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舞剧《小美人鱼》为分析对象,探讨舞蹈身体语言编创特色在舞剧创作中的重要性。这部舞剧通过将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相结合的方法将其中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表现得精准到位,带给观众直指内心的观者体验。
【关键词】舞剧,小美人鱼,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98-01
一、创作背景
舞剧《小美人鱼》是著名美籍德国当代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的芭蕾作品,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改编,这部舞剧是约翰·诺伊梅尔应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之邀,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而创作的,该舞剧的世界首演在2005年4月15日由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在哥本哈根剧院首演,汉堡首演在2007年7月1日由汉堡芭蕾舞团首演,中国首演在2012年9月24日由中央芭蕾舞团在天桥剧场首演。安徒生的许多作品都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海的女儿》创作于他的创作期中期。据悉,他的生活十分贫困,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在当时他很可能爱上了一位资助他写作的贵族,但这份感情确无望成真,于是他带着这份沉重的心情创作了小美人鱼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小美人鱼便是他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实际上可是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感情在《海的女儿》中找到了出口。舞剧《小美人鱼》选材自这个童话故事,编导约翰·诺伊梅尔以此为基石,在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的完美演绎中,给了舞剧独特的视角,用富含现代化的舞蹈身体语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二、舞蹈身体语言编创特色
舞剧《小美人鱼》属于现代芭蕾作品,运用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的表现手段相结合,戏剧芭蕾主要用哑剧化的舞蹈动作来编舞,运用模仿的表现手法图解生活从而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交响芭蕾利用舞蹈主题本身加以变化和发展并且更加着重于舞蹈动作的音乐性,这样的结合编排方式在“舞”与“戏”中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使得舞剧不至于被故事情节压得喘不过气来。事实上,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和舞蹈的再现与表现问题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再现的舞蹈身体语言类似哑剧式的肢体语言表演,主要承担着传达信息和叙事的功能。这也正是戏剧芭蕾的基本宗旨。而表现的舞蹈则比较强调抒情,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比较自由,这与中国美学追求的“写意”相似。
从再现的角度看,可观的形象经过采用写实的手法物化在舞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观者进一步理解和体验人物内心。例如在序幕中反复出现的诗人和小美人鱼相同的动作:一滴眼泪从面颊缓缓落下,右手随之辅以波浪式向下流动路线动作,接着快速抢先一拍接住那滴掉下的眼泪。这一动作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爱德华的思念,也预示着小美人鱼身上即将发生的悲剧。再如:第一场中,公主趁着学习时间偷偷去看晕倒在沙滩上的王子,但在老师即将发现之前赶回来排队点到,公主慌忙中跑回来只顾往本来从高到矮排列好的队伍中间插,于是本来阶梯式的队伍显得十分不协调。这一场景暴露出公主机灵又调皮的性格,也显现出公主慌忙中要故作镇定的神情。
从表现的角度看,一般而言,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舞剧,作者往往属于其背后默默耕耘的伟大英雄。但在舞剧《小美人鱼》中,编导有意地将作家安徒生安排进来,小美人鱼是诗人的内心外化,这种巧妙的人物设定方式,使诗人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当他在以旁观者的眼光看着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同时,又和小美人魚感同身受。因为小美人鱼是诗人安徒生对朋友爱德华思念的化身,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美人鱼是诗人的“代言者”。再如第一场小美人鱼变成人类的过程就运用了象征写意的手法,而不像原著描写的简单地通过喝魔药变成人类。由海妖将小美人鱼的好像一层鱼皮似的服装一层层撕下,小美人鱼在剧痛中拼命挣扎,这种写意的手法要比哑剧式的戏剧表现手法来得更加深刻、更加直指人心。由此,编导使其呈现出了丰富的戏剧性和情感性。
三、结语
由此,舞剧《小美人鱼》的创作虽以著名文学作品为基石,但在舞蹈表现上却毫不逊色,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外化上有许多值得舞蹈创作学习之处,更在其表现与再现的层面将舞剧的“舞”与“戏”二者融合与平衡,给现代芭蕾舞剧作品的历史上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谭元元.我和芭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朱立人.西方芭蕾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欧建平.安徒生-诺伊梅尔的《小美人鱼》,在北京新生——浅析中央芭蕾舞团的新版芭蕾舞剧[J].艺术评论,2012,10.
作者简介:吴思慧,女,硕士,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舞蹈艺术表演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