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2020-04-16 04:17王亚晶
记者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胜利战争中华民族

王亚晶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时,东京传来裕仁天皇“停战诏书”的录音讲话,他用略带嘶哑的声音,正式宣布日本向盟国无条件投降,命令入侵各国的330万日军一律放下武器,停止作战。至此,中华民族历经14年山河尽染血与泪的抗日战争宣告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天,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满含热泪,提笔写下《凯歌》:胜仗!胜仗!日本跪下来投降!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踏破那小小扶桑,河山再造,日月同光。

“河山再造,日月同光”,相信没有什么比这八个字更能概括那一天全体中国人民的激动心情。因为,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次中华民族期盼已久的胜利。这场胜利源于无数人的奔走呼号,止于千万人的浴血奋战,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试图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大增强了全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75年,弹指一挥间,时代的主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战争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流走如今已不露痕迹,可它过去了吗?它被遗忘了吗?都没有,它既不会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中华民族在那段艰辛的岁月中付出了血与泪,同时也积蓄了力量、积累了精神。历史就在那里,既默默无闻又语重心长,它告诫着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传承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它指引着我们的民族不忘耻辱、奔向未来。

一寸山河一寸血

日本进犯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已有之。自明治维新开始的70多年间,日本穷兵黩武,多次发动、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第一次试探性侵略,企图侵占中国台湾,并通过《北京条约》强行将琉球并入版图;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并覆灭北洋水师,清政府慌忙求和与日军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收获了领土、军费、通商口岸及各种在华特权,极大地膨胀了侵略的野心。在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日俄战争夺取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后,日本显露出妄图独霸中国的野心。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独占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构想。为实现独占中国的目标,日本帝國主义于1931年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此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就此展开。

十四年,抗战这部史书的每一个字都浸染着中华民族3500万伤亡军民的鲜血,时至今日,回首那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岁月,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悲怆与绝望,不屈与坚强。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共有现役舰艇285艘,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陆军航空兵团共有作战飞机约960架,海军陆基和舰载作战飞机共计640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牛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60亿美元。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反观中国,海军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能投入实际作战的舰艇仅60余艘,空军处于刚刚组建的阶段,能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00余架,军事工业薄弱,到1937年,只能造出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的火炮,飞机、舰艇、大口径火炮、汽车、坦克等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这是一场远超侵略者想象的战争。日军在全面侵华前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没想到遭遇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在正面战场,有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大捷、仁安羌大捷、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等等与日军的浴血抗衡,在敌后战场,有地道战、地需战、麻雀战、游击战等极大地牵制了日军行动,“一寸山河一寸血”,将士们用血肉筑起了保家卫国的新长城,粉碎了日军三月灭华的美梦,并逐步由战略防御阶段走向战略相持再走向战略反攻,最终将侵略者彻底赶出这片国土。

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比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军事实力,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缺一不可。而民众,正是战争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来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建设抗日根据地取事业得辉煌成就,开展大生产,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等,空前促进了军民团结,民众不仅主动提供物资供应和运输勤务,还时常在敌军后方破坏其交通、隔断其军需供给。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体同心,为全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扎实基础。

挺起不屈的精神脊梁

1945年8月15日,当胜利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常年草拟义案的陈布雷在日记中写到:“盖日本接受投降后,拟告全国同胞广播稿,竟未成功……余自问十年以来,他事或未尽职,而文字工作从未有迁延草率贻误如今日者。今如此,直觉无地自容矣”。是怎样的心情,让这位素有“义胆”之称的首席撰稿人竟不能成言。诗人萧三描绘胜利后的延安:“我还守着一盏残灯,山沟里死一般地寂静。忽然山上山下,人声异常嘈杂,又听锣鼓喧天,有人甚至乱敲铜盆,有的用力吹喇叭。整个延安起了骚动,男女老少涌出窑洞,延河两岸岗山,野火漫天通红……人似潮水流向街头,旗帜招展住星空。人们舞火炬,扭秧歌,喊口号。人们只是叫,只是跳,只是笑”。诗人艾青写到:“人人的脸上都映着火光,人人的心像火把一样,忧愁被火光吓退了!没有人能抑制件自己的感情,人人的心都像火把一样燃烧……”

这胜利,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这场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它维护了国家领上主权的完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推进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领导核心。这场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争取打败帝国主义,赢得民族独立的信心,中国人民在东亚战场的努力,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日本的精力,打乱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中国人民用血肉为其它战场赢得了时间,为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了力量。

胜利带来的更重要意义体现在精神层面。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精神的滋养,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气概,增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无数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共同谱写了这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华章。如今我们倡导爱国主义,着眼过去,面向未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發展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的契机,时代的考验,广大人民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并为之献身的民族气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胸怀梦想、勇于担当,才能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传承历史精神,肩负民族使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胜利至今已有75年,虽然战火与硝烟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场胜利,其中的精神财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地咀嚼反思。历史不能简单地淹没在荒尘古道上,伤有痛,恩有感,魂有继,责无旁贷。

铭记历史的伤痛。亲历这场战争的老兵说:“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战争是全人类的深重灾难,战争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冷漠荒凉,到处是一片荒凉与死寂。而和平所到之处,枝开繁茂,花开遍地,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安详繁宁。要拒绝战争,防范战争,绝不做战争的发起人,但永远做好应战的准备。曾经破碎的山河,涂炭的生灵,虚伪的列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铭记伤痛为的是警醒当代:自强不息,珍爱和平。

感念历史的恩赐。磨难当头方显团结可贵,战火纷飞更知和平不易。对浴血重生的中华民族而言,是团结,让中华民族走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每一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和平,让我们拥有追上世界高速发展脚步的条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摸索中焕发光彩,为其他追求自由解放的民族提供参考,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方案。如今的发展离不开过去的奠基,抗战胜利带来的新的世界秩序与共识是我们如今一切成果的基石,感恩先烈,感恩历史,把握当下。

传承历史的精神。这从不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民族,朱德“从来燕赵多豪杰,

驱逐倭儿共一樽”言犹在耳,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振聋发聩。为了胜利,爬雪山,过草地,徒步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为了民族,头可断,血可流,顽强不屈熬过十四载寒暑。英雄不因时代伟人而赋予时代伟大,今天的中华民族,依然拥有在肆虐的洪水中扛起沙袋,以躯体筑牢堤坝的子弟兵;拥有在冲天的火光与爆炸中毅然逆行的消防员;拥有在病毒肆虐时披上白衣战袍的医护工作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平年代同彰英雄本色。

担负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孙中山先生曾言:“鄙人无他,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付出同样艰苦的努力,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定将不畏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妻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胜利战争中华民族
坚持就是胜利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坚持
胜利的手势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