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二夹弦剧本的创作形态考述

2020-04-14 05:01郑兆雨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摘 要】地方戲种二夹弦在豫北地区流传百年,扎根于民间生活,孕育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剧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人文历史“宝藏”的收集与整理,并根据二夹弦特定的戏曲规程量身打造,使其创作形态和内涵均发生了特殊的变化,深受豫北地区农村群众的热爱。

【关键词】二夹弦戏曲,豫北地区,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20-01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在各种色彩纷呈的民间小戏中,二夹弦以独特的韵味在广阔的民间人文生态中孕育发展。二夹弦与民间音乐渊源颇深,受到黄河船歌、劳动号子、民俗小调的影响,并在兴旺的民间曲艺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演化变迁,自成一派。如果从清代同治年间曹州城内出现的二夹弦“玩友班”开始算起,这一地方戏种已传承往复了150余年之久。二夹弦在华中地区的风靡覆盖了豫东和豫北的大部分地区。在豫北的新乡、安阳、延津、滑县等地区,二夹弦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历史积累中存有丰沛厚重的创作遗藏。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二夹弦戏曲文化,豫北地区无论从传统剧本的撰稿数量、刊行质量、表演融合、审美倾向等方面,均有着不俗的表现,也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显示出独到的艺术视角与民俗特质。

一、历史题材剧本创作的灵感来源

中国传统戏曲“以剧为本”,除了注重精湛的表演技艺,剧本内容及其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也是观众欣赏审美的重点。与西方古典歌剧和舞剧的侧重点不同,外国人讲究“重音乐轻戏剧”,而中国观众往往沉醉于荡气回肠的故事脉络或人物形象之中。以二夹弦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作为衔接古今文化艺术的桥梁,一方面,将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古腔古韵汇集一处,另一方面,也如同有声文字一般,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民族历史和生活文化绘声绘色地讲述给群众,以特有的方式推动文明在社会上的传播与普及。

从创作视角来看,题材的收集或灵感的来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民族人文历史的大背景,戏曲创作的榜样作用,创作者对生活的自我感知等。当然,剧本质量的高低也与个人文化素质、生活观、艺术审美观等息息相关。通过对豫北地区二夹弦现有剧本遗存的统计,可试将其创作题材的选择分为双重路径:

重探民族历史的兴衰过往,从中提取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作为创作着力点,遵循二夹弦的表演程式对素材进行改编。在戏曲创作中流传着“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可见,在各种戏曲形式中均将历史典故放置在题材选取的首位。无尽的故事素材为二夹弦提供了尽情演绎的空间,也在用与众不同的视角将字里行间的哲学潜移默化地传递出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而言,二夹弦是一所天然的学堂,善恶是非、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理念均在此间入木三分。豫北地区二夹弦在题材设计中首推河南本地的历史经典。

从另一视角来看,豫北二夹弦剧本创作也有历时性的一面。比如:延津二夹弦剧团在建国初期,将经典大型袍带戏剧目《下陈州》《龙封锁》《金鳞记》《三审刘玉娘》《赵氏孤儿》等移植到二夹弦中,同时又根据中国革命史与新中国的建设为题材,创作了《血泪史》《三世仇》《夜奔龙山》《东进序曲》等现代戏。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过后,二夹弦重返舞台时,最先复排的依旧是《十五贯》《恩仇记》《逼上梁山》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值得称赞的是,豫北二夹弦的老艺人对这些经典剧目的描述改编并未照搬照抄其他戏种,而是秉承了豫北文艺简练、直接、深刻的传统理念,按照“尊重史实,避免虚构”的原则重新解构文学内容,使其在剧本形态和表演气质上别有洞天。

二、以事实为依托的编创视角

豫北地区二夹弦的剧本创作为表演形式“量体裁衣”,素材构思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感悟生活哲理。与京剧或豫剧等“大戏”的表演行当精细化分不同,二夹弦作为一种只在特定地域中成长的地方戏种,主要行当依靠小旦、小生、小丑等支撑角色,文武场伴奏乐队的阵容也相对薄弱。从表演状态来看,多是以戏班在乡里游走表演、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为主。特定的“硬件”制约使二夹弦在表现宏大历史事件的连本大戏时,不免捉襟见肘,但这也为其创作民间生活题材给予了得天独厚的发挥空间。这类题材的创作考验艺人对生活的感知力,也便于豫北地区原创剧目的自主生成。诸如《三上轿》和《小姑贤》这样的剧本,表现的是寻常生活中的见闻,观众喜闻乐见,品评戏剧内涵时也别有一番风味。

豫北二夹弦生长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地理、气候、民俗、方言、劳动方式等各种因素综合,造就了这片戏曲生态环境中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的审美倾向。作为一种在戏曲文化宏观视野中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最佳的生存方式便是“投其所好”,迎合农村群众的口味。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很可能是观众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真实体验,这种题材往往又能用质朴的表现手法揭示大道理,无论从审美认同感或寓教于乐的层面来看,均能让观众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喻本伐.千年民俗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5—96.

[2]郝荫柏.戏曲剧本写作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77.

作者简介:郑兆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讲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文学学士(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职艺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