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晋言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艺术、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的来龙去脉,重新解读它们的关系传承。重新分析了在古代艺术、工艺在历史上的转换演化传承,相对于今天的理解,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利用人的感官多维度认知,深入探讨所谓的艺术,工艺和审美变化的多因素共变的链条关系。得到了古代艺术、工艺和今天的设计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承关系,工业革命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如何推动改变设计的审美方向。这种结果对于现代设计审美的后期发展准确预测提供了一个指引方向。推演后现代又会有什么样的因素来催化改变设计的审美。
关键词:工艺;工业革命;设计;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3-0107-03
引言
现今我们所说的工艺及艺术和古代的人是有所不同的,这二者的关系与区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此,要去了解它们之间的分歧或相关性,则应该去探索他们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一、历史的渊源
(一)工艺与艺术是否有所区别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所谓的“艺术”是指工艺或特殊的技术,如木匠、金属制造的工匠或外科医生等;他们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艺术”,而大都是在指技巧或技术方面的事,甚至诗,也可以称为是工艺(Craft;of;poetry)[1]。可是到了西方的中世纪,则稍有改變。这时它的意义却是指,如从书上所学的文法,逻辑或魔术和占星卫等,这样的概念。之后,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这时候的想法,还是回复到古希
腊罗马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所谓的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代,他们都称作工艺家(Craftsman)。一直要到十七世纪时,才开始不那么强调技术方面的事;及至十八世纪末期,终于正式的分成为纯艺术(finearts),以及实用艺术(usefularts)。在纯艺术方面,则不那么着重高超的技巧或讲求精细,但却需是“美”的艺术。这种概念,其实也是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我们称“艺术”,则是以英文字"Art"转译过来的[2]。
(二)中华民族的理解
至于在中文方面,我们所使用“工艺”这个名词,其实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概念。从中国古代以来,也没有完整的工艺或艺术的概念,但是有“艺”这样的字出现。而“艺”字的意义,在“孟子”一书里面滕文公篇就曾提到“树艺五谷”,和在“荀子”书里也说到“耕耘树艺”,或“乐记”里的“艺成而下”,或所谓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所指的即都是才能和技术的范畴。其实若与古希腊罗马时代来比较,工艺(craft)和古代中国所讲到的“艺”字的概念,大致是很相近的,都是在强调技巧,技术和才能等等。而中国古代的技艺也就这样地一直发展下来。即如在《周礼.考工记》里面所讲到的“材美工巧”,也是我们今天从事工艺不可忽视的条件。今天你若到故宫博物院去观赏那些商、周时代所留下来的青铜器,或更早的印韶文化的彩陶器,龙山文化的黑陶,或之后以至于战国时代的漆器等,这些古人或许是拿来使用的物品。但是,一般我们都会说,我们到故宫去看古代的“艺术品”,而可能不会说,我们到故宫去看“工艺品”吧!这时,到底故宫的器物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呢?这个界线就很难分了。因此,工艺与艺术的区分,若以较为人文的角度,是不必明显地去区分,至多是把它们分为前面所说的finearts与usefularts(实用艺术)即可。毕竟,工艺发展到今天,所谓的现代工艺,有时和纯艺术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了,因为有些工艺品并也不见得是实用品,只纯粹是表现它的造形,或其他的意义,这是有些工艺的现代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工艺文化,并以此闻名世界。但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课题依然没有完成。当下的中国,面临着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任务,还处在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培养具备深厚传统工艺美术修养的设计人才至关重要【2】。
(三)工艺的演变
工业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这个现象的根源,最明显的是在纺织、金工和陶瓷方面的更新和变化,另外之因,是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大量兴起,以及对新物品的增加需求。在工业革命之前,亦即工厂的大量生产之前的形态,是由中世纪所延袭下来的同业公会(Guild)的系统所维持的。各种的用品,都是由一些师傅和学徒们所制造的,他们都成立有公会,以这样来维持他们的制品和工作。可是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这些同业公会则开始渐渐被改变,甚至要解体了。也就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劳动力的分工。工业革命产生了许多的工厂,而工厂开始以机器来生产各式的产品。工厂的工人,这时并不一定要具备有纯熟的技巧,有些有半纯熟的技巧即可。因此,“设计”在这个时候,就成为必需的程序。而工厂也都-直在寻求市场以增加他们的产品生产,并且也由于劳力的分工,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到近代设计的出现。而所谓的设计,就是产品需有一定的标准化便于复制,也因此,设计与机器生产就愈走愈近了【2】,在工业革命之前,一直上溯到中世纪,许多的行业都有公会,制造物品都是以带有技巧性的手工来制造的,即是工艺品。这样的延续一直到工业革命时,才渐渐被解体消失。从此物品的制造方式上被改变了。
