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以黄金为经纬,织就盛唐锦绣片段

2020-04-16 13:15职茵
女友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门寺金线针法

职茵

马倩

细过发丝的24K金线与蚕丝线相互糅合,经历一番飞针走线,细密针脚排列成金光灿烂的线条,流畅地绘出千年前典雅繁复的图案,使之成为丝绸服饰上鎏着金光的极品。

手艺人马倩用十年时间,将尘封在历史典籍里的针法一点点还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千年前人们的衣着是何等华丽炫目、何等飘逸绝伦。她复原了杜甫诗句里的蹙金绣,如同揭开了唐代辉煌与荣耀的面纱。

失传的针法,凝固千年时光

盛唐,是一个气度雍容的朝代,一个引得无数人回溯、追忆、神往的朝代。那些盛唐的工艺、音符、建筑、文字,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而失传已久的盛唐刺绣蹙金绣,只存在于当时的华章与典籍中、壁画与器物中,千年后的人们,实在无法想象它的瑰丽。

如今,非遗传承人马倩经过十年潜心琢磨,终于将蹙金绣重现,人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巧夺天工的技艺,还有那个时代的富足与强盛。

蹙金绣将奢华迷醉、富丽堂皇诠释到了极致。毕竟,将黄金作为绣线大面积地使用在衣料上,彰显着耀眼富足的皇家威仪,仅有宫廷及少量显贵阶层可以使用。当唐代“蹙金绣”活化展在陕西法门寺等处举办时,到达现场的人都发出了轻轻的惊叹,那些散发着金色光晕的绣品让人震撼。

这些作品,均是蹙金绣传承人马倩将24k纯黄金制成的比头发还细的金线与丝线交融拧成一股,再横跨固定在面料上制作而成,尽管每件作品都将金属与丝绸完美融合,但在马倩眼里,远未达到千年前的工艺水准。蹙金绣在唐朝覆灭之后逐渐失传,无论现代人如何花心思去琢磨、去复原,再也无法恢复蹙金绣的真正风采。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实物上的手工捻金线,平均直径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并且每米金丝线上绕金箔3000多圈,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蹙金绣就是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出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仅在材料上我们就达不到当年的工艺了。现在金线来自南京龙潭镇的金线非遗传承人,明清时期,南京江南织造专门给皇家做服饰,他们的金线技艺因此流传至今。我们如今用到的最细金线的直径有0.12毫米,根本无法与法门寺出土的丝织品上仅0.06毫米的金线相匹配。据说,现代金箔工艺也远远达不到唐朝的程度,蚕丝线也做不到唐朝年间那么精细。一千多年前的工艺,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马倩介绍说。

与刺绣结缘,挑战不可思议的技艺

马倩敢用十年时间去挑战,成为蹙金绣的传承人,靠的是一腔孤勇和与生俱来的天赋。马倩祖辈中没有以刺绣为业的巧匠,老一辈的择业观念,更倾向让马倩从事一份安稳的职业,生性安静的她听从了家人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了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后进入外资公司成为HR。

但繁忙的工作压制不住她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工作之余,马倩喜欢泡博物馆,喜欢欣赏明清时期的绣品。她越来越觉得刺绣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她阅读了市面上与刺绣有关的书,研究、观赏蹙金绣的针法。尽管家人都不支持,但她决定放下一切,去苏州跟随非遗大师学习盘针绣。27岁那年,她才开始真正学艺,早已过了绣娘开蒙的年纪。

天赋异禀的人都是老天赏饭吃,马倩将灵气和天分发挥到了极致。坐在绣架前,从绷框子那一刻起,她的上手速度就令人惊叹,老师惊讶说:“这也太可怕了,怎么会有学得这么快的人。”马倩跟随老师学了整整五年技法,直到老师对她说:“你的东西我不用看了。”这意味着她可以出师了。

