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科技报告管理研究
——以江苏为例

2020-04-14 03:22:50张肖会张旭东王佳莹宋峥嵘
天津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报告科技培训

张肖会,张旭东,王佳莹,宋峥嵘,熊 鹰,吴 丽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

科技报告是指科技人员为了描述其从事的科研、设计、工程、试验和鉴定等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而成的特种文献[1]。科技报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和科研凭证,它的持续积累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源,不仅是科研机构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科技报告不仅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借鉴,还能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支撑,公开的科技报告是开放共享的,这也有助于全社会对政府科研投入产出进行了解和共享。

1 省级科技报告管理现状及分析

1.1 科技报告管理概况

科技报告作为科研项目重要的产出形式,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为了推动全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还在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加入了科技报告的相关内容。2017年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等联合发布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中指出,科技报告造假属于严重失信行为,将被阶段性或永久取消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参与实施的资格。

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各省市的科技报告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江苏省的科技报告是在 2015年省科技厅印发《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之日起正式启动实施,《实施方案》规定:由财政资金资助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均纳入省科技报告工作范围,所有项目申请验收前均须提交科技报告,否则不予验收。截至目前,共接收科技报告万余份,对公众开展共享服务的有近九千项。

1.2 省级科技报告现行管理模式

省级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组织框架来搭建,并衔接国家体系,按照国家要求、借鉴国家模式来推进,实现同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对接和共享;省级科技报告参照国家科技报告标准来规范科技报告的撰写、积累、收藏和共享;按照科技报告的密级进行分类管理,做好涉密科技报告安全管理,强化非涉密科技报告开放共享,以充分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由省科技厅牵头统筹,科技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各负其责,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2-4]。

1.2.1 管理办法

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份属于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启动比较早而且进程比较快的地区,这些省份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了各自的科技报告管理办法。虽然江苏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启动也比较早,但是尚未出台管理办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程中参照国家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并根据《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进行管理。

1.2.2 责任主体

省级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都是由省科技厅负责对全省科技报告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牵头拟定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科技报告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省科技情报所负责省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包括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以及科技报告撰写、呈交、管理业务的培训。项目承担单位应充分履行法人责任,将科技报告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督促单位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并认真做好本单位科技报告的审查和呈交工作。科研人员作为项目承担人和实施完成人,应将撰写科技报告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项目合同或任务书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科技报告。

1.2.3 管理过程

科技报告在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由项目承担人撰写并完成呈交,然后由项目承担单位的单位管理员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报告流转到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审查人员负责最终审查,各个审查环节对于审核不合格的报告可予以退回直至审核通过。整个省级科技报告的呈交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省级科技报告呈交流程Fig.1 Submission process of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

对于接收到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格式加工,然后对公开的科技报告开展共享服务。科技报告的共享利用是最终目的,也是科技报告从产生到服务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转折点和终点。

1.3 各省科技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省市科技报告的正式启动基本是在 2014年左右,经历了 5年左右的发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程缓慢,主要表现在:经费支持力度不大,有的省份都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和其他业务在一起;各省市报告量不大,最多的也就 3000篇左右,少则几百篇,不成规模;虽说有的省份已经开始了科技报告的宣传培训工作,但宣传培训工作没有形成常规的培训,没有固定的培训模式和方式;科技报告在向地市和其他厅局发展上更是缓慢,截至目前开展地市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非常少,成效也不显著,其他厅局的就更难;由于报告数量少不成规模,报告的共享服务成效甚微,共性服务系统的注册使用量较少[5]。

表1 各省市科技报告工作开展情况调查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surveys on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 by provinces

2 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报告可以是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描述、结果或进展总结,研制试验结果分析,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论述,科学技术考察经过、科研成果记录,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技术性文件,阶段总结和纪录等,种类繁多,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6]。不同类型的项目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科技报告[7]。但是,目前科技报告尚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各类科研项目呈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比较单一(目前只呈交最终报告);另外还有些项目如后补助、高企培育等由于管理流程、经费支持的方式与常规的科研项目不同,暂时未能通过项目管理平台呈交科技报告,所以此类尚未在科技报告呈交范围。科技报告各个系统之间虽然是相通的,但是由于需要各个切换,系统的功能有限,所以系统的效率比较低。科技报告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2.1 省级科技报告的制度不健全

省级科技报告制度是近几年才开始建设的,由于地区差异,所以各个省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度不同,建设规模和成效差距也比较大。有的省份比较重视科技报告工作,自上而下推动全省(市)地区的科技报告工作,有较完善的制度配套,并配备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完善的软硬件,如广东和湖南;有的由于计划项目数量本身也不多,科技报告工作的重要性更是很难凸显,所以科技报告工作也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有的省份科技报告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科技报告工作尚未形成规模,并且由于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缺失,导致科技报告的制度建设工作进程缓慢[8]。

江苏省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在 2015年正式启动,这项工作本身由于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纳入到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中,所以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呈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省科技计划项目本身又分为很多类型,有一些项目比如补助类等的管理不是通过正常的管理流程,这些项目无法通过现有的渠道纳入科技报告呈交范围。另外,由于省里缺少科技报告管理办法,而科技报告系统与各个计划项目系统之间存在物理隔离,使得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在横向各厅局发展以及纵向地市科技计划发展上受到一定阻碍。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受到阻碍,也就限制了科技报告的规模和作用的发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2 省级科技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

省级科技报告的撰写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的科技报告撰写标准来编写的,各省的科技报告培训模式也是参考国家科技报告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另外省级科技报告由于地区差异,所以各省的科技报告培训成体系、成规模的不多,大多省份的科技报告培训尚未规范化。科技报告工作的边缘化和培训的不规范,使得省级科技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9-10]。

江苏省省级科技报告每年呈交量大概在 3000项左右,科技报告呈交过程中能够一次性审核通过的不到 50%,很多报告都是要返工多次才能勉强达到审核标准。另外,很多报告编写按照申报书或者验收总结的格式来写,内容上欠完备;很多项目经费上百万的项目产生的科技报告才几页,并没有覆盖科技研究的整个流程和全部内容。总的来讲,高校科研院所提交的报告质量相对要高,内容相对比较完备,一些中小企业可能由于没有专门的科技报告管理人员等,报告的质量相对较弱。

2.3 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省级科技报告的数量相对较少,虽然公开的报告已经在共享服务系统对公众进行公开共享,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未能发挥科技数据的红利作用。

江苏省省级科技报告培训 2019年开始启动,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上的科技报告数量相对其他省份虽然已经属于高的,但是仍是不成规模,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共享服务系统的关注度还不高,系统用户注册量以及全文浏览人次也不高,截止目前平台对科研人员的帮助和影响力不大。

3 省级科技报告管理的建议

3.1 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

各省根据本省实际,制定符合本省实际的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省级科技报告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实省级科技报告的数据量,扩大科技报告的覆盖面,提升科技报告影响力[11]。

3.2 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报告的理解和认知

丰富科技报告的宣传手段,建立科技报告培训机制和工作交流机制,从全社会普通群众到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培训,使科技报告走进大众的视野,逐步深入科技人员的科研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科技报告呈交和利用的氛围。

3.3 完善系统功能,更好地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科技报告各系统进行合理搭建,并对系统的功能加以完善,便于利用,为对接各计划项目管理平台预留接口,也为科技报告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奠定基础。

4 结 语

省级科技报告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制度的完善和质量的管理是科技报告工作发展、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所以,在省级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这两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但科技报告属于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事业,需要广大科技管理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报告科技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科技助我来看云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科技在线
报告
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报告
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