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玲
[摘 要] 知识的建构需要积极的情绪相匹配。实践证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知识的建构有着不同的影响,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不同因素。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手段调控学生情绪状态,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 情绪;微笑;调控
一、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需要积极的情绪相匹配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因而学习动机的生成是学习建构生成的基础,而情绪状态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是引发学习动机的基础,消极的情绪对学习动机有抑制作用。学习数学时,学生自信、好胜(竞争感强)、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和适当的压力产生的紧迫感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得到引发和强化;恐惧、畏难、担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使学习者注意力分散;弱化学习动机;沮丧使学习者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满又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轻率感和厌学感。小学数学课不像音乐、体育和语文课那样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数学知识的学习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比较单一枯燥。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需要积极的情绪相匹配,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
二、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因素
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自信度高、知觉范围广阔、思维灵活;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显得消极、自信度低、知觉范围狭窄、思维呆板,操作混乱,速度缓慢。
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因素较多,包括环境方面、他人方面、自身健康状况及个性方面、自身活动方面等。
首先,學生的情绪可能受教师情绪状况所影响。教师在进入课堂初始阶段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对学生均有一定的“传染”作用。数学教师大多严谨严肃,更多的是理性而缺乏感性,课堂上不太注重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
其次,受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的影响。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情况牵涉到教师对之的评价、态度。数学课堂最容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个问题、一次讨论、一道难题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教师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便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最后,学生在校的情绪可能受学生课间活动时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或者受前一天在家做的游戏、看的电影或课外书影响,如上课时的注意力便集中到这些事物之上,从而影响到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学习者心神不宁,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地建构知识?
三、调控学生情绪状态的有效手段
1.教师用自己良好情绪和人格去影响学生,实行“微笑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尤其是在小学,学生对教师的好恶感直接反映到对其所教课程的态度上。因此,教师本人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饱满的热情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要使学生感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荡漾在教室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适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直保持良好的情绪,不应因个别学生的调皮、学习上懒惰而发脾气让全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感,影响积极情绪的保持。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做到严肃认真,也应多一些幽默风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一些谈话式的交流沟通,也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开场白,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转化的策略”时,上课之前我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教师拿出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有什么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换成两个50元的,或几个20元、几个10元的纸币再分,也有的同学说可以微信转账,由此引入到转化的策略上来。还有的孩子故意说撕两半,一人一半,同学们都笑起来。经过这样的谈话,课堂气氛立即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知识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对此,我们称之为“微笑教育”。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亦有促进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人格。
2.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情绪状态,及时给予科学的调控
学生在校的情绪受各方面的影响,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绪状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情绪,同时给予科学的调控。教师自走进教室始就要观察一番,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调控,亲切的笑容,幽默的话语,充满关怀的询问、安慰均能拭去学生心头的消极的情绪。尽量转移其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能够集中到学习活动上来,抑制不良情绪的延续。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作业、上课发言讨论等)时,应当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学习活动为媒介,使每个学生均能处于积极的学习情绪状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地批评学生以消教师自己的气。数学课堂上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做错了没关系,指出错误的原因,遇到难题,鼓励学生再想想,或者开展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同学先攻克难题,甚至于教师装作不会做,让学生来教一教老师和同学,用这些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心中能够充满“无边无际的自豪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次享受成功的体验”。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多加考虑情绪调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许多活动是在兴趣、热爱、欣喜等情绪的直接驱动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绪具有动机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手段应保证生动、活泼、有效,又易于学生接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乐可寻”,从而调控学生的积极情绪状态。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儿歌或者顺口溜,不仅会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可以帮助孩子轻松记忆。例如:很多教师在教“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都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唱一唱数青蛙的儿歌,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习既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自信度高、知觉范围广阔、思维灵活;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显得消极、自信度低、知觉范围狭窄、思维呆板,操作混乱,速度缓慢。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或学习氛围,采取有效的手段调控学生情绪状态,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课堂文化重建——课程改革的终极追求[EB/OL].http://www.doc88.com/p-7174269853228.html.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