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强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抵达岳阳,亲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阁老巡护监测站,实时观测江豚、麋鹿和候鸟。
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他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近年来,湖南省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扎实过硬的措施,切实加强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江豚、麋鹿、候鸟等洞庭湖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江豚,永生的微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洞庭湖渔民经常能够发现白鳍豚,江豚群体活动更多,一家两口、三口,一群几头、十几头,最多有几十头一起活动。1988年,白鳍豚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江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当时人们依然乐观认为,长江干流和淡水湖泊似乎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容纳这两个物种,它们古老的生存能力与现实的生存环境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灾难性的变化。
历年白鳍豚存量:1986年300头,1990年200头,1995年不到100头。1997年详查,从长江口至宜昌段,包括其支流、洞庭湖、鄱阳湖,采用地毯式搜寻共发现白鳍豚23头,估算量不超过50头。
2006年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合作,组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士和加拿大等国近40名鲸类专家,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观测设备,组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考察。最上游的驿站依然是城陵矶,往返3400公里,搜寻38天,这次国际顶尖级的科考合作,考察结果由失望到绝望,残酷的事实: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
2007年8月8日正式宣告:长江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意味着长江一种淡水哺乳动物的消亡。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07年度全球十大灾难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消亡的脊椎动物,也是近五十年来第一种灭绝动物。”中国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王丁作为总指挥,亲历那次令国人“丢脸”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当时发现长江江豚只剩下1800头,种群数量正在以每年百分之五至十的速度减少,这与白鳍豚灭亡的前兆暗合。王丁大声呼吁:“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再不采取行动,江豚将会继白鳍豚之后,成为长江流域灭绝的第二个物种。”
2008年冬季洞庭湖水鸟江豚麋鹿科学调查启动仪式上,王丁作了《长江豚类的保护现状和展望》的主题演说:“白鳍豚和江豚两种淡水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的最高层,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如果不能支撑豚类的生存,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撑我们人类的生存。”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再次联合组织科学考察。结果表明:长江全流域仅剩江豚920只,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国宝“大熊猫”。洞庭湖约100只左右,意味着它已经接近种群存活能力最危险的阈值。
2016年,长江江豚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农业农村部决定实施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将长江江豚从窄脊江豚的指名亚种升级为独立物种,要求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准对长江江豚进行保护与管理。
生逢盛世,十年禁捕、区域禁限航,生态环境将会得以根本性的修复,将水纳入永恒,江豚的微笑方能永生。
麋鹿,逃亡复活后进入GPS视野
麋鹿,据考证200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商周时期以后,麋鹿数量迅速衰落,相传商周时期姜子牙的座骑“四不像”就是麋鹿。1898年,英国从中国购买了麋鹿并进行繁殖。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麋鹿于本土灭绝。1983年,英国向我国赠送了部分麋鹿,麋鹿再次回归本土。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湖北天鹅洲溃堤,石首保护区的麋鹿面对洪水猛兽,激活了大难逃生的遗传基因。大约25头麋鹿成功渡过长江,从此喜欢上长江南岸芦苇沼泽地自由生活。这是一次偶然,却又因偶然创造了一次伟大。
麋鹿做梦也没有想到它几近灭绝而复活,今天又回到它古老的故乡:洞庭湖湿地。大体分为两支:一支栖息在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两岸,另一支在东洞庭湖至沅江漉湖区域的红旗湖。洞庭湖麋鹿亚群,成为国内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世界上唯一在没有人工干预措施下自然野化的种群。
2016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湖南省林业厅从江苏大丰保护区运抵的麋鹿,携带GPS卫星追踪系统野放洞庭湖。中国绿化基金会(CGF)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这一使命的开启者。在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下,麋鹿能否适应、如何适应野外的生存,将随着GPS传递的信息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洞庭湖,这一片追随四季更替而水涨水落的庞大区域,给这一依赖湿地生存的运动健将带来了怎样的生存空间,也将在流动的GPS信号当中找到答案。
候鸟,迁徙的时空
2019年1月20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郭玉民教授领队,“丝路上的鹤类迁徙研究及中国鹤文化传播”项目团队专家一行20余人,沿采桑湖大堤观鸟,突然发现反嘴鹬群似乌云般从湿地腾空而起,遵循头鸟的领引,成千上万一齐从S型翻飞,不时露出黑云,不时翻倒白色,手舞足蹈难见的壮观。东洞庭湖保护区科教中心,参观观测监控室,大家对反嘴鹬余兴未尽。有人說约上万只,有人说5万多只。
郭玉民提议签订三国六方合作备忘录,蒙古国东方省保护区特别高兴,主动提出要与湖南东洞庭湖建立姊妹保护区,并要求增加鸻鹬类为合作内容。三国六方将追随东北亚鹤类迁徙的路线,开展鹤类繁殖地、度夏地和越冬地保护的长期合作,并寻觅推广中国鹤文化印记。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区管理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西洞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组成10支调查队伍,分赴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横岭湖区域,同步铺开2019年度环洞庭湖区越冬水鸟调查。共监测到7目12科50种217779只,较上年度同期106815只翻了一番。其中黑鹳137只,东方白鹳3只,白鹤61只,灰鹤995只。水清了,草鲜了,鱼有了,生态环境好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政协常委、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