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最开始是用来吃的

2020-04-17 09:01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野菊火锅菊花

菊花世人称之为花中君子。关于菊的最早记载,见于《周官》一书,《礼记·月令》中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所以后世又称菊花为黄华、金英、金蕊。因其有“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得到很多爱花人士的厚爱,成为很多人庭院中必不可少的景观花卉。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菊花在国人生活中的表演竟然是从餐桌和汤药砂锅里开始的。

从吃开始的花朵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菊花的原始祖先。这是因为栽培的菊花本来就不是一个天然存在的物种的后代,而是来自于多个野生菊属植物杂交的结果。通过多次独立的染色体和DNA的分析,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毛华菊、野菊、甘菊在内的菊属植物都参与了造菊花的大工程,紫花野菊和菊花脑也顺便“插了一脚”。其中毛华菊和野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造菊花的直接祖先。

现如今,我们仍然能在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找到野生的毛华菊和野菊,而这恰恰与菊花的原始种植中心相匹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菊花产生于多个野生菊属植物的说法。

从商周时期开始,菊花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古人描述菊花时说:“菊,本作蘜,从鞠。蘜,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作为站好一年花事最后一班岗的菊花,自然是受到中华文人的推崇,被赋予了崇高的气节和姿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菊花最初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不是从花盆开始的,它们的使命是做药和当菜。屈原说“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是真的把菊花的花瓣吃下去了;陶淵明“采菊东篱下”,有很大可能不是把菊花放在花瓶里欣赏,而是把菊花花瓣扔到火锅里去了。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相传为陶渊明首创的菊花火锅了。在远离朝政、归隐田园的日子里,潇洒风雅的五柳先生某次煮火锅时突发奇想:若将菊花花瓣洒入火锅,味道应该不错。于是他放下筷子,快步走入庭院采摘菊花,清洗之后放进火锅,顿时清香四溢。这顿火锅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爽提神。这样一来,举杯饮酒,低头有花,肚中有肉,何愁做不出好诗?

这种风雅的吃法,到了清末,成为慈禧太后的心头好。慈禧爱菊,命人在御花园和圆明园里栽种了三四千盆名贵的菊花,不仅用来观赏、泡饮、洗手,还将菊花火锅列入冬令御膳。

深秋初冬时节,食用菊花火锅不仅清心爽口,还有除烦、悦目、去燥之功效,难怪从宫廷流传到民间,京城的酒肆中飘散着菊花的清香。光绪年间的举人徐珂撰文记载了这种盛况:“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锅,宜于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

如今,在涮肉锅中加菊花也是个标准做法。当金秋时节,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在火锅内兑入鸡汤滚沸,挑选丰满的菊花瓣撒入沸腾汤水,待菊花清香渗入汤内,将生鱼片、生肉片等入锅烫熟,蘸汁食用。鲜鱼和鲜肉片本来已够美味,再加上菊花所透出的那股清香,便分外可口。这道菜也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对于低头族是再好不过的“养眼”美食。

避开春日选择秋天开放

对植物来说,春天是个开花的好时节。相对温和的气候加上沉睡一冬的饥饿昆虫,正是植物开花繁殖的好时间——温和的天气有利于花朵的发育,饥饿的昆虫有利于传粉。

于是,春天的山野和田园间,总是簇拥了大量的花朵,且不说灿烂的樱花,秀气的兰花,单单是果园里粉嫩的桃花、李花、杏花、梅花和菜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就已经填满我们的视野了,哪还有容下其他花朵的机会。而这对于那些在百花丛中“打滚”的昆虫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样的盛景之下,潜藏着满满的危机:一是蜜蜂这样的花粉搬运工严重短缺,无法提供充足的服务;二是即便获得服务,这些传粉动物身上的花粉也是一个大锅烩,是不是被送到合适的地方完全靠运气,比如桃花花粉可能在迎春花花瓣上刮擦殆尽,梨花的花粉损失在百合花之上。

于是,一些花朵选择避开这场春日盛筵而在百花凋零时绽放,这样就可以避开不必要的竞争了。菊花就是如此。

菊花的叶子每天都在感应日照时间,当白天足够短,黑夜足够长的时候,开花基因的开关就被打开了——叶子中生产的开花素通过维管束,被运输到花芽部位,正式通知沉睡的花芽开始绽放。

而随着光照温控技术的发展,花匠们已经可以通过调节灯光照射时间,人为营造出一个变化的环境,诱导菊花在不同的季节开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清明时节能够看到菊花了。

“斗菊”传递中国菊文化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种菊、赏菊、咏菊的传统,且发展出了许多民俗活动,“斗菊”便是其中之一。

据说,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大会,会上不仅“万菊竞艳,菊龙欲飞”,而且还有民歌演唱、诗歌吟咏等节目。《大中华京师地理志》记载:“菊花,士大夫好者极多,家自有种,名目多至三百余。秋日评菊,陶然亭尤佳。”这种将自家菊花送到菊花展地,一起赏菊饮酒、吟诗作画,一起评说谁家的菊花名贵、谁家的花长得好,老北京时戏称其为“菊花赛会”或“斗菊会”,一度热闹非凡,传为佳话。

该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北京、开封、武汉等地都曾举办“斗菊”大赛,专业菊花技师、民间养菊高手、菊花爱好者均可参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过,斗菊虽然是欣赏和比赛菊花,但斗的却不是菊花本身,而是菊花的栽培技艺。这是中国传统菊花特有的属性,也是很多爱好者痴迷于菊花的原因之一,因为同样是菊花,在不同的人手中养出来的样子可完全不同。

因此,“斗菊”活动不仅能够激起人们对菊花的热爱和种植菊花的热情,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菊花的栽培技术水平。“斗菊”推动了一批又一批中国菊艺大师的涌现,如天津的叶家良、武汉的李建祥、北京的张秀山等。在这些大师的带领下,中国菊花栽培技术得到传承,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斗菊”将深厚的中国菊文化传递到千家万户,让人们了解菊花、欣赏菊花、喜欢菊花、赞美菊花。(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野菊火锅菊花
火锅博物馆
小野菊
也折一支黄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童话
伤人的火锅
趣说火锅
故土野菊
吃火锅喽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