,不可否认,细节”则是其中隐形的纽扣,一环扣一环,至关重要。
舞蹈作品中对舞蹈的细节描绘,是考验一部作品的关键点,作品能否打动观众,引起强烈共鸣,对细节的描绘,不单单是艺术技巧的问题,其关键点还是编创者能否从生活中慧眼识珠,提炼出可用的生活细节,使舞蹈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下文对舞蹈作品当中“静”、“动”两种舞蹈细节处理进行论述。
三、舞蹈细节的“静”处理
在古典舞《孔乙己》之中,有这样两个“静处理”极为典型。
1.演員从欢快的音乐声中出场,用大段的幽默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了孔乙己的经典形象,演员在一串旋转之后稳稳落地,盘坐在场中,此时音乐戛然而止,编导者对作品的“静处理”使得“孔乙己脚下已无动作,仅靠上身头、手处的细小动作表现出在小酒馆里与人猜拳、教小孩子们写“茴”字五种写法的情景,当我们为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感到忍俊不禁时,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和在笑声中强自表演的人物形象也塑造成功了。此处的“静处理”描写在大起大落的技巧之后,忽然安静下来,非但没有令观众的目光从演员身上转移出去,反而更加使观众的思维紧紧与演员的情绪相随。舞台虽静止了,思维仍在延续,不禁使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脑海中对孔乙己的句句描述即刻浮现在眼前,与舞台上舞者的表演产生呼应,以此看来,此处的“静处理”极为巧妙。
2.孔乙己去员外家偷书被人发现后追打的画面,舞台上,一束强光打下来,急促的琵琶音,整个画面“静”了下来,孔乙己再次盘腿坐地,裹紧了身体双手握拳,脖子紧缩,眼神透着恐惧,这小小一个动作暗示孔乙己偷书被人发现,他惊恐万分,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环顾四周后极具爆发力的动作仿佛孔乙己在极力争辩“窃书不能算偷”,但他的思想与现实处境是矛盾的,四周人声鼎沸起来,他仍旧被人追着打,最终,孔乙己被打断了腿,抱头蜷成一团倒在地上,眼神悲凉。在上述的“静处理”中演员表现出孔乙己的惊恐,暗示了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在《孔乙己》后半部分的表演中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为后来孔乙己“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四、舞蹈细节的“动”处理
舞蹈中的“动处理”此处以民间舞蹈作品《徽娘》为例。
1.《徽娘》全篇可以说几乎没有出现大开大合的动作,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部分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的青葱岁月,这一部分以细小琐碎的连贯动作为主,配合脚下工夫。动作溜得起,刹得住,收放十分鲜明,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再配合此时的音乐,当真带我们回到了“徽娘”的锦绣年华,这一部分虽然无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和技巧,却凭借着圆、拧、倾等看似简单却考验能力、表演功力的动作,巧妙的安放在安徽花鼓灯当中,使得古典舞与民间舞融为一体,不仅“动”了起来,而且“动”的漂亮,“动”的相得益彰。
2.一道无情冷光将女子打回现实,女子站在门后,双手欲推开门,脚下不停的上前退后,几番来回,这一细节的描写,写尽了主人公内心的犹豫与纠结。眺望外间,却依然凄惶无助,这道门封住的何止是宅院阁楼,更是女子的灵魂。胡琴咿呀呜咽,女子悲中含怨,苦中带愁,亦步亦趋,顾盼回首,那春山低秀、秋水凝眸间期待的何止是良人的归来,女子圆拧倾身之间,辗转的岂止是流年飞逝,还有逐渐老去的心怀。
3.作品结尾,舞蹈并不是在一个静态造型当中结束,而是设计了“徽娘”起身抱起襁褓中的婴儿,摇晃身体,哄婴儿入睡这一动态描绘作为结束,这里的细节描写,似乎是婴儿的啼哭将“徽娘”从记忆中拉了回来,往事历历在目,感叹时光飞逝之余,良人虽是久未归来,低头看着怀抱中的婴儿,却还有婴儿作陪,这也是她今后的希望,为了孩子,她也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五、结语
编导对舞蹈作品的编排处理都有自己的缘由,在有的作品中,只有身体某一部分的动作甚至只有一个安安静静的造型都可能使得作品在“静”中体现无尽绵延的感情。而有的作品则需要轰轰烈烈的连贯动作或结尾,以“动”烘托气氛,以致情感上的延伸。举例中无论是舞蹈细节的“静处理”还是舞蹈细节的“动处理”,在舞蹈编排中都安放的恰到好处,关于舞蹈细节的描绘,不同描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例中也已说明,所以在舞蹈中,准确的细节描绘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彭万荣.表演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6]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胡静月(1990-),女,河南浚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舞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