二、当代艺术的兴起
(一)新的感知开始出现
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印象派兴起以来,艺术的派别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艺术不再是自然的再现,艺术可以是以自我来替代外物的创造,或舍弃现实的形体,从自我来发掘另外或新的形体,以体验新的感觉和内容,并创造出另一种崭新的世界。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艺术颠覆了原有的西方古典艺术,它不仅仅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感知,“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反传统、即反对传统写实绘画的造型原则、表现形式、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乃至传统美术观念中的一切,数百年来积淀的西方美术传统与美术观念在现代主义思潮的猛烈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4】。因此,现代艺术出现了之后,则很容易可以与以往的古典艺术来相比较,即现代艺术可以毫无拘束地以主观的想法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感受,甚至也可以很自由地来挥洒而不受任何材料和技法的限制,这时,艺术家则更能表现现代的意识和精神,以及艺术的纯粹性及独立性。
(二)现代社会思潮对艺术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自从开创和发展以来派别林立,其实这也和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动和时代兴起的思潮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从世纪初以来;艺术的派别运动开始变的激烈。艺术家其实有时也和思想家一样,也会去想出和改变原来既有的造形,技法或创作方式,甚至否定和推翻既有的或传统的表达方式等。这也说明了自现代艺术兴盛以来,创造了人类对视觉形象的新世纪。故而我们可以说,现代艺术不但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同时也是形、色和形象创新的大革命,打破了以往古典艺术对自然的模仿千年不变的原则艺术是人类文化颇具创造力的一环,也因为它的创意性,以及人类可以借以表达内在的思想和心性,自由而无拘的发挥,甚且也是人类情感传达很好的工具。现代艺术的发展,并也开启了视、听、触觉、甚至其他更大的向度,使人类伸展的空间可以迈向不受限的境地。
三、现代设计思潮
(一)工艺的设计与创作
“设计”这个字词的概念,在十八世纪时,是认为在纸上的作业,即装图,然后再把物品作出来,这是当时的概念。由于工业革命的关系,许多的工艺品,本来是由手工来制造的,这时由于机器的开始使用,渐渐取代了手工,并且因为机器可以量产,这时就必需以设计的程序以迎合机器的生产,诸如可以先把样式设计出来,然后制造模子;或者图案的设計,然后应用在产品的装饰等。这些都是设计可以先行做的工作。
(二)工业与工艺。到了十九世纪,问题出现了
此时许多人就开始在讨论,或者辩论有关机器生产的好处或坏处,正反双方都有,到底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直在争论不休。显然的,开始机器化之后,与设计的关系是一直存在着,并且设计的应用也是取消不掉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愈行复杂。而随着时代的改变,工艺制造者的角色,也不可避免地一直在消减,相对的,设计者却变成与产品的事物有复杂而相连的关节【5】。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主导了十九世纪以来的各项产品的生产。在量的方面当然是增加了,并也开关了更多的市场。可是这样的工业化生产,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时,开始有人对这样的生产方式有所不满,于是因之而发起了“美术与工艺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其宗旨即在反对过度的机器工业化和产品的过度量产化。主张应回复到中世纪的那种朴实优雅,而不是事事都是粗俗的量产。欧洲各国进入工业革命后,实现了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过渡,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展品共计10000多件,范围极其广泛,但是,新技术与产品中设计严重脱离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暴露【6】。首先,把原来大都是以手工制造的方式改变了;部分或大部份,甚至全部是由机器来代替,这使得原来的工艺家和工艺制造者,即面临被取代的态势。渐渐的,工艺家有些则回到较为创意性,并且少量或单件的制造,所制作出来的,则较为艺术性,如图1;另外,能够复裂的或较具日常使用的工艺品,则以设计的方式和过程来量产。工艺家除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之外,世纪初以来的现代艺术各种派别和运动渐为兴起和蓬勃,工艺在这时也跟着时代的脉络,走上较为创意性的创作,并不一定是实用性。同样地,工艺的设计也受到现代艺术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除了实用性之外,则又具有现代性的设计走向。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其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
四、现代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一)艺术形式的改变带来的革命
现代艺术和传统的古典艺术,在基本上最大的不同,可以很明显地比较出,即造形、色彩都有重大的改变;也就是现代艺术有许多都不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艺术家毫无拘束地创造出千奇万变的各式造形与自由挥洒而应用的色彩。在造形上,虽也有写实的,但更多是非写实,半抽象或抽象的创造;而色彩的使用,因为跳出了以往之写实的框架,不但更为自由而多彩,甚至更为大瞻而强烈,不再拘泥于传统式色彩使用的规则;色彩的涂抹表现方式,可以依艺术家自己主观上或心理上的看法和想法去决定,不一定要依外在物体既有的颜色而依样去赋彩。色彩的应用变成了自由的空间。此外,在材料的使用上,也不再受限于既定的材质。依托科技的发达,新材料的出现愈来愈多,艺术家挣脱了羁绊,见到任何材料,只要是符合他想要的,或可以表现更具创意或效果的材质,都可以拿来应用。因而在另方面与现代生活有关系的设计活动,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如图2。
