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绿护遗 打造绿色发展的“武陵源样板”

2020-04-16 12:48李利拉邓德华
林业与生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陵源遗产地护林员

李利拉 邓德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评估报告中的一声赞词:武陵源三千座以上的山峰,大部分“展现出比美国及澳大利亚遗产地要更垂直的轮廓”,从而使武陵源这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而这片仅397.5平方公里的小小版图上,林地面积占88.1%,森林覆盖率达85.18%,绿色一直是武陵源最浓厚的底色,也成了遗产地最美的装扮。

自1988年建区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守绿护遗,先后荣获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5A景区、全国生态文明风景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县、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称号。武陵源的绿色始终不变,不变的绿色却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正可谓“一方山水显一方风情,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以“严”守绿,森林资源稳步增量

2000年,武陵源核心景区就实行了禁伐。自2009年开始,全区各乡(街道)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开展新能源建设,让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户使用上了沼气能、太阳能,告别了烧柴煮饭取暖的时代。2016年至2018年,通过全面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民用材限额指标降到历史最低。林业部门办证人员毛华红深有体会:“以前每天都有采伐证办理,现在一个月也没办几张证。”得力于民用材采伐上严审严批,武陵源区的森林蓄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这三年间,武陵源区森林蓄积量增加35万多立方米。

每年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只要走进武陵源区的乡村、林区,你会发现这样场景:护林员或骑摩托、或步行,在敲打铜锣警示、手持喇叭播放森林防火相关知识。双星村60多岁的共产党员、护林员毛善敢一说起森林防火,就格外自豪:“我从事护林工作30多年,防火期间我天天宣传、天天巡查,不准老百姓烧田坎地坎,村里一直没发生过火灾,多次评得先进个人。”袁家界社区的护林员覃春风,常年住在护林点的瞭望塔,守护着袁家界景区几百公顷林子,每年春节、清明节期间,他既要上门宣传文明祭祖,又要在各个坟头巡逻,等到香纸蜡烛熄灭了才离开,别人笑他:一年四季钻林子,过年清明当孝子。像毛善敢、覃春风这样的专职护林员,武陵源区就有60多名。他们管住了火源,管住了95%以上的森林火灾。建区以来,武陵源核心景区31年未发生火灾,张家界国有林场自建场以来61年未发生火灾。

马尾松是武陵源区的当家树种,峭壁飞松是武陵源最独特的自然风光。然而,马尾松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危害对象,一旦松材线虫病入侵,松林将遭受灭顶之灾。为此,武陵源区与省林科达公司合作,多次对全区4600公顷的松林实施了直升机和无人机防控,有效控制了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

针对各类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林业部门已形成了“场(集)抽查、月巡查、季调度、年终总结”的巡查工作格局。武陵源区每年还通过开展“绿盾”“绿卫”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及非法猎捕、贩卖、经营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自2012年以来,共办理涉林案件103起,处理违法人员104人次,罚款59.2万余元,有力维护了全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从护林员到除治员、巡查员,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林业工作者尽职尽责,武陵源的森林资源才会得到有效保护且逐年增量。是他们把青春献给了森林,森林也把他们的青春染得更绿更翠。

依法护遗,世界遗产完整原真

武陵源的申遗之路始于1991年。当时区政府安排4名干部负责撰稿、拍摄、照片征集、图册编制等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区政府聘请中南林学院2名教师花了6天时间,跑遍了武陵源的峻岭深壑,将方圆百里内的60余株树龄百年、直径过米的古树名木一一作了记载。在翻译和印制上,得到了省建委、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10月15日,建设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巴黎总部递交了一本8万余字的《中国武陵源》绿皮书及录像带、画册、幻灯片等有关资料。1992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640号决议批准武陵源以自然美学价值标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申遗难,护遗更难。之后相关的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2000年武陵源区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遗产办,加强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委托北京大学修编了《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5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由建设部发布实施。2001年,《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修正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于2011年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从此武陵源工作重点从旅游开发转向遗产保护,建设重点从景区转向城区,开发重点从自然资源转向旅游文化资源。

1998年受世界遗产中心评估警告后,从湖南省委省政府,到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及武陵源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并痛下决心,一定要死保世界遗产的完整原真,决不能遗恨千秋。1999年到2003年,共投入4亿元用于遗产地景观保护、生态保护、设施建设及维护等,对景区违章建设和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实施拆除。拆除了天子山、水绕四门、袁家界等区域接待设施124家,搬迁景区常住居民546戶1791人,拆除建筑物面积19.1万平方米,恢复林种苗木10万多株。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2017年5月,武陵源区启动了天子山、袁家界景区的移民搬迁工作,并给予了政策性安置。目前已签订搬迁协议532户,完成总任务的88.6%。经统计,2007~2017年间,武陵源区查处违法建设活动800多起,依法组织拆违大行动60多次,拆除违法建设面积近10万平方米。通过开展移民搬迁、依法铁腕治违行动,有效解决了“遗产地旅游设施过度运行,对遗产地的美学品质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问题,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遗产地的完整性、原真性。

山水动情,百姓生活富足美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诗意表述。这一理念在武陵源得到充分印证,武陵源人是这一理念坚定而勇敢的践行者,紧紧依靠森林资源和自然遗产这两张牌,护遗守绿,山水动情,百姓富足。

森林旅游飞跃发展。现已开发旅游景点300多处,旅游精品游览线6条,实施了乡村旅游“三乡十村”发展计划,打造了魅力湘西、张家界千古情等一批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和五号山谷、梓山漫居等一批深受市场青睐的乡村旅游特色客栈。2018年,武陵源区共接待游客30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4亿元。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区拥有柑桔、葛根、猕猴桃、茶叶、葡萄、黄桃、核桃、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地450公顷;全区有园林绿化服务中心1家,从事园林事业的个体户11家,用于绿化的花卉苗木近200公顷;拥有木竹加工经营企业37家。

生态扶贫惠及百姓。武陵源区积极推进“旅游+扶贫”,打造了“把旅游辐射到乡村中去、把群众带到旅游产业链上来、把游客带进群众家中去、把农民带上旅游致富路”的“武陵源样板”,重点打造了中湖鱼泉贡米、天子山辣椒、索溪峪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旅游产业品牌,并覆盖所有贫困户,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贫困户年增收达2200元。此外,全区林农(含贫困户)每年享受到生态公益补助、退耕还林补助、森林资源补偿总计达1500多万元。2017年武陵源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

守绿护遗,坚定不移。始终以“山青、水秀、地净、天蓝、人宁”为目标,武陵源人已经收获满满,但不会守株待兔,仍将不忘初心,开拓前行。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武陵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好、发展好,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的“武陵源样板”,让作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的巨大价值造福世界,造福万代。

猜你喜欢
武陵源遗产地护林员
武陵源印象
武陵源区
第三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光影视界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第二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纪红建新作《家住武陵源》首发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武陵源秋色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