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嘉颖
摘 要: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大学生消费呈高标准的时尚消费、情绪化的冲动消费、无计划的过度消费、结构失衡的消费态势,导致学生思想偏离主流价值观,破坏校园环境,加重家庭负担,威胁社会和谐。大学生主体性加强、社会环境复杂、家庭和学校对消费教育的忽视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挑战,要从理论引领、系统规范、环境导向和实践养成方面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3-0050-02
消费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内容主要是强调消费至上,崇尚商品的象征意义,倡导人们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以消费作为生活追求和人生意义。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全球化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消费主义逐渐传入中国。迄今为止,消费主义已经由物质生活渗透到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消费观念与行为极易受消费主义影响,价值判断也在无形中随之变化。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密切关注大学生消费动态,切实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及时引导大学生中的消费主义倾向,这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重要意义[2]。
一、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大学生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标准的时尚消费。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张扬自我,在消费方面,普遍喜爱新潮时尚。“追求精致生活”等理念助推了一些大学生对所谓“精致生活”的狂热追求。而在“假精致”背后,却是还不完的蚂蚁花呗和信用卡,是对自己框定的“人设”限制。“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它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要,缺乏一种合理的生活消费的概念。”[3]信用卡办理门槛的降低、分期付款的普遍,淡化了大学生的金钱观念,推动了“未富先奢”的滋长蔓延。
2.情绪化的冲动消费。一时的欲望引起的消费会导致在购买后出现物品闲置、遗忘等现象。“双十一诅咒”正是对冲动消费的调侃:临近“双十一”,发现自己家里几乎所有物品都莫名其妙地减少、用完或消失。而“双十一”购物狂欢后的大量退货,则是情绪化消费给生活带来的麻烦。网络购物的兴起和支付方式的变革加剧了消费的符号象征性,成为情绪化消费的推动力之一。
3.无计划地过度消费。大学生经济主要来自父母资助,随着家庭收入提高,大学生生活费逐渐增加,但不少学生仍表示自己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大学生消费心理尚不成熟,极易被商品促销宣传左右,“打折等于不要钱”等扭曲消费理念制造并填补了许多虚假需要,导致很多人只能面对烦恼和迅速“缩水”的钱包。理财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无计划过度消费的重要原因。
4.结构失衡的畸形消费。从消费结构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由学习支出、基本生活支出和社交支出构成。学习支出比重较稳定,基本生活、社交娱乐支出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大学生表示,将购买电子产品的钱用于买书、买网课时,往往认为不值得。正是这样的心理账户影响着消费决策,进而造成了各项比重的不同。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结构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挑战
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不断彰显,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与学校消费观教育意识的淡化,构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挑战。
1.大学生主体性逐渐彰显并不断加强。当前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时代,对事物有独到见解,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不愿被束缚思想,但会在无意识中被网络上的诸多思潮和价值观影响。受消费主义影响的大学生通过消费获得商品符号价值,以肯定自身意义,在接受正确的消費观教育中,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在接受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中,大学生更愿做一名平等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的理论知识。因而,大学生主体性的加强为消费观教育的实施增加了困难。
2.社会环境渐趋复杂。当前人民群众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数量和类型的增加和娱乐形式的丰富为大学生消费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大众传媒的宣传有不少都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尤其是影视节目里的宣传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时尚消费、超前消费的宣传更让人目不暇接。在社会文化和价值选择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都混淆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渐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向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家庭与学校对消费观教育淡化。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注意力往往聚焦于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消费观方面的教育,且不少父母对子女消费持多纵容、少约束的态度。前期成长缺乏相关教育,导致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难度增加。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精细到学生消费观层面,且在高校教育中,仅靠思政课完成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现实性不高,需要各教育主体协作进行。
三、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突破
消费主义影响下,要取得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突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为引领,明确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容,形成社会、高校、家庭协同作用的教育环境,并在实践中树立大学生的科学消费理念,升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1.理论引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为理论指导。理论上的清醒是思想和行为符合规范的重要前提。必须意识到,理论上的清晰认知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因而,要让大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养成并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必须使其先掌握消费方面的理论知识,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科学依据,因而,在开展教育时应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引领作用。固本正源,系统的理论学习能提高大学生自主消费意识与能力,避免盲目追随潮流,可以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可以抵御消费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端正人们价值取向,使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重视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引领作用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
2.系统规范教育——系统建立大学生消费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因而,要加强对消费观教育的研究,制定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要系统建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体系,必须明确其目的、内容和方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大学生消费观念,使其走出消费主义误区,养成良好消费习惯,进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消费观教育内容应贴近大学生实际消费情况,主要包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正确认知消费主义思潮,掌握一定的金融理财知识及其他消费相关知识;系统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要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实践活动可以由班级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校领导下的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共同构成。
3.环境导向教育——社會、高校、家庭多方营造健康消费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环境是教育的隐性课堂,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离不开环境作用的发挥。社会、高校和家庭为一体的协同环境导向,对实现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有重要意义。利用大众传媒规范社会环境。大学生消费理念与行为受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要加大对媒体的规范力度,强化其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在全社会营造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文化环境;利用和谐文化营造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除课堂教育外,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媒介宣传消费知识,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将科学消费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同时应加强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建设;利用优秀家风构建家庭环境。勤俭节约的家风和家庭榜样的树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家庭教育更具生活化,在消费观教育上,家庭可以给予子女更多具体指导。
4.实践养成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科学消费观念。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实现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环节。丰富的实践活动具有调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等功能,高校与家庭应当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指引大学生消费生活。作为第二课堂,以消费观教育为目的的实践形式多样,具体包括勤工助学、志愿宣传消费知识、假期扶贫等活动。要注重发挥学校社团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高校社团与多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契合,由社团举办的活动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也能强化教育效果。
大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在参与活动时,不仅可以获取知识,也能切实提升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参与消费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消费知识升华为自身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此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担当和使命,培养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
消费主义通过作用于大学生消费观,在无形中也作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抵制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关注,协同努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从而培养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国家骨干和栋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