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乔 张 将(滁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9 年以来,滁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通过聚集资源、优化环境、培育生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19 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1 家,总数居全省第4 位;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达2.34%,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达42.1 亿元,均居全省第5 位;入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4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1项,均创历史新高;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组一等奖,为安徽省历届最好成绩;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累计出台各项政策23 个,形成“1+4+23”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市新申报备案院士工作站4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4 个;共选派96 名科技扶贫特派员,实现科技服务培训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开展科技实用技术服务培训3692 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7.18%;共实施科技扶贫项目12 项,兑现项目资金209 万元,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42 个(项),新技术37个(项),解决实际科技需求93 个,服务带动贫困户104 户,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紧紧围绕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高科技含量项目实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四项重点工作,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突出国家、省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着重以绩效奖补为手段,修订完善“1+4+N”政策体系,制定了科技项目、人才招引、科技金融等23 个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做到以政策引平台、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以创新助发展。
同步推进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5 个,其中国家级2 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27 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 8 家、市级 16 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50 万平方米,实现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通过设立大院大所合作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合作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中国高校(华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重庆科研院安徽分院、南京工业大学产业示范区等合作项目已经全部落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已经启动运营。
2019 年,全市共组织11 个团队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6 家企业进入尽职调查阶段;市级立项24个团队已完成专家评审,即将开展尽职调查。实施“院士助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 个,支持资金155 万元。积极降低企业引才成本,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麦科勒(滁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69 人申请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预计获得省级资金163 万元支持,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2019 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上年翻了将近一番。先后组织八批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共有24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示入库。强化科技项目申报,围绕滁州市特色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2019 年共推荐7 个高新项目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其中立讯精密工业(滁州)有限公司承担的“5G 滤波天线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等2 个项目获批立项;强化项目跟踪管理,安徽省康利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轨道交通车辆用特种电缆高分子聚合物护套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等4个到期的省科技重大专项通过验收。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做到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全覆盖,为企业培养科技创新的明白人。
成果转化再结硕果,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安赛蜜生产工艺优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来自滁州市的安徽科昂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组一等奖,获得安徽省历届比赛最好成绩。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安徽省首批5 个企业承担的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性较好的轻资产科技公司,在创业初期信用不足、贷款抵押不够的问题,出台了《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实施细则》,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池,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信贷产品“滁科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19 年底,共有65 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9580万元,充分发挥了风险补偿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滁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从2008 年开始,先后从市直涉农科研站所、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选派七批科技特派员,为全市123 个贫困村每村选派配备1 名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服务对贫困村的全覆盖。2019 年,全市开展科技实用技术服务培训3692 人次,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共实施科技扶贫项目12 项,支持项目资金209万元,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42 个(项)、新技术 37 个(项),解决实际科技需求93 个,服务带动贫困户104 户,初步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思路和模式,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滁州市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统筹管理全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根据滁州市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相关产业研究院或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服务主导产业的科研平台、培育新兴产业的孵化平台,将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新型载体、畅通政产学研合作的主阵地。对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要求,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力争2020 年获批。
鼓励支持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服务市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做好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外地高校院所在滁载体建设工作,通过人才团队项目、科技计划项目、运营补贴等方式引导支持外地在滁高校院所引进科技成果、加快项目落地。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依托中国高校(华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滁州科技服务联盟等,引入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研究院。
完善“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落实“双创”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针对企业创新类型和层次,分批启动实施市级重点研究开发、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助滁行动、创新创业资助4 个专项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多种类、多方式科技创新。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5 个。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吸纳技术合同工作。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引才方式,建立完善人才库和人才需求库,持续推进人才招引“三大行动”,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推行“候鸟式聘任”“礼拜天工程师”等模式。探索与先发地区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加快区域人才流动。选送百名优秀企业家赴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学习。夯实人才载体保障。加快开发园区、科研机构建设,夯实人才载体建设。加快与大院大所合作,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加快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市经开区原创科技城等建设。提升服务人才水平。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全面完成市级政策修编,及时抓好人才政策兑现,统一发布《人才政策奖补清单》和《人才政策申报流程清单》。加快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领导联系专家活动,建立优才卡制度,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计划柔性引进院士5 人,力争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5 个。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好抓实。以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从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产品科技支撑、建设农业发展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计划继续选派96 名科技扶贫特派员,开展科技实用技术服务培训2600 人次,完成科技扶贫项目5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