后来,马倩又拜师非遗传承人计清老师,学习蹙金绣、平绣等刺绣针法技艺,一边学艺,一边着重进行唐代丝织文化的系统性学术挖掘与研究。十年来,马倩逐渐聚拢了一支年轻的团队,并吸引许多纺织专业的研究生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他们搜集整理蹙金绣的图案纹样,并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唐代丝织品、壁画、器皿以及敦煌洞窟、藻井中发掘、寻找线索,在浩如烟海的线索中寻觅属于唐朝服饰的密码和片段。

从浩瀚史料中,追寻唐朝贵族的华丽遗迹

同醉心技艺的传承人不同,马倩更注重史料的研究与学术资料的挖掘,她不仅仅是“蹙金绣”的陕西唯一传承人,还是汉唐丝织文化遗产研究学者。

杜甫的《丽人行》中有这样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蹙金孔雀银麒麟”描写的就是极尽奢华与灿烂的“蹙金绣”,那些唐代宫廷服饰上用金线绣的孔雀和用银线绣的麒麟,与春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这是杜甫将唐代织绣工艺“蹙金绣”以文字留世的经典记载。

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开启,“蹙金绣”重现于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实物共五件,因为金线的稳定性,千年后依然华美如新,是地宫内保存最完好的丝绸织物。

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力在刺绣工艺上从未懈怠过,唐代刺绣创新的针法有劈针绣、平绣、抢针绣、打籽绣、蹙金绣等,为了让服饰更加华美富贵,人们还会将刺绣与金银线、宝石珠、金泥绘画结合。到了宋代,由于黄金匮乏,朝廷便下令禁断奢侈的针法。

遗憾的是,唐代以后,中国社會格局巨变,丝织业也受到巨大影响,“蹙金绣”在发源地北方逐渐失传,却在南方蓬勃发展。“唐代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桑蚕业逐渐衰败,且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引发大规模北人南迁,带走了大批工匠,南方丝织业由弱变强。”马倩介绍道。

从零开始,着手准备为下一代传承人奠基铺路

蹙金绣断代千年,马倩决定从零开始,将这尘封千年的工艺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打捞出来,再一代一代传下去。目前,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人匮乏、手艺青黄不接的窘状,马倩尽管只有38岁,却靠着一己之力,艰难地组建了一支年轻的朝气蓬勃的传承人团队。

这些传承人大多是“90后”、“00后”,来自纺织或设计专业,他们和师傅马倩一样痴迷、膜拜唐代丝织品与刺绣文化,甘愿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将寻觅到的盛唐最瑰丽的纹样图案描绘下来,按年代和纹样类型分类整理成册。缠枝花鸟纹织、孔雀缠枝纹、鹦鹉卷草纹、瑞兽双狐纹、戏水海兽纹、飞鹿绶带纹、独角飞廉纹……每个纹样与图案的整理,都是一次费尽心血的折腾,工作量浩瀚无边,但年轻的他们毫不犹豫地扎了进去,在历史的岁月里沉淀,期待用自己的潜心研究与默默付出,让蹙金绣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与保护。

对于传承,马倩从不惊慌,她从容的心态,来自于她带出了一支具备研究实力的团队。此外,还有一个受她影响的女儿。她的女儿两岁就学会了穿针引线,现在小姑娘五岁,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已经能一针一线绣出简单的花样,且灵气逼人。小姑娘一坐两三个钟头的强大专注力,令成年人都非常叹服。马倩觉得,他们都是希望,是让蹙金绣在当代重新闪耀光芒、焕发青春的希望。

马倩

非遗刺绣工艺“蹙金绣”的陕西唯一传承人、汉唐丝织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她和她的团队再现了唐代宫廷刺绣代表蹙金绣的主要针法、纹样,用黄金丝线破译着唐代丝织文化的密码。

猜你喜欢
法门寺金线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游法门寺
深山种植金线莲走出致富路
“药王”
野生金线莲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种植金线莲 效益无限好
再走法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