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

2020-04-14 05:01李洪洋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尔德奥斯卡

李洪洋

【摘 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夜莺与玫瑰》作为王尔德的童话代表作,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都体现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同时展现了其“艺术高于生命”的唯美主义思想与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作者通过歌颂夜莺奉献的精神来歌颂纯真爱情的美好,另一方面,作者借夜莺的死来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批判了世间的拜金主义。同时也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展现了不同方面的唯美主义。其中包含夜莺为培育玫瑰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的精神之美,童话中神奇的想象之美,以及社会上唯利是图的现实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夜莺与玫瑰》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204-02

一、《夜莺与玫瑰》作者及作品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十分倡导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夜莺与玫瑰》讲述了一只夜莺为了帮助一个穷大学生实现爱情梦想而甘于献出自己生命,利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来培育一朵冬日里火红的玫瑰,而玫瑰却最终被无情的学生所丢弃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十分曲折,结尾也简洁明了。

《夜莺与玫瑰》看似简单浅显,其实文章处处可见王尔德对美的追求。看似不冗长不复杂的文章充满了大量的文学气息。多种艺术手法,象征、对比,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不同层次的唯美主义。

二、《夜莺与玫瑰》体现的唯美主义特征

(一)神奇的想象之美

从《夜莺与玫瑰》的标题来看就很容易引发读者对美的无限遐想——色彩诱人的玫瑰伴随着鸣声迷人的夜莺的歌声随风摇曳。该作品以看似无关的两个意象为题,实际上却是通过两个意象的对比,来体现出高尚与卑劣、美好与丑陋的巨大差异。在故事中,一位年轻大学生深深爱慕着教授的女儿,在他邀请姑娘跳舞时,姑娘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能在寒冷的冬天送给她一枝新鲜的玫瑰花,她就答应和他跳舞。瑟瑟寒冬,大学生无处寻觅,他向栎树倾诉烦恼,这被树上的夜莺听到了,夜莺被其真心感动,决定帮助大学生实现心愿。在他人的指引下,夜莺找到了红玫瑰树,这是大学生愿望成真的唯一希望了,她虔诚地恳求玫瑰树赠予它一朵新鲜的红玫瑰,但玫瑰树的回答却使人绝望。但是在夜莺的苦苦央求下,玫瑰树被感动了。

夜莺为了帮助一个年轻人追求美好的爱情,勇敢而又决绝地任由玫瑰刺中自己的心脏,用曼妙之歌和满腔热血培育出了那朵鲜红欲滴、灿烂耀眼的红玫瑰。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壮烈、凄美的画面:月光皎洁、歌声悠扬、鲜血殷红。

这篇童话以奇特的想象和情感的渲染,使文字之美与灵魂之美恰到好处地融合交汇,给人以美的享受。王尔德的童话之所以具有超越现实的朦胧美感,正是得益于这种奇异的想象,而这也恰恰是唯美主义理论所强调和倡导的艺术手段和审美效果。

(二)高尚的精神之美

王尔德的童话既追求艺术又追求纯粹的美,展现出他对于心灵美的执着追求。心灵美是美的最高形式,亦即精神美。所谓精神美,是指包括自我牺牲精神、仁爱之心,造福人类的理想等在内的,以善为主的衡量标准,所以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夜莺与玫瑰》中的主角是体态弱小的夜莺,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令读者深思。王尔德心思十分巧妙,他把小小的夜莺安放在高高的栎树上,以此来寓意弱小者需要强者的庇护与呵护。可是,故事中的强者却没有尽到这样的责任。尽管是夜莺为了大学生而黯然离去,他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的感激与同情。而夜莺即使知道为了培育这一朵玫瑰,不得不用心脏抵着锋利的玫瑰刺唱一夜婉转悠扬的歌,她也义无反顾。为了让年轻人收获“爱情”,她毫不吝惜自己宝贵的生命,用赤红鲜血浸染纯白玫瑰。

