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摘 要:生命危机问题是众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令人注目。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生命危机的形成原因:内因方面可以归结为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归因方式等,而社会压力、家庭温暖的缺失、生命教育的缺位都是生命危机形成的外部因素;目的在于使人们关注生命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减少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生命危机;原因;形成机制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杀人案”“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种种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无不引起舆论界的一片哗然,并产生极其广泛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是人们被一时冲动冲昏了头脑,还是长期面临的生活困境导致的心理扭曲?
有可靠的科学研究表明:有自杀或者伤人行为的群体大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种种生命危机事件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一个人出现自杀或者伤人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或许人们只能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捕捉到一些零星的痕迹,但是,正如人脑的复杂性一样,任何专业或非专业的解读,除了留下一片扼腕叹息之外,难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必然是当事人遭遇了自己所不期望的结果,从而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和理解上的偏差,这种理解促使了一系列不理智行为的发生。所以,本研究意在从心理学角度,探索生命危机的形成机制,使人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生命危机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一)生命危机的内涵
目前,虽然国内关于生命危机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学者黄丽萍对于生命危机的内涵的界定为学术界广泛认可:所谓生命危机,是指个体因遭遇超出自身能力及掌控资源的事件或遭遇,使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个人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功能失调,进而发展成为以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危急状况[1]。该定义表明,当个体无法承受长期所遭受的身心压力时,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状态,如果个体想要重新获得心理的平衡状态,往往需要内在或外在的支持或帮助,一旦个体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危机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负面的生活事件就极容易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新的刺激或者事件发生,个体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国内关于“生命危机”问题的研究现状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关于“生命危机”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生命危机”的研究群体更多的是大学生群体,关注大学生的自杀和伤人事件居多,对其它群体的研究更多的是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较少涉及学术界的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生命危机形成原因的探索,另一方面则主要涉及“生命教育”这一宏观课题,研究者多从高校教育和实践的角度,阐释如何减少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
分析关于“生命危机”的研究方法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还是文献研究法,他们通过大量分析现有资料和文献,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关于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能够搜索到的仅有黄丽萍学者在2008年对湖南长沙几所高校大学生做的关注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对于生命的特征和本质缺乏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且自我评价较低,易出现无价值感。
二、生命危机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有着独立的意识和思考能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格特征、归因方式、认知风格等。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可以肯定的说,每一个生命危机事件的背后,都折射出个体本身、家庭、学校、社會等诸多方面的缺失和遗憾。本研究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追溯生命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生命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
1.自我意识稳定性差
生命危机事件中,因自我意识导致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自个体产生自我意识起,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体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的形象。当个体遭遇生活事件时,往往容易片面主观看问题,以偏概全、灰心丧气、自卑怯懦,同时,他们又极在乎外界的评价和反应,即使是一句微小的评价,也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极大波动,并在冲动之下做出极端的行为。
2.心理封闭、思想狭隘、人格偏执
心理封闭的个体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在受到挫折时,总喜欢一个人去默默承受,长期以来,当心理难以承受,再也走不出心理上的困境时,他们就极容易否定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命的价值,并产生心理危机。而思想狭隘和人格偏执的个体在遭遇生活危机事件时,又往往容易采用极端的方式—伤人或自伤来解决问题。
3.归因风格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和海德都提出了内外归因理论。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件:考试成功或失败、痛苦或疾病、欢聚或永别……他们的背后,都有原因。若个体将成功归因为外在因素,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就极容易丧失自我价值感。
(二)生命危机产生的外在原因
1.社会生活适应的压力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转型,使人们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适应性压力。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面前,一些人陷入自身的心理困境中难以解脱,他们在自己的精神荒原中找不到一条通往光明的救赎之路,这种精神世界的迷惘,对生活的迷茫,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出现生命危机。
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位
生命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的盲点,同时,它又被视为解决生命危机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育中,各种各样诸如“舍生取义”“为事业献身”等内容较多,但“生命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不知道生命的宝贵,亦不懂爱惜自己甚至是别人的生命。本研究认为:“义”并无错,“提倡集体主义”也很正确,但是,在提倡这些的同时,我国的教育必须弥补“生命教育”缺位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为个体多年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对每个人的生命观的形成无疑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造就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家长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这种现象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极其难以与外人接近,甚至对别人产生敌意,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三、目前国内“生命危机形成机制”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并重视生命危机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生命危机形成机制”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少
國内关于生命危机的形成的研究大多从文献研究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主观分析文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必须弥补实证研究的缺位这一问题。未来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开展实证研究,运用严谨的数字来证实理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二)在研究内容上,泛泛而谈较多,实质建议较少
在各种生命危机事件发生后,舆论界总是在一片哗然的同时,呼吁家庭教育的回归、学校教育的重视、国家政策强有力的保障等,但是,这种呼吁除了能带来一片扼腕叹息之外,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真正的有利措施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上来,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空谈。
(三)“生命危机”形成的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一点来说,国内学者并无异议。但是,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样子的,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研究。从另一方面来说,心理是人脑的反应,心理又产生行为,关于“生命危机”的脑作用机制又是什么,今后的研究者应该给出答案。
四、研究结论
生命危机问题是众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生命危机的形成原因来说:内因方面可以归结为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归因方式等,而社会适应的压力、家庭温暖的缺失、生命教育的缺位都是生命危机形成的外部因素。可以看到,国内关于“生命危机”的研究虽然并不多,但是“生命危机”已经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在研究方法上,该领域理论研究较多,却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大而空的泛泛之谈也较多,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建议措施上,同时,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涉及危机形成的各个因素,但是关于这些因素间是如何作用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对大学生生命危机的现状分析及管理处置策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28-30.
[2]黄丽萍,陈特水.略论大学生生命危机的归因及其管理处置机制的建立[J].中国德育,2008(5):75-77.
[3]陈毓榕.高校生命危机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沟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26-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