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影视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奉献过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一方面占有着客观性、真实性的艺术基础,另一方面又享有艺术创造的广阔艺术空间。本文以近几年较为成功的国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及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试析影视作品中真实性与幻真性的实质关系。
【关键词】影视艺术,真实性,幻真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75-02
影视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直都是影视艺术与现实人生的关系,现实即人的生存现实。其中艺术的真实性是所有艺术追求的一个目标,影视艺术一方面通过清晰可视的具体形象呈示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又以幻觉的立体形象展示出虚构的物象以及不可见的无形的东西。这就是影视作品中的真实性与幻真性,且二者密不可分。
一、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对官本位问题的真实化呈现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女主人公李雪莲被称为“潘金莲”,她在为自己讨公道的过程中与各级政府官员有了交集,该片从各个方面深刻揭露了官本位问题。
李雪莲只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但被认为集潘金莲、小白菜、窦娥、白素贞为一体,为了还自己清白,她从拐弯镇告到了光明县、从永安市告到了北京,一路上与法院法官、院长,以及县长、市长、省长甚至首长都有了交集,但她最后还是没有实现愿望。因为电影中的官员,看似在帮助她解决问题,其实是明哲保身求和谐求稳定,甚至阻挠她继续申诉,以此所引发的诸多黑色幽默在令人捧腹的同时,也令电影内容从一个离婚案转化成极具讽刺意味的“现代官场现形记”。影片中的官员虽没有贪污腐败,但是有着“不作为”和“胡作为”,平时对李雪莲案件漠不关心,每年“两会”前却严加看管她,甚至跨镇追捕。法院审判长贾聪明为上级分忧是为了当副院长,法院院长王公道关心李雪莲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牢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院长没有真正地为民解忧,对着下属说“反正也不想当了”的县长,在市长面前各种小心翼翼检讨。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忽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愿、不敢甚至不会做群众工作。《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画面、方形画面、宽屏画面的交替剪辑,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观看视角,观众似乎是在管窥李雪莲的申诉过程,而在方圆变换之中,亦是群众与官员复杂关系的呈现。
电影讲述的虽是一个荒诞、幽默的故事,但处处直面生活,直面当下,直面社会,无情地讽刺了中国当今的官场。所以说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现实意义。刘震云本人亲自担任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编剧,所以忠于原著的程度很高,只是在部分情节以及事件讲述的顺序上进行了少许调整,在故事精神与意义上达成了统一。在荒诞的故事情节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与无奈。
艺术真实的源头是社会生活。艺术家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其中有对生活的加工和概括,进而反映生活的真实,也有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来达到艺术的真实。所以说影视艺术的真实也不是照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达到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逻辑的相吻合是影视艺术的真谛。当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艺术家的思考非常重要。
二、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演绎
仙侠剧往往依托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神话遗产,糅合了道、佛、阴阳五行家的世界观,人、魔、神、仙、妖、鬼六界芸芸众生的修仙历劫、惩恶扬善、匡扶天下和天地万物运行规则,使得剧情中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和浪漫的情怀。2005年的《仙剑奇侠传一》收视口碑双丰收,使得观众将视角转向了国产仙侠剧。近些年来,仙侠题材的电视剧因其受众年龄段偏低、内容单元性强且话题关注度高而持续走俏荧屏,譬如《花千骨》《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其中改编自唐七公子同名小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获得好评无数,究其原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考究的道具布景、优美的音乐制作等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如对传统礼仪、地域文化、建筑器物、琴棋书画、民间艺术等的运用及男女主人公三生三世不离不弃的感情,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人含蓄的情感之美。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燕铭提出,我们更应该追求创作精良,主要是故事好看,然后才是制作,所以问题源头在创作上,对于创作者而言,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工匠精神进行写作非常重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剧本写作过程中坚守了“弘扬正能量,宣扬真善美,展示美好的情感”的原则。而且创造出的“三生梦域”仙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观众对中国古典神话的视觉新想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以文化自觉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到了另一种打开的方式,且确立了IP剧仍然是以内容为王取胜的IP剧。”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先生如是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创作中将工业化生产与匠人精神有机结合,作为一部可以溯源到《山海经》的作品,对影视剧的生产给予了创作理念和生产模式上的推陈出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
就国产电视剧市场而言,仙侠剧的前景依旧十分广阔,观众们也渴求出现更多的诚意之作。而仙侠剧要实现突破,除了制作精良之外,还要在创作上认识到自身作为传统仙侠故事的独特文化魅力,并从深处进行挖掘和传承,从中汲取精华、汲取能量,让文化真正影响人的心灵和气质,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的真实性表现为幻真性
影视作品的真实是艺术真实,其虚构的部分也必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普遍的感情逻辑。巴赞曾这样叙述影视艺术的幻真性,“同一事件、同一物体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基于教谕或审美的原因,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使我们能在银幕上识别出该物体的特征。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这种不可避免的必须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结果是,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①影视艺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同时融合了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构成历史与现实的画面幻境,也体现出了非逼真心理真实幻真性,在形而上的层面上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事实上,对于影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即影视艺术的两大组成部分,真实性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同样对于影视艺术整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使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形象远比过去完整和准确,而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语言和文字的活动领域,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②影视记录的现实是在艺术意义上人工创造的现实,银幕上的影像不是实在的真正物像,给观众的真实也是心理上的真实,是艺术创造的真實,是幻觉的真实。影视艺术究其本质,是充满幻真性的艺术。
注释:
①[美]菲·罗森.影象的历史,历史的影象[J].世界电影,1991(4).
②[德]番道夫·爱因汉姆.预测电视的前途[A].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封洪.对影视艺术真实性问题的文化反思[J].戏剧艺术,1995.
[3]汪坚强.忠实原著·改编空间·场景真实——近期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评析[J].电影评介,2010.
[4]万信琼,喻润梅.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电影评介,2011.
[5]戈丽珠.对影视作品中真实性“度”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8.
作者简介:冯玲萍,甘肃天水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