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清 张通勇 昌蕾
【摘 要】随着全球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马沙拉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迅速崛起。《调音师》作为一部集悬疑、犯罪、喜剧于一身的印度马沙拉电影,全球口碑、票房取得了双丰收。本文以《调音师》为例,分析影片在画面构图与色彩上的特点,挖掘其在剧情发展、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表现意义与象征意义,了解印度马沙拉电影的制作风格和艺术表现等。
【关键词】画面构图,色彩,马沙拉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69-02
一、新马沙拉电影的典型代表
《调音师》电影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同名法语惊悚短片,讲述了钢琴调音师阿卡什假扮盲人,却意外成为几起凶杀案唯一“目击证人”的故事。目前,北美、英国和欧洲以及中东地区已经成为了印度的海外电影市场,占据了80%的海外票房收入。[1] 而法国短片《调音师》早已为欧洲、英国和北美等地区所熟知,电影题材的选择也正符合宝莱坞电影海外战略的定位路线。影片把各目标市场的海外元素都融入其中,使得原本陌生的印度电影变得让目标市场的观众所熟知,从而产生一种跨越民族文化隔阂的观影共鸣。
《调音师》从叙事结构、悬念制造、开放式结局等方面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导演运用独到的视觉表现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且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弱点和利益至上的原则,传承了印度电影一贯的温情。但相比近两年来主打历史、励志题材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主打悬疑惊悚,营造了黑色幽默的氛围,在情节、风格、剪辑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大量反转剧情将紧张、轻松、欢乐、悬疑、惊悚等情绪无缝衔接融合,让观众的视觉时刻保持新鲜感。影片的画面构图及色彩也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运用,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调音师》把传统印度电影的歌舞风格与叙事融为一体,使得印度歌舞叙事风格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钢琴音乐的融入也使得影片的叙事张力极度提升。因此,《调音师》是新马沙拉电影的典型代表。
二、《调音师》画面构图及色彩的表现意义
(一)画面构图分析及表现意义
1.景深、居中构图引领电影开篇悬念设置。电影的开篇场景是在一片田野菜地中,猎人的脚步声惊动了兔子,镜头随即出现兔子的特写,特别是兔子眼睛部分,这与兔子背后的菜地全景形成了景深构图,突出兔子不同寻常的眼睛。结合整部影片内容,观众可由这只兔子的眼睛联想到调音师阿卡什被凶手毒瞎后的样子。持枪猎人不断追捕兔子,则像阿卡什意外卷入谋杀案之后,经历了报案、取肾风波、“盟友”背叛等波折,开篇通过兔子时刻面临被猎人枪杀的危险预示着主人公时刻处在危险之中,为后续剧情发展进行铺垫。
当兔子逃跑到公路里程碑边缘时,画面以兔子和里程碑为中心,形成居中构图,把整个画面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后景的田野和山体,另一部分为前景的公路和树枝。营造出后景相对紧凑、前景相对松散的效果,强化了画面动感,凸显视觉中心。针对这种画面构图,若兔子面向后景紧凑的山体,整个画面效果极易形成失衡局面,正是由于兔子朝向相对松散构图的公路,才促使原本左轻右重的画面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且树木位置相对于山体较为靠前,依据“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近处的树木相对于远处的山体产生了等量的视觉重量感,使得原本左轻右重的画面感相对平衡。同时,画面以路边的田埂与公路边缘线形成斜线构图,将后景的田野和前景的公路隔开,隐喻了自然与现代的过渡,表现出从过去到现在的现实意义。兔子从田野逃跑到公路边缘时,画面随着猎人的一声枪响转场引出电影主人公阿卡什在家弹琴的画面,预示着故事即将由现在讲述到过去。倒叙的剪辑手法结合枪响、车祸声,为这只兔子和阿卡什的结局导向设置了一个极大的悬念。
2.景深、三角形构图产生对抗性,营造影片紧张氛围。当阿卡什第一次意外闯入凶杀案现场,毫不知情地为阔太西米弹奏钢琴曲时,突然看到地上躺有一具尸体,他本想借用卫生间平复心情,却发现阔太的情夫曼诺拉躲在卫生间墙角处拿着枪时刻监控着他,于是他只好继续装作盲人,让自己远离危险。阿卡什与曼诺拉虽然在一个空间中,但各自形成一个表演区,由阿卡什的侧面向墙角处延伸视觉范围,形成景深构图,为影片持续营造紧张氛围。
阿卡什在凶杀案现场为阔太西米演奏完钢琴曲后,随即赶到警察局报警,却意外发现曼诺拉就是警察局警长。警长、警员与阿卡什三个视觉中心形成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封闭性自然起到了凝聚视线的作用,让信息在视觉中心间相互传递,产生一种对抗性,预示着危险的来临。即使阿卡什立即改口谎称是自己的猫遭遇谋杀,但终究还是引起了曼诺拉的怀疑,延续了后续剧情的紧张走向。
3.三分线构图承上启下,悬念递进。在影片快要接近尾声时,阿卡什乘坐的车从一颗形状像肝脏的树旁经过,镜头随即转接到阿卡什在欧洲某地乐团现场表演时遇见曾经心仪的女生苏菲,并向她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讲述中镜头再次回到车子刚好行驶过那棵树的画面,并转接到影片开篇兔子逃跑到公路里程碑旁的画面。正因这只兔子受到猎人枪声的惊吓而撞上了企图撞死阿卡什的汽车,导致汽车驶入田野中并自燃,男主角也因此死里逃生,兔子也侥幸逃脱。猎人捕杀兔子、阿卡什逃脱反击凶手,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却有着蝴蝶效应般的对照,最终成为了彼此的转折,不经意间完全改变了剧情的走向。这种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最后将阿卡什放在画面三分线中心交叉点,形成三分线构图,不仅凸显视觉中心,也产生了较强的画面纵深感,这样的构图方式看似承接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又引发观众对阿卡什未来走向产生无限遐想与猜疑,加深了整部影片悬念的设置。
