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2020-04-17 08:57孟建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孟建平

[摘 要] 历史课不应仅仅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应该是培养担当意识的人文课,而这,需要教师从历史新教材的渗透中下功夫,需要从细微日常中多浸润,需要教师在更广的层面上深耕细作。

[关键词] 人文历史;担当意识;名人鉴赏;人文选择;现实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勇于担当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他还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的四个“担当”——对民族命运、对人民幸福、对管党治党、对美好世界的担当,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有新作为。

统编历史新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担当教育资源——故事缝隙中有担当之光,历史碎片中有担当之责,历史人物中有担当勇气……从中挖掘出适宜的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担当意识意义重大。引领学生学会担当、敢于担当,为复兴中华梦而努力奋斗。

一、多一些名人鉴赏,汲取擔当意识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勇于担当的名人:屈原、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习近平……他们的担当支撑起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希望,深挖他们身上的优点补充到初中生的精神骨骼中应该成为历史教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所谓“深挖”,不是简单地读读人物传记,不是空洞地触摸一个干巴巴的人物标签,而是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发现思想或情感的“崇山峻岭”。

例如,对于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他写出了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而应深挖他写出《史记》前后的思想历程、精神动力和担当意识。为此,我们需要从多方切入:他为什么发出“比鸿毛还轻”的感叹?他遭受腐刑是因为什么?鲁迅发出的“史家之绝唱”意味着什么?司马迁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早有专家言:“历史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显然,上述活动正是对生命的拷问:既有司马迁的声音,又有鲁迅的感叹,更有孩子们的追问。而无论哪一种“拷问”都指向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担当意识”。没有担当意识,哪有司马迁的辉煌巨著?面对学习、面对人生、面对国家之需,我们是否也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呢?

二、多一些人文选择,培养担当意识

新技术背景下,历史课堂中可供选择的史料浩如烟海。或许,某些史料无关考试,但偏偏与担当意识的培养有莫大的关系,为考试而“选”,还是为品性滋养而“选”,时时考验着历史教师。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多一份大气、多一份坚守、多一份担当,选择那些意蕴十足的史料滋补课堂教学,当然,更重要的是,滋补学生的精神骨骼。

例如,教学部编本八年级下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不妨选择以下材料:观看“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相关视频,进一步理解担当的意义:习近平和“二流子”的谈话之后,这个“二流子”再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情吗?赵家河的村民和梁家河的村民为什么抢着要见习近平?

显然,这样的史料选择直指担当精神,虽然可能是“非考内容”,但却那么强烈地擦亮孩子们的眼睛。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因为史料的细微选择和人文选择而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宽阔,其担当意识就愈强烈,而这,不正是人文历史课堂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多一些现实印证,增强担当意识

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学习历史,本就是为了更好地演绎现实的精彩。历史中的优秀文化养分需要传承,文化基因需要接力、文化底蕴需要张扬。于是,理论和现实印证,历史和现实交融,不仅仅是历史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涵养的需要,更是学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学习中,某教师首先利用教育云平台播放了《一带一路》的视频:中欧班列中奔驰的列车和飘扬的丝绸……然后引领学生思考:古时,丝绸之路发挥了重大的桥梁作用,今日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具体表现。作为生活中丝绸之路上的一员,你应该担当些什么呢?

“丝绸之路”中的担当精神并未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相反,它一直活在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心中,活在新的丝绸之路的建设者的心田中,当然,假以时日,也会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深处。而这,需要教师从历史新教材的渗透中下功夫,需要从细微日常中多浸润,需要教师在更广的层面上深耕细作。但愿,重新活在孩子们心中的不仅仅是担当意识,而且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复兴中华梦的强烈信念。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生命学问的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9,(8):14.

[2]刘佳颖.精彩,源自恰到好处的现实印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27.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