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生成,教学灵动化学

2020-04-14 07:39:33
读与写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木条错误笔者

杨 莉

(宁夏平罗县回民中学 宁夏 平罗 7534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化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应当精习备课,充分准备,做好课堂预设。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会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会出现诸多始料不及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能高度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能够做到把课堂的预设与实时生成的资源灵活地结合起来,相应成趣,优化课堂教学,教学灵动的化学课堂。

1.将错就错,顺势而导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老师如果一味地把学生们的回答正确作为是好的课堂生成,而将错误的回答当成是消极的,不好的,采取偏面的否定的态度。这种认识是有失公正的,在初中化学中的许多问题,虽然答案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学生们的积极回答的课堂生成其实都是课堂的精华,面对的错误回答,老师可以将错就错,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它成为课堂的亮点,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较好的区分Na2CO3和NaHCO3,让学生们设计实验进行区分,其中一位学生提出方案:利用用Ca(OH)2溶液来区分。该学生认为Ca(OH)2与Na2CO3反应可以生成白色沉淀CaCO3,而与NaHCO3不发生反应,没有出现白色沉淀,可以区分Na2CO3和NaHCO3。学生提出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但笔者顺势而导,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之后发现NaHCO3和Ca(OH)2现了沉淀,实验不是学生们期望的那样,笔者带领学生们进行探究分析,笔者进行引导到:“出现的沉淀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沉淀?沉淀的出现可以体现出碳酸氢钠的一种什么性质?”学生们结合笔者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发现了错误出现的真正原因,走出认识的误区。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笔者不急于揭示学生们的错误,顺势而导,让学生们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正确的答案。

2.实验异常,深度剖析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占据了化学的一大部分内容,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中占有一席之位。化学实验的进行需要学生们仔细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需要学生抓住实验的主要或者本质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们需要带领学生们进行深度的剖析,帮助学生们理解化学现象。

例如,在讲述“我们的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时,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一组学生首先收集一瓶空气,再利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呼出气体,之后将两个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装有不同气体的集气瓶内,学生们看到两个木条均立即熄灭了,无法进行比较。之后笔者让该组学生再次进行实验,这次成功了学生们很开心。笔者带领学生们深度分析这次的实验异常,让学生们分析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说“是收集的气体有问题。”有学生说“若是气体有问题,只能是呼出的气体有问题,但是木条不应该熄灭。”学生们恍然大悟,说到“是燃着的木条问题”。

在化学的课堂上,实验中稍微不注意就可能产生错误。在遇到错误时,有效的引导、正确的进行处理和对待,会加深学生们对实验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和启迪。

3.关注细节,拓展视野

对于初中化学,研究化学细节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拓展视野。化学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石,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源。化学教学中,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关注实验细节化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硝酸钾溶解”的溶解性实验时,首先是将KNO3加入到水中,一直加到试管底部出现了KNO3的固体为止,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们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笔者在实验的时,注重细节,加入了一个实验环节:在KNO3溶液饱和时候,向其中加入少量的KMnO4。这个实验环节的结果让溶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加入KMnO4之前,溶液已经是饱和状态了,为什么溶液之后又会溶解KMnO4呢?”之后让学生们对上述问题进行的讨论,从而让学生们知道在溶液的溶解过程中,可能含有多种溶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KNO3时,但还能溶解少量KMnO4。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其实都是十分重要的,都要重视起来,不能偏废,让错误的生成资源也能得到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们需善于捕捉生成、及时点拨,从而让化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木条错误笔者
小小的疑问
在错误中成长
钉铁钉
精巧的孔明锁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可爱的错误等
知识窗(2009年5期)2009-06-23 07:07:18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