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台湾光复初期《台湾文化》月刊的历史风貌

2020-04-14 05:01《台湾文化》,编辑群,文化重建,文化姿态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摘 要】《台湾文化》是台湾光复初期十分重要的文化期刊。它在“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支持下,由苏新、杨云萍、陈奇禄等编辑主导,扮演了评介、传播和推广祖国大陆“五四”时期以降优秀文化的重要角色。虽然《台湾文化》后期在“白色恐怖”的时代氛围中被迫收起锋芒、发生转型,但该刊整体的史料价值、文化内涵和学术意义均十分突出,理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台湾文化》,编辑群,文化重建,文化姿态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82-02

一、《台湾文化》月刊的基本概况

《台湾文化》是光复初期(1945-1949年)台湾颇为重要的文化月刊。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年后,该刊物于1946年9月15日在台北市创刊,1950年12月1日停刊,前后四年间一共出版了六卷、二十七期。其中第一卷出三期,第二卷出九期,第三卷出八期,第四卷出一期,第五卷出二期,第六卷出四期。

纵观海峡两岸报学史和期刊史,《台湾文化》可谓光复初期台湾创刊的期刊中,持续时间最久、办刊水平最高,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亦最为显著的一份杂志,因而很值得吾人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度探究。

初创刊时,《台湾文化》编辑群将其定位为综合性的文化杂志,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及学术论著并重。然而,随着时局的发展,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军事战场和文化战场都“节节败退”,其文化政策渐渐收紧。1949年5月20日,台湾官方“戒严令”发布,“白色恐怖”的阴霾随即笼罩全岛。在“反共文艺”政策兴起、社会主义文艺思潮遭受镇压、进步人士遭到清算的大背景下,从1949年7月1日出版的第五卷第一期开始,《台湾文化》被迫转型——完全转化成为了一个与社会现实并无直接关联的纯学术性刊物,因而也丧失了其原有的现实批判性和思想艺术锋芒。这一状况虽难免会令今人有些惋惜,但的确是中国现代历史语境和社会思潮双重作用下的时代产物。

二、《台湾文化》的办刊由来与主要编辑群

那么,《台湾文化》月刊的筹办从何而起呢?我们知道,台湾光复初期是1895年“乙未割台”以降,海峡两岸真正统一的“黄金五年”。在此期间,“许寿裳、黎烈文、黄荣灿、李霁野、李何林等杰出的大陆文化界人士自抵达台湾伊始,即采取一系列富有魄力的措施,使得台湾战后社会文化的转型及其与中国大陆的‘整合得以稳步向前推进”①。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脉络中,“台湾文化协进会”于1946年6月16日成立于台北。这一具有官方背景的机构分设文学、音乐与美术三部,延聘当时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为委员,是台湾当时社会层次最高、组织最为庞大的一个文化社团,其主要成员大多是当时大陆赴台及本省文化界的精英。“台湾文化协进会”将立足点置于两岸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互相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台湾文化,为了实现去除日本殖民性、回归中国立场的文化目标。他们从文学、历史、音乐、美术、木刻、服装艺术等诸多文化领域,从人力、财力、资源等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全方位地参与台湾新文化的建设活动。

《台湾文化》月刊即为“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机关刊物,发行人为当时台北市长游弥坚,主编先后分别为苏新、杨云萍与陈奇禄等三人。那么,他们人生道路的大致状况如何?他们与《台湾文化》又发生了怎样的关联呢?

苏新在赴日本留学期间(1924-1929年),树立了颇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曾加入日本共产党,后来参与了台湾共产党的筹建工作。1931年出任台湾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45年台湾光復后,担任台湾文化协进会宣传组主任兼常务理事,曾先后主编了《政经报》《人民导报》《中外日报》《台湾文化》等报章杂志。身为《台湾文化》的编者,苏新从1946年9月起主编第一卷一至三期,常用笔名有S.S、周再来、甦甡、林任民、立平田等。从苏新发表的言论与文章看,其政治立场可归属于左翼阵营。