4.对称构图引发开放式结局,促使悬念留白。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中,阿卡什带着墨镜拄着兔头盲杖离开,随后愤怒而又准确地击飞地上的一个易拉罐。这一行为说明阿卡什已经恢复视力,观众才恍然大悟阿卡什原来又是在扮演盲人,他对苏菲所述说的经历也不由得让观众产生怀疑与想象。画面右侧人群拥挤、灯光照射,显得比较密集,相比之下画面左侧显得十分空荡。人物站在畫面偏左位置,将画面重量趋之平衡,人物及动作的重要性由此彰显。并以最后营造出的悬念感结束整个影片,留白悬念,引发开放式结局与想象空间。
(二)《调音师》色彩运用及象征意义
1.人物色彩象征意义。色彩塑造人物个性,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主人公阿卡什第一次出场时,穿着以粉色为主调的格子衬衣在家中弹琴,粉色衬衣中的少许黑条反衬出阿卡什性格的沉稳。后来凶手西米对阿卡什盲人身份产生怀疑,在阿卡什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戴上鬼面具对他百般试探,阿卡什依然视若不见,摸索着为西米准备咖啡,这让阿卡什面对危险时内心沉稳的表现不会过多脱离观众对他的期待及剧情的需要。当阿卡什遇见心仪女生苏菲后,着装的内搭换成了朱红色襯衣,表现出对苏菲外表热情、内心隐含的喜欢,于是他与苏菲第二次相见时摘掉了假扮盲人的隐形眼睛,暗自欣赏着她。在阿卡什经历种种意外后再次与苏菲在欧洲相遇时,他们俩都身着黄色主调衣服。其中一个深色一个浅色,黄色的灿烂象征着他们的人生开启了新篇章。阿卡什终于回归正常生活,苏菲也开启了一段新的恋情,但结合最后阿卡什击飞易拉罐的行为可看出,着深黄色装的阿卡什内心依然有所保留,给观众营造想象空间。同时,色彩除了能展现人物身份地位及内心情感的变化外,也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比如,西米用触碰过鲜红辣椒酱的双手搂住丈夫时,镜头展现出鲜红双手的特写,预示后面他们的关系朝着危险方向发展。随着回忆和现实的交叉叙事,阿卡什避开车祸遭遇时,画面中的他身着红色衬衣站在一条具有纵深感的公路上,也预示着他对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
2.环境色彩象征意义。环境色彩凸显整个场景或部分场景的基调,可吸引观众的不同视点。如西米家中进门摆放钢琴的地方,墙面颜色为朱红色,客厅主色调为蓝色,厨房为粉紫色。每个区域对不同色彩的倾向将观众的视觉重点分散吸引,让观众对每个色彩区域所发生的故事情节都印象深刻,同时也展现出西米人性的复杂性。因此,对某些寄托情感、情节或人物特征的环境进行色彩渲染,可创造剧情意境,吸引观众注意,引发观众思考,表达出影片深层次的内涵。
(三)马沙拉电影画面构图与色彩运用思考
电影画面构图强化、处理的是人物、空间、线条以及光、影、色间的组合关系,能对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发展设置铺垫与悬念,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而色彩在影片细节及人物刻画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调音师》作为一部典型的马沙拉电影,在开场就确定了悬念作为主基调,在画面的构图上,充分显示了好莱坞类型影片元素的融入,从而加快了整个影片的观影节奏,制作水准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色彩方面,积极融入具有现代西方特色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传统衣着色调,保持影片的民族辨识度。主人公阿卡什从开场的格子衬衣到片尾的深黄色外套,表现青年人追求西化、潮流的着装,彰显了印度青年的朝气、青春、个性。同时,民族服饰的融入,表现了守旧、保守的传统印度人的形象,提倡兼容包并,把民族与西化相结合,从而既满足市场的需求,又保留住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结语
印度马沙拉电影积极把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风格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结合目标市场的受众需求,在本民族电影特点的基础上创作了马沙拉电影模式。电影《调音师》主打悬疑基调,融入了喜剧、现实、犯罪、爱情、音乐等元素,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影片运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模式,在画面构图和色彩上建立起了悬念、悬疑的基调,补充和强化电影画面效果与象征寓意。
参考文献:
[1]庄廷江.印度电影的海外市场开拓策略探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1):57-62.
[2]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3]宫林,周登富.电影色彩的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02):85-91.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甘 清(1995-),女,云南人,汉族,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广播电视。第二作者,张通勇(1993-),男,广西人,汉族,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广播电视。
通讯作者:昌 蕾(1980-),女,云南人,汉族,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作品创作、新媒体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