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适切策略,推动深度思维发展

2020-04-17 08:57汤剑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汤剑

[摘 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性思维过程,需要教师渗透相关的策略和措施,为学生搭建触手可及的学习支架,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本文提出要对比,将言语精妙聚焦放大化;聚拢,将零散认知浓缩结构化;统整,将文本资源勾连综合化。

[关键词] 聚焦放大;浓缩结构;勾连综合;匹配策略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性思维过程,需要教师渗透相关的策略和措施,为学生搭建触手可及的学习支架,以此来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引领学生自主地学、开放地学,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对课堂所教学的知识进行积极内化,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对比,将言语精妙聚焦放大化

语文教学应该以辨析文本陌生化语言为起点,继而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辨析与感知,需要阅读主体调动原始的经验和感受,体察语言的内在意蕴和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策略就能够带领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独特的言语形式,并在不断放大和聚焦下历练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赏析能力。

比如统编版三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语句”。这一资源在“花的学校”一文中可谓是俯拾皆是,但是,学生自主感知常有無从下手之感,无法真正感受语言的新鲜与独特,教师就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引领学生感知,比如课文中描写的语句“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修改成为“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发出呼呼的声响”,无须教师过多地讲述和解释,学生在对比中就能发现课文原句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通过“走过”“吹着口哨”等展现了春天东风轻灵、和煦的特点,使得原本机械的语言文字展现出立体式的画面感和空间上的纵深感。

在这样的对比感知下,文本独特的语言就被置于显微镜下被不断地放大,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力和洞察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对文本整体性语言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也有了更为精准的体悟。

二、聚拢,将零散认知浓缩结构化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对文本语言中所蕴藏的信息进行捕捉、提炼以及整合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着力训练的能力,需要以抽象思维作为支撑,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浓缩、提炼的方式进行深入解析,高效落实深度学习。

比如统编版三下“纸的发明”的第二自然段篇幅较长,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很多学生一开始阅读都觉得毫无头绪,直接组织学生概括大意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相机设置这样的教学活动:从文本中圈画、提炼出表示时间的连接性词语,并据此对课文语段划分层次;随后,从每一层次中聚焦并提炼出一处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1.几千年前,刻字在龟甲等物上以记录事件;2.后来,刻在竹片或者木片上,但不太方便;3.再后来,在帛上写字,花费太大。然后,在统整信息、迁移句式的基础上形成整段文字的感知。

统观整个过程,教师始终都在学生最需要支撑的地方搭建支架,先从文本中提取表示时间的词语,为分层理解奠定基础;然后,综合信息,搭建整段意思概括的句式,帮助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段意,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结构性和精准性。

三、统整,将文本资源勾连综合化

深度学习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融通与整合,从局部逐步向整体扩展。随着学习深度的提升,教师要借机锻炼学生的内在抽象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以统编版教材四上中“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为例,教师设置了信息资源填写表,表格包括“时间”“发生事件”“花园景象”“巨人心情”等常规项目,在学生阅读之后需要将表格填写完整,并对信息进行纵向整合,构建和组织整篇文章表达的脉络;然后再以横向观察的方式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统整并归纳出来,并从“发生的事件”与“花园景象”等信息中积极探寻花园中的景象之所以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从而真实而客观地感受到“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孩子就没有真正的春天”。

由此一来,这张表格就成为孩子感知与解构文本内容的核心抓手,让学生的思维来回、反复地在表格和文本内容之间走上几个来回,整体思维在“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螺旋上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和内在思维能力的协同提升。

深度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文本特点、学生原始经验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中寻找认知的结合点,辅之以适切、匹配的方法指导,训练学生深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阅读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7(3).

[2]胡小凡.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思维——以语文学科为例[J].江苏教育,2018(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