杨云萍出身、成长于书香世家,与苏新一样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能用中日双语写作。早在中学时代,杨云萍就开始在《台湾民报》发表新诗与小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1925年3月与江梦笔一同创办了台湾第一本白话文杂志《人人》,白话文小说《黄昏的蔗园》《光临》等,显露出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之创作倾向。另有日文诗集《山河》,以及未完成的日文日记体小说《部落日记》。留日期间(1928-1932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际,杨云萍曾加入颇具左翼色彩的社会科学研究团体。战后初期,杨云萍开始角色转换,以新闻人士的文化身份加入到建设台湾新文化的社会活动中,自1947年1月1日起至1949年3月1日主编《台湾文化》,从第二卷第一期至第四卷第一期,为期两年零三个月。他每期均写有“编辑后记”,并且连载“近事杂记”共十九篇,从中可见,杨云萍在政治倾向上并未呈露出鲜明的左倾立场。

1949年7月1日第五卷第一期起,至1950年12月1日六卷终刊号的一年十个月期间,由陈其禄主编。陈奇禄为考古学家,长期从事中华文化及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土著文化的学术研究,历任台湾大学教授、考古人类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其毕生精力主要投身于台湾文化的考据、研究与建设。从他主编《台湾文化》时的刊物风格上,可见其疏离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侧重于纯学术研究的文化立场。

三、《台湾文化》的文化角色

关于台湾的文化建设,笔者曾撰文指出:“从现代性视角审视,光复初期台湾新文化重建的突出意义,主要在于它传承了‘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启蒙主义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对于人的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的确立。”②那么,《台湾文化》在彼时颇具意义的台湾新文化重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事实上,基于日本据台时期两岸隔阂的消极影响,该刊的核心工作和主要文化功能在于大力介绍、评介祖国著名文化人士,推广文学名作,传播中华文化精神。其着力的重心在于祖国大陆“五四”以降的新文化与新文学。例如,许寿裳、洪炎秋等人积极撰文,不遗余力地介绍鲁迅、茅盾、郭沫若、郁达夫等祖国大陆现代文学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概况。该刊发表的作品也大都是新文学作品,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推介则相对较少——这也是该刊相较于同时期台湾其他文化刊物的一大不同之处。

此外,颇值得研究者重视的是,《台湾文化》所刊出的《文化动态》与《本省文化消息》两个主要专栏,主要记载的是当时国内外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记载有助于当今学者尽可能地切近“历史现场”,一探当时台湾文化重建的真切场景。它们因而业已成为可供两岸文史学界参阅的翔实而丰赡的史料。

在文化作品的创作主体方面,《台湾文化》最重要的作者有哪些呢?其中最活跃的人物有苏新、黄荣灿、杨云萍、吕诉上、江流(钟理和)、洪炎秋、陈奇禄等。许多作家在《台湾文化》发表切近当时台湾现实的作品,例如苏新的杂文作品《农村自卫队》批判时局乱象颇为尖锐,将台湾农村的凋敝荒芜、官员奸商的横行肆虐以及疫病的蔓延流行等景象,予以有力的揭露。该文并且提出台湾社会将会陷入动乱,百姓将会诉诸武力争取生存空间等警告——而这恰恰与台湾民众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提出的反压迫、争取民主自治的政治主张遥相呼应。苏新在这里,可谓颇具敏锐的时代“嗅觉”和深刻的文化识见。

不仅如此,著名作家雷石榆亦发表了自己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满腔热血写就的多篇“随想”录,满心关切台湾民众的生存、就学和就业等重要问题。而麦笳的小说《解放了的宝岛》则颇为忠实而妥切地反映了国民党当局统治下,台湾物价飞涨、本省民众面临失业的真实情形。这种直面社会黑暗现实发声的文化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鲁迅先生的“战斗的现实主义”之风范。

原版《台湾文化》刊物由台湾的吴三连基金会提供,经秦贤次先生辛勤搜集整理,由台北的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复刻出版。事实上,复刻版《台湾文化》已成为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对其中所呈现的主要历史文化问题加以深入挖掘和探究。

注释:

①倪思然,朱双一:《<国声报>“南光”副刊与厦大校友作家群》,《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1期.

②倪思然:《略論台湾光复初期新文化的重建——以<国声报>“南光”副刊为中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3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台湾左翼文学史论研究”(编号:15BZW1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倪思然,文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教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已合作出版《闽台文化大辞典》《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海峡两岸诗人诗选》等多部著作,并于《新文学史料》《东南学术》《戏剧之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