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
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
秋冬季时,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气候相对干燥,昼短夜长,光照时间逐渐变少,尤其是寒冬时,猪舍内部的保温措施会影响到换气的良好性,同时各种有害气体影响到猪的抗病能力,使得秋冬季的猪疫病呈高发态势。所以,应正确认识秋冬季猪疫病的发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措施。
第一,滋生传染性病原。秋冬季时,养猪场与猪体内、排泄物等都会存在大量病原菌。温度的不断降低更是增加了生猪的患病率。混合型感染的病原菌整体变异能力非常强,同时抗药性也非常强,而猪处于多元化的病原菌环境当中,易产生集体感染,引发猪疫病。
第二,欠缺免疫接种。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场并未重视免疫接种工作,部分养殖户认为经常免疫接种十分麻烦。接种疫苗的运输与存放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到疫苗接种的效果,使得秋冬季猪疫病频发。同时,在免疫接种时,运用免疫抑制类的药物同样会影响到疫苗的效果,使得猪疫病频发[1]。
第三,欠缺疫病管理机制。养殖户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在引进种猪的时候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实施,引进的生猪可能携带部分病原菌,导致猪疫病。同时,由于生猪饲养存在不科学性,饲料营养不全面,影响到生猪的健康成长,导致生猪抵抗力降低,极易引发猪疫病。部分养殖场未严格实施消毒工作,没有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加大了猪疫病的出现概率。
第一,强化饲养管理。秋冬季节的气温变化较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以引发猪疫病,极易使生猪产生应激反应。因此,秋冬季节的猪疫病防控首先应当重视圈舍的通风与保暖。确保猪舍内部温度的合理,在每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注重通风,及时排出圈舍内的有毒及有害气体,降低有毒有害气体对于猪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养殖场应当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圈舍内外的卫生消毒工作,利用生石灰或者氢氧化钠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坚持自繁自育,确保饲料营养成分的科学搭配,进而满足生猪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实际营养需求。尤其应当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A、叶酸与锌衍生物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
第二,严格落实科学的免疫接种工作。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应强化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养殖场与区域内部生猪疫病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趋势,为疫苗免疫科学程序的制定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养殖户应严格落实疫苗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猪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在接种疫苗后落实抗体水平的监测,确保抗体水平满足相关标准,减少疫病的传播。开展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时,应实时监测猪群生长情况,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隔离患病猪,并进行全面诊断,若确诊为重特大型的传染性疾病,应当立即进行全面封锁且扑杀,实施无害化处理。
第三,药物防治方法。在疫病流行高峰期,还应当落实药物防治工作。结合疫病流行特点,在生猪的饮用水与饲料当中加入抗菌类药物或抗病毒类药物,提升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防治过程中,应当在饮用水与饲料内加入黄芪多糖与板蓝根等药物,降低疫病的传播流行,提升疫苗的免疫效果。
综上所述,生猪疾病防控属于养殖业的重中之重,养殖人员与防疫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到养殖场以及养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控机制,确保生猪疾病的及早发现,促进生猪养殖效益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