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

2020-04-17 08:53张晗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鱼翅西餐味觉

张晗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儿的中国历险记。扶霞1994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片段摘录】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提到花椒,认为那闪亮而丰富的种子是“多子”的象征。汉朝皇妃们的寝宫称为“椒房”,因为糊墙用的泥土中掺了花椒,寓意皇嗣绵延。平民百姓会用一串串的花椒作为定情信物。时至今日,四川的偏远地区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婚礼的时候要朝新郎新娘扔花椒,就像现代婚礼中抛洒的五彩纸屑与糖果,不过更充满了四溢的芳香。

适用主题:中国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道德观;中国人的名片……

【素材拓展】

中医馆里的洋大夫

提到中医,我们都很熟知,而我们印象中的中医大夫,尤其是老大夫,似乎都带着点“仙风道骨”的坦然自得。可在和睦家广州诊所,一位叫钟瀚涛的医生,虽然有着中国名,可他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小伙。原来,在他儿时,他的父母接受过中医治疗之后对中医赞不绝口,便引起了他对于中医的广泛兴趣,最后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中医针灸师。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信任洋大夫,忘记了中医的传承。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厚重的身份体现,中国文化也渐渐渗入到了世界各地,我们的中国传统也被世界上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民所认可,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的骄傲。

【读后感】

味觉是中国人的名片

□浙江省新昌中学 林侃

我从来不喜欢凭空阅读那些同实践密不可分的书,而描写食物的书便是其中之一,在肚子有点饿的晚上尤甚。可我还是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它,然后几乎带点悲凉色彩地空着肚子爬上床,开始冥想我的早饭。

《鱼翅与花椒》是译文纪实系列中的一本有关英国姑娘扶霞对于中国味道的记录。可能相较于纪实系列中其他书里描写的那些能够影响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人类走向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口味的确有些无关轻重。可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事物,尤其是对一个中国人来说。

扶霞在中国生活了很久,她甚至曾在一所川菜学校里做了六个月的学徒,作为在外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乡人,她发觉味觉可能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名片。我们的口味习惯同我们的秉性是如此相符,甚至到了有点怪异的地步。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四川菜、湖南菜以及扬州菜不同菜系各自的特点,同时也附着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中你会意识到,食物与民族文化连接如此紧密,甚至超过了语言、文字乃至所有那些诗词歌赋。

而即便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甚至也在以另一种方式疏远它们。不管在哪个年代,不管是谁,食物都会占据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比拥有房子更有安全感的事,可能只有如约而来的一日三餐,唯有它让我们感觉到生活在稳步继续。

不难发现,饮食文化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持续表现着。这就是为何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菜谱的原因,为何中国人对故乡的怀念常常生发于食物的原因,以及为何我们的厨师对西餐有所排斥的原因。虽然这的确不是开放包容的表现,可是扶霞在书中的描述是确实存在的,纵然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杂食性”深感恐惧,中餐馆却常是西方城市中颇受欢迎的所在。相反,中餐大厨们倒是对西餐新鲜讲究的食材颇感兴趣,在扶霞的邀请下也为了礼貌去尝试西餐,事后他们却可能只是耸耸肩,撇撇嘴,重新把红油、花椒和泡菜拥入怀。

其实这点可能在厨房里边就已经决定了,相较于西餐精确到各种计量单位的苛刻,中式厨房从不依靠那些缜密的计算和高级的仪器,一把刀,一口锅,再加上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因此也注定每一道菜都是冒险,都是精妙平衡的移动、破除和再次创立,难怪调和、包容、浑厚和追求平衡的天性,才会注定成为中式饮食乃至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对比,扶霞结合她在中国的见闻,总结出可能味觉才是中国人的名片,而这张名片反映出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扶霞在九十年代刚到中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即使有护照,她也无法到达所有地区。而第一个打破这种沉闷,并迅速恢复生机的应该就是我们的饮食文化。空荡荡的街道上,逐渐又涌出一波又一波的小贩们,仿佛只是一场大雨,忽然把他们驱散,天晴之后,他们又开始若无其事地吆喝。从前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确,革命同此没有多大关系,可生活却与它关系密切,不仅仅是填饱我们的胃,也填饱了我们的精神。

这也是为何我在阅读时总能体味到淡淡遗憾的原因。我们有着如此令人骄傲的饮食文化,可鲜少有人对此进行整理和研究,更不用说著书立说。全中国第一份系统的川菜菜谱和湘菜菜谱甚至都是由扶霞整理完成的。這份珍贵的文化就静静地躺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熟视无睹。有些悲哀的是,这份文化却被一个外国姑娘视若珍宝,使其绽放出应有的色彩。当然,扶霞自己的热情是促使她完成《鱼翅与花椒》的重要原因,我想,中国一定也不缺乏对烹调感情深厚的人,可这一方面的缺失却是无可辩驳的。究其缘由,我们的社会,始终没有把享用食物和烹调食物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终于意识到《鱼翅与花椒》为何会被收录于译文纪实系列之中。毕竟在考虑和担忧过太多大问题之后,不可避免地,我们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可能未来的走向永远充满不可知的挑战和刺激,食物却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对它的体味和感觉就好像是中国人的名片,浸润着我们的性格,也是情感最后的落脚点。某种程度上,味觉已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都是某种味觉的一部分。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鱼翅西餐味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OF三谷西餐酒吧
吃西餐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朱德巧设“鱼翅宴”
“肥”或成为第六种味觉
ONE SHARK AT A TIME
假鱼翅『变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