王尔德在作品中用了较大篇幅来着力描绘夜莺为培育玫瑰倾注心血,强忍痛苦的过程,特别高潮的情景更是涤荡人心。夜莺奄奄一息,急促地唱出了最后一节音符,玫瑰也匆促地打开了花瓣。此刻,玫瑰树急切地向她喊叫着:“看啊,看啊!玫瑰花开了。”“但是夜莺却没有回答,被棘刺穿透胸膛的她已经躺在草丛中死去了”。这便是王尔德所讴歌的那种高贵情操。一种能够为了别人的美好爱情、美好生活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宝贵品质,而这品质的力量更是无穷,能够震天撼地,能够让月亮运行停滞,能够让红玫瑰在严冬绽放。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理想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至美,这种美具有超乎寻常的魅力,能够指引人们向善。王尔德以他的浪漫为音符谱写了一曲充满爱的篇章,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单纯和美好,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引发读者揣摩。

(三)现实的悲剧之美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在童话中用虚构的故事来揭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丑恶的金钱关系,用艺术的美感来追求心中的完美世界,同时也批判了庸俗堕落的现实世界。这就是那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初的时代,人性在这里被金钱、权力、地位等外部力量所奴役着、控制着。“人”本为文明世界的创造者,却又被其创造物所奴役,违背了“人性之美”和最宝贵的“爱”。王尔德在他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表达了纯真、美好的愿望,而悲剧感也贯穿着整个故事,以善的死亡成就更高层次的美,让人的心灵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升华。

死亡在其童话中是一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短暂悲剧——肉体的死亡成就了灵魂的重生。故事中的夜莺是神圣的奉献者,是善的代表,然而结局却仍以悲剧告终。夜莺用鲜血与歌声铸就的玫瑰,并没有得到教授女儿和青年学生的珍视。命运已经很不公平,最后等待夜莺的竟是凄惨的死亡。毫无疑问,夜莺的死令人伤感,但在伤感之余,人们也感受到了一种崇高之美。这种艺术手法既震撼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又使读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使其在内心真正坚信真、善、美,对现实及未来充满信任与爱。

可以说王尔德的目的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强烈的悲痛之中,感受到一种悲剧的快感,从而震撼人心。在夜莺被刺穿心脏的瞬间,读者也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刺痛,这种刺痛带来了灵魂的苏醒。夜莺的善良与无私、高洁与美好,让死亡成为一种生命的延续方式,而不再是生命的终结。灵魂之美和死亡之美在此时实现了高度统一,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在这个童话中,死亡并不可怕,恰恰相反,通过死亡而实现的境界,才是人性的至高之美。

三、结语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运用拟人、象征手法折射出许多人生的深刻哲理内涵。他以夜莺自比,目的就是借夜莺来表达自己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情的不懈追求,为了追求至上之美、崇高之艺术,他不惜洒热血、弃生命。正如故事的主角小夜莺,为了帮助年轻人获得红玫瑰,收获纯真爱情而无私奉献。相反,他追求美的同时,也不忘揭露社会丑陋的一面,借大学生和辅助角色之语侧面批判与抨击了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虚伪道德。

我们再次审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就是因为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保持真我,坚持美學至上。更是因为美始终是唯一值得追寻的东西,蕴含于艺术之中,又可以超越艺术而成为超越时间的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郭爱竹.执着追求美的“夜莺”──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及其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寓意[J].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1(01):52-55.

[2]李会琴.《夜莺与玫瑰》之多维美赏析[J].海外英语,2014(02):169-170.

[3]凌茜.生存的世俗与唯美的追求——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艺术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8(04):46-48.

[4]王晶波.《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3):107-109.

[5]高平.从夜莺与玫瑰折射出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1):27-28.

[6]朱洁.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6):196-197.

猜你喜欢
王尔德奥斯卡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奥斯卡主持人,看似光鲜,实则黯淡!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