(二)现代艺术与工艺之间
前面所言,艺术与工艺本是同源,亦即在古代没什么分别,是随着时代演变而渐渐区分的。可是,自从现代艺术发展以来,其本身的多变和自由不拘,连带地亦引导工艺的趋向,以朝现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走向。毕竟艺术是可以多面向的,工艺何尝不可。工艺除了因机器工业化之后,而随之部分地以设计的程序和方式运行之外,有些工艺家仍然继续以往的工艺制作,或许是少量,也有只做单件的。这时,制作的工艺品则会是较为工整或精细,区别于用机器大量制造生产的。因此,工艺家选择单件的创作,亦可以表达他自己的意向,造形的创意、情感的倾诉,或思想意蕴的表达等。以此观之,在现代艺术与工艺之间那界线是模糊的。
(三)实用主义的出现
现代艺术家们许多都颇具创意,可是时而并不一定去思考到与实用的关系,而那只有从事设计活动的设计师才会去考虑的。设计的行为,许多都是与生活有关的活动,而设计的考虑也较为能顾到现实的一面,甚至多数人的需要。在纯艺术的创作上,可以不必顾虑到别人的观感或实用方面。因而,现代艺术的创意,是把不曾有过的造形、色彩、形象先行地创造出来,必然的,它是走在前面的;这时,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是很好的启发和开辟的工作。经过设计师的考虑,或倾向于现实的应用思考,往往也能有新颖而具创意的设计方案出现,这种种例子,在现代社会里有很多,无论是一般的平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日常用品、各式产品或其他立体的设计等等,在现代艺术开创了自由而无限的空间之后,艺术与设计,从此就同时都活跃在现代社会的时空里,如图3、4。
五、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经验
(一)“美”从何而来
有关审美的问题,大多数都与艺术有关,因此,艺术与审美,是需面对的问题。先从“美学”这名词来了解,它原是从外文"Aesthetics"这个字翻译过来的,最早是由日本人翻译为“美学”这两个汉字,于清朝末年时,才由日文借用过来而一直延用到今天。由于“美学”这两个字当中有一个“美”字,因此,许多人都误会,以为“美学”就只在讨论有关“美”的事物,诸如美丽、漂亮之类的事物或艺术上唯美的作品等等。其实,"Aesthetics”这个字,在当初的翻译和从日文借用过来时,就不是一个很适当的用词,因为,"Aesthetics”并不是只讨论“美”的问题而已,它还讨论到其他如艺术创造活动有关的问题、美的范畴、审美经验,与艺术相开的其他问题、解释,以及艺术与思想等,这些才是“美学”要探讨的问题,并且这当中与艺术的关系最多而密切,艺术品当然是重要的部份。
(二)艺术与美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创作出“艺术品”,而“艺术品.”是艺术家以其技巧、心理意向、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而制作出来的,这当中的过程,从孕育到作品完成,是艺术家心性和心血的结晶。这种透过人为而制作的作品则具有审美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与人的情感共鸣而共具意义的。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则会把他自己的想法或思想,透过艺术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艺术品是个人造物,且具有审美价值,因此,即有制造审美经验的能力。
(三)经验與美
一所谓“经验”,一般是指我们感官上与事物的接触,如视、听、触觉或心理上的感觉等等的累积,而在心理上的有所认知和生理上有熟悉或习惯的反映。经验是人们在生活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各种事物间互动的结果。经验可以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得以完好并往前迈进;而艺术是人类经验当中至为精细的一面,亦是感性认知上至极的发挥。至“美”则是这种精敏而完满经验的情感呈现,因此,这种经验即具有审美性质。艺术家即透过其审美经验或创作灵感,把潜藏在内心的情感,因经验的激发而呈现出来,艺术品因之得以被创作。其实,审美经验之所具有,是离不开与平常经验的关系。平常经验是人生过程的基础,艺术即常常是在反映人生,因此,平常经验兴密美经验的汇集,使得艺术的表达能更为丰富而深具意蕴。
结论
就广义的来说,工艺与艺术皆是在同一个领域之内,因此它们都具有审美上的意义。只不过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工艺较为着重在技巧的成熟度和变化,以及材质美和纹理的选择及应用;在纯艺术方面,如绘画和雕塑,除了需具备基本的技巧,以及如何去善加应用材料,具有变化和创意性之外,艺术家所要表达和陈述的思想及意念或欲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皆可以在绘画或雕塑上表现出来。可是无论工艺或纯艺术,实用或非实用,在基本上它们都潜藏有“美”的要素,这些即可以从工艺和纯艺术品当中的材料、技巧、颜色和造形中的组合散发出来,也因此与一般的事物有所区别,并演化出别具意义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2.
[2]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J].装饰,2009(03):51-52.
[3]朱国芳.《中国工艺美术史》“以学为主”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设计,2016(15):110-111
[4]陆秋澄.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艺术发展对中国艺术理念的颠覆.[J].设计,2016(23):76-77
[5](日)柳宗悦.徐译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
[6]宗明明王柔懿.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形成轨迹一瞥.[J].设计,2015(0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