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钟: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2020-04-13 09:58吴亚璇
科学导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流化床一等奖颗粒

吴亚璇

李洪钟(左)接受记者采访 ■ 资料图

李洪钟是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工业气固流化床和移动床结构与动力学行为的量化及调控理论与方法,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等。

勤奋好学

立志报国

“聪明出自勤奋,真知源于实践。”这是李洪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铭。1941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李洪钟,其父亲曾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昔阳西区地下抗日政府的秘书。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节衣缩食,供5个孩子上学。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洪钟努力读书,从小学起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便名列前茅。1960年更是以接近全满分的成绩考入太原工学院,在这里度过了奋进的5年。

他一方面加班加点地学习,另一方面作为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诚心诚意为同学服务,被党支部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由于在大学毕业实习期间表现突出,被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择优录取,从此走上了自己钟爱的科研道路。

在这条路上,李洪钟一干就是13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当时已37岁、身为三个孩子父亲的李洪钟,在父母和愛人的支持与鼓励下,积极备考,最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录取。

经历过知识贫瘠时代的李洪钟,深知知识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更迫切地期望将自己一腔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献身科研 执着追求

担国家之任,则尽为国之力;处队伍之前,则登险峻之峰。李洪钟深知作为研究人员必须心无旁骛;作为共产党员更是要义无反顾。几十年如一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心驱动着他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不断前行。

在工业移动床气固两相流装置中,经常存在串气、架拱、气压与固体流率波动等不稳定现象,操作困难,极易造成事故。李洪钟根据气固移动床中气固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颗粒群体内的气固间曳力与重力相似具有体积力特性、散料力学适用于气固移动床的论点,并进一步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相融合,建立了移动床气固两相流理论,绘制了垂直气固移动床流动相图。他根据上述理论,取得了多项与移动床相关的专利技术,丰富了多相流学科的科学内涵,指导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为解决传统气固流化床中存在大量气泡和颗粒聚团、大大降低流化床反应器生产能力的问题,李洪钟又对气泡和颗粒聚团的形成与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领导科研人员用自制微观摄像探头,首次拍摄到快速流化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照片,证实了颗粒聚团的存在。该成果于1999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李洪钟常说,科研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战斗岗位。科研学术上冒尖就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低品位复杂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李洪钟一直致力于流态化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指导完成从10万吨级难选铁矿流化床磁选焙烧示范工程到一年20万吨氧化锰矿流态化还原产业化示范工程。尽管年逾古稀,他依然会亲自去四川攀枝花、新疆石河子等,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和指导。

岁月易逝 初心不变

科研上李洪钟是出色的学者,生活中则是良师益友。

记得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但资金困难,得知消息后的李洪钟毫不犹豫地主动资助了该生5000元,还多次询问刚入组的其他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现如今,李洪钟已经78岁高龄,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便会到医务室为他取药,每次都要取上好几袋。但是,他从未将病痛表现在脸上,依然来办公室为学生修改论文,时刻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李洪钟常对他的学生们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要做对祖国建设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中国人。

此刻,笔者想起了朱自清在书案下压的那张纸条: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猜你喜欢
流化床一等奖颗粒
关于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料填加技术探索
2020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清洁颗粒也可以环保
流化床填料在生物脱氮工艺中的利用研究
升温方式对中试鼓泡流化床气化过程的影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制何首乌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流化床供丝技术在ZJ17C机组的应用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