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佩伟 张景玲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将思政元素融入美国文学教学中以起到政治引领作用,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文学课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文学课的育德功能。
关键词:互文性 思政元素 美國文学教学 融合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互文性”一词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她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19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互文性论著被逐步译介到中国。 90年代出现了较为系统研究互文性理论的重要论文。进入21世纪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逐步进入繁荣期。李玉平把互文性划分为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前者是指原文本的一部分进入当前文本产生了对话关系或新的意义,否则为消极互文性[2]。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研究论文逐渐多了起来,孔瑞撰文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溯源互文, 英美异国文学互文以及中外异质文学互文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 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溯源互文可以深入理解西方文化,探讨英美异国文学的互文可以帮助消除国别文学授课的割裂感, 探讨中外异质文学的互文可以消除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陌生感”[3]。董慧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认为“互文性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会使文学阅读增加思想性、趣味性,激励学生进行深刻思考,最终使学生的人文性得到提升,文学素养得以加深”[4]。本文意欲使用“互文性”的应用和实践价值,拓展“文本间性”的广角视野,以互文性理念为指导,将思政元素适时地融入到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思政元素融入美国文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它可以接触到西方社会根本性的思想观点、观察视角和价值取向。然而,学生在接触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定会受到负面文化现象的影响,如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时向西方反华势力发起反攻势,筑牢青少年意识形态的高墙。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定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育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师主体责任人的作用,守住高校育人阵地,正确引领学生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文化,循序渐进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美国文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业务素质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将思政元素适时地融入文学文本的讲解中,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上的参考价值。
二、思政元素与美国文学教学内容的互文性参照
比如在讲解清教思想与美国文学的渊源的时候,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清教思想,对其提倡的人一生要不停劳作,不要过多追求享乐,做有信仰的人,过道德高尚的生活等要加以肯定,但对其宣扬的“预定论”、“人性恶”、“选民”说、“救赎”理论等应大批特批。在介绍爱默生、梭罗时,可将他们的超验主义思想与我国的道教思想进行互文性比较,新英格兰超验主义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崇尚直觉内省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可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在讲授意象主义运动时,可将庞德的意象诗《在地铁站》与马致远的词令《天净沙.秋思》在意象层面上进行互文性参照。庞德作为英美意象诗的翘楚,其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首发表于1913年只有两行的意象诗《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的面孔幽灵般时隐时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枝头上花瓣片片)
这两行均不成句,是意象物的罗列,作者借助“幽灵”、“面孔”、“人群”、“花瓣”、“黒枝头”等意象将生活在巴黎大都市的人们那种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国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词令《天净沙.秋思》在意象的运用上与庞德的意象诗相比更是技高一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共用了12个意象,生动地将一个游子的悲苦情怀描绘了出来。小令的前半部分共有9个意象,而且不成句子,全是意象的罗列,对意象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学习艾米莉.迪金森一章的时候,可将她的名诗《我是个无名之辈》与毛泽东的《咏蛙》进行互文性参照,前者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太过张扬,不要像青蛙那样整个夏日蹲在池塘边呱呱叫个不停,生怕人家不知道它是青蛙。而毛泽东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对青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倍加赞赏,从“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一句中,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的胸怀和抱负。通过这样互文性对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我们领袖的仰慕之情。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近两年来提出的教育理念,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间不长,《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2日08版刊登了邓晖和颜维琦的文章“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2017年6月22日下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至此,“课程思政”已深入人心,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是传播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更应当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互文性这一新的视角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在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中, 将作品与其内容相关的互文本进行跨体裁、跨文本的关联阅读, 将作品与其相似性互文本进行纵横、内外等维度上的参照阅读, 同时在课堂的语境中, 通过多元的课堂展示、互动的课堂氛围, 实现师生不同角度的对话, 最终达到师生间共鸣的教学效果。”[5]英美文学教学在育人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更大的优势,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锻造人的很好媒介,其学科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英美文学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互文性理论的使用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美文学教学中,越发凸显其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2]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大学学报,2006,(03).
[3]孔瑞.互文性理论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3,(02).
[4]董慧.互文性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7,(09).
[5]江春奋.互文性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者简介:[1]郑佩伟,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2]张景玲,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