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
一场人类与AI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先锋实验已经完成。10月27日,首次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启动,由创新工场联合陈楸帆、小白、贾立元等11位科幻作家共同合作而成。11位人类作家将与AI算法合作,围绕环保、人机关系等主题,创作多篇科幻文学故事。项目名为《共生纪》,来源于创新工场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训练营中的大学生创新项目《AI科幻世界》。它是一个在一千多块显卡上训练出来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参数规模与OpenAI的GPT-2相当。
从操作层面看,人类作家们与模型的交互十分简单,只需要给定场景与人物关键词,AI就能自动生成几个段落供作家们选择。人類作家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而后AI继续在经过修改的前文基础上接力创作,如此往复,完成人类作家和AI的“共同作品”。
语言相关,特别是汉语言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以自然语言理解为例,由于文字文本是典型的非结构化数据,文字间不同的组合与切割方式代表不同的意义,并且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下也表意不同,因此语言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一直是AI专家们不遗余力想要攻克的难题。
然而明珠难摘,道阻且长。尽管《AI 科幻世界》已经是一个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但其生成的文本中仍旧存在一些逻辑混乱的表述。例如,示例文本中的“冬瓜”和“南瓜”两个人物经常会被混淆,前后文中的“他”或者“她”张冠李戴。对于仍处在会犯低级错误水平上的 AI 模型来说,要人类称其生成的文字段落为“文学作品”,的确有点牵强。这一点,科幻作家们也大方予以承认。
然而,人类作家们仍旧看到了AI的潜力。比如,它已经能驾驭多种先锋的写作风格。有“公园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这样的写意;“电话铃响了几声,一个女人接了电话,‘我遇到了麻烦”这样的悬疑;“我是ezk星人,我们在你们的行星上,受到你们星球人类的威胁”这样的科幻……
在AI生成的文本中,读者已经能领略到故事向下发展的意味,而不是简单的不明所以的句子的罗列,还需要靠人类的想象力去赋予其意义。或许从这个层面讲,对于人类作家来说,AI 模型生成的文本,是一种灵感的启发。
在人类几千年文艺创作过程中,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与人脑结构不同的“大脑”产生文学碰撞。AI产生的线索将会带领人类作家的思绪飘向哪里?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让人足够兴奋的问题。
原来,人工智能可以从事创作吗?
“我们说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创作,而不是对人类的模仿。他需要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类是否已经适应了他创造的新环境。他想知道人类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家园。”
这段看似很有思辨意味的话语并非来自人类,而是由创新工场的AI文本生成模型创作。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若不被提示,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分辨它的作者是人类还是机器。
当大量的如《共生纪》这样的先锋实验进行,其生成的文本汇入网络世界,新的模型又在网络世界中这些人类与机器共同创作的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到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可以预估的是,AI与人类共同创作,将成为一个不可被阻挡,也不可被逆转的必将发生的事实!
然而,当人类无法分辨AI时,AI能够分辨自己吗?
2019年,思南文学创新性地用AI做评委,从前一年在主流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杂志上所有发表的文章中,根据均衡度、优美度选出最佳作品。结果令人震惊!在不乏莫言等名家的备选作品中,AI评委所评出的第一名,是作家陈楸帆与创新工场AI算法合作写出的作品。从771篇短篇小说中,AI 准确地认出了自己的同类。
当AI生成的文字与人类文字充分融合,当有AI参与的审美成为主流,人类对文学,对艺术的定义是否会发生不同?作家张凡认为,在AI的参与下,人类对文学的口味,或许真的会发生出离。
在AI与人类共同创作的命题下,有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写作?
表面上看,是人类作家与AI模型共同写作。然而,模型之所以会写作,是因为学习了中文网络世界的大量文字资料。那么,提供语料的网友们是否也参与了写作?构造算法的研究者,以及研究者所用到的开源代码的创作者,是否也参与了写作?
在AI生成的文字中,有些完全没有意义的段落,被人类作家包裹在一种语境下,经过读者的脑补,获得了每个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意义,那么读者是否也参与了写作?
如此剖析下去,细究到根本,AI与人类的共同创作将会成为从本体论的层面变革文学创作这件事。谁在读,谁在写,著作的所有权是谁,是否会重新定义情感、想象以及美?“这些问题让我觉得这个实验远远没有结束”,身为科幻作家的陈楸帆对 AI 的文学创作思考得更多,“它给我们一种打破原有框架和思维的出口。”
创新工场AI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认为,AI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前所未有的,关乎科学逻辑、语言本质、文本规律的镜子。陈楸帆则认为,人机共创实验使用更多的数据、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标并不是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边界,展开对话,实现人与机器的动态交互,让思想碰撞与流动。
一个实验,一场游戏,一次观念上的冒险。
对于像《共生纪》这样的先锋实验来说,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在最关乎精神的领域,开启了一个 AI 与人类共生的话题,打破文学艺术的边界与原有的知识分类。
“AI人机共创不仅仅是文字型创作,接下来会是图像、音乐等更多可感可触的艺术形式,带来全感观、沉浸式、多维度的创作体验。”陈楸帆如此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