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苏俊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国际湿地城市为载体,全力推进湿地大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目前,常德市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达1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1.66%。2018年10月成功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以创促建,湿地大保护责任全面上肩
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湿地保护委员会,各类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分别建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选配精干人员负责各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管理,全市共配备优秀专业技术人员98名,为推进全市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
强化立法保障。制定出台了《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常德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将湿地保护与修复列入“十三五”时期“美丽常德”建设重大任务,明确保护目标,划出保护红线,各区县(市)也分别制定湿地保护管理专项规定。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相继出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都与湿地保护密切相关。2019年《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完成立法程序,于2020年1月 1日施行,它是全国57个国际重要湿地中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强化管控执法。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湿地保护责任状,将湿地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实行严格考核。探索湿地保护执法新模式,按照“全员共管”原则,组建林业、畜牧、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专业队,对湿地公园实行全覆盖式保护与联防共治。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有效做法在全国推广。
治根治本,湿地大保护举措精准落地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先后关闭水污染企业86家,清退养殖场977个,退养珍珠1.3万多公顷,在短时间内清退西洞庭湖湿地核心区3300多公顷欧美黑杨。
扎实推进湿地生态专项治理。近年来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实施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污染控制、基础服务设施、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等重大专项建设,推动西洞庭湖、毛里湖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目前,全市已基本消除城市内河水系哑河、死河,92%以上的河流、湖泊、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97.8%,解决了437万人安全饮水难题,实现了城乡饮水安全全覆盖。
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河湖连通活水、绿化截污净水、道路小区蓄水、防涝减灾排水、水文化水旅游亲水”五大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55.6亿元,完成规划项目89个,实现了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目标。
扎实推进湿地社区共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湿地社区共建工作,将800公顷耕地和鱼塘划归管理,转移当地居民近6000人,成为长江流域退田还湖的第一个示范点。桃源沅水和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制定实行生态环境网格化社區共管方案,积极帮助社区居民转岗就业,有效化解了禁捕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生活压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民惠民,湿地大保护成果普惠共享
共享生态效益。着力扩大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近年来共建成澧县涔槐、鼎城鸟儿洲等8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设立花岩溪、望阳山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壶瓶山、乌云界、西洞庭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覆盖各县市区的国家湿地公园体系,为老百姓生活休闲养生提供了好去处。
共享经济效益。充分挖掘湿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柳叶湖环湖景观带、穿紫河水上风光带、大小河街、德国风情街、老西门等一批城市新亮点,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来常旅游。去年1~9月,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35%,“美丽经济”为常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享社会效益。近年来,穿紫河、桃花源、夷望溪、西洞庭湖等景区风景在央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栏目推送播出,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决赛、中国新型城镇化经验交流会、常德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活动,整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好的城市环境,也成为招商引资的有利因素,吸引投资者在常德落户,去年1~10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引进内资增幅居全省前列,获评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秀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