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为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对黔南州贵定县四寨村苗族文化进行了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对四寨村的苗族文化特色、民俗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四寨村;文化;习俗
一、 基本情况
四寨村是贵定县传统的苗族聚居村之一。位于贵定县北部,距贵定县城25公里。东与福泉市岔河乡接壤,北与福泉市仙桥乡毗邻。总面积为37.7平方公里。全村辖9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组578户共3041人,为苗族聚居村寨。
所谓四寨,是以当地苗族最先定居的大谷撒寨、甲耳沟寨、大坤主寨、大新寨等四个寨子而得名,与相邻的福泉市三昌相对应。“三昌”即福泉市苗族聚居的谷巴寨、野鸡坡寨、谷顶招寨等三个寨子。当地称“四寨三昌”。
二、 生活习俗
四寨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每当有亲朋好友前来做客,他们便会杀鸡宰鹅,把家中珍藏的美食拿出来招待客人,十分讲究礼仪。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座。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阿已(ɑ31i55叔叔)”,女的称呼为“阿吴(ɑ31vu31阿姨)”。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的(ɑ31ti31爷爷、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莲”(ɑ31奶奶)。稱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里ɑ31ni55”(大哥)或“不裸ɑ31po55luo55”(青少年女性对老表哥或姐夫的称呼),女的可称之为“tɑ24阿大”(大姐)。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座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三、 文学与艺术
苗族人民在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苗族民间歌舞,则是这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苗族民间歌舞源远流长,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血缘不可分割的联系。新铺乡的苗族生活在高山之巅,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苗乡人民热爱生活,他们用歌舞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表达他们愉悦的心情。由于生活在高山上,地域广阔,环境空旷,因此女孩子们有着天生丽质的嗓音,歌声悦耳动听,没经过声乐培训的嗓音听起来也像百灵鸟的歌声。可以这么说,她们只要在山头放歌,就可以逗得山鸟应和。
苗族人民爱歌舞、善歌舞,离了歌舞难以生活,可见她们爱得十分虔诚,她们以能歌善舞为骄傲,也以不会歌舞为耻辱。四寨的苗族村寨,几乎人人喜欢歌舞,他们仅仅依靠民间交流这根纽带,老传青、青传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苗族的山歌内容有自古流传下来的古老歌谣、有新式即兴唱的;有男女爱情方面的,有敬酒的,还有办喜事贺主人家的等。苗族同胞只要会唱山歌,他们都会编歌谣,像是信手拈来,他们看到什么都能编成歌谣来唱,真不愧古老传说中的“芦笙人间造,歌谣天上来”的说法。有这么首爱情歌:
前三十年有感情,后三十年哥死心。
只有情哥来求妹,哪有情妹来求人。
前三十年感情好,后三十年死了心。
只有情哥来求妹,哪有情妹来求哥。
黄泥舂墙围大坡,情哥跟娘留念多。
情哥跟娘多留念,要想分离不奈何。
鹃子梁上说闲话,飞的飞来落的落。
飞没飞来站没站,手提明灯有人夺。
走到高山站一站,一眼两望前层坡。
走到海边望一望,一眼两望鞋底脚。
如果情哥分离我,前三十年话砸我。
前三十年转说话,一心不玩二心哥。
这两首歌谣体现苗族的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第一首体现苗族女子从来不会主动去追求男子,要等男子来追求。第二首体现苗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一旦选中了意中人,将会长相厮守一辈子。
这些歌谣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是苗族人民古往今来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深刻,形象鲜明,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四、 体育
为增进邻寨之间的友谊,增强同民族的体质,四寨苗族同胞们在农闲的时候喜欢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主要开展打篮球、拔河、掰手腕,附带斗鸟、斗鸡、斗牛、撵山、唱山歌等。他们活动时间一般农历正月间和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苗“族会亲节”这一天。打篮球是以一个寨子组为一队,一般组建的都是男队,拔河也是以寨子来组成男女各两队。掰手腕就不分寨子了,抓阄找对家实行淘汰制形式。他们开展的这些体育活动是群众自行集资,自娱自乐的形式,设置的奖项最高不超过1500元最低不低于100元,政府补贴一部分。
五、 建筑
房屋状况,普遍是农户自建民房,建筑类型旧房以土坯房、竹木结构,茅草屋顶为主,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住房已改建为砖木结构,砖混房了。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还有相当部分简易房。农房朝向不一致,色调风格不统一,住房结构大致如下:
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意即火边,烤火的房间),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
正屋的房顶用青瓦片覆盖,脊上用石灰水泥混合筑成一条银白色的脊梁,两头的脊梁呈龙头型高高翘起,取“腾龙”之意。脊梁中间浇筑成一朵紫荆花瓣形状,显示美观。屋檐涂成青绿色花纹的六条长廊,四角仍向上。
参考文献:
[1]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文静,贵州省都匀市,黔南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