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露 编辑/南溪
冯丽(化名)一家是因为15岁的女儿小莲学业和情绪问题前来咨询的。第二次咨询的时候,冯丽一脸愁苦,丈夫李凯则是一副很勉强的样子。女儿小莲更是说:“我去上洗手间,你们先谈,需要的时候,再叫我进来。”
冯丽说:“我一直在控制情绪,可是我的情绪都是由他们挑起来的。而且,这个家都是我在努力,他们一点也没有改变。上次做过咨询后,我知道小莲已经上初三了,要尽量给她空间,也很努力地不去干预她。可是,她还是一边写作业,一边看手机。我让她把手机放远一点,可是她不要我管。正好李凯回来了,我就和他抱怨。他听完就去房间和女儿谈。结果,女儿叫他滚,他就推搡女儿,女儿反抗,他就甩了她一巴掌。女儿冲出房间,他就跟在后面,摁住女儿,逼迫她跪在客厅。我也变得情绪失控,死命地拉住他。孩子乘机跑出去,打了110。”冯丽的眼泪开始滑落,抽泣着说:“他答应过我,不要打孩子,但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孩子,而且越闹越大。”
李凯坐在旁边,一言不发,任凭妻子数落。咨询师让他回应妻子的说法,他说:“我无话可说。我每次看到她和小莲吵架,我的头就很疼。她管得实在太多了,女儿以前不写作业,成绩不好,她要管;女儿现在进步了,能自己写作业了,她还要管。她现在克制着不和女儿吵架,但还是会冲我发火,两三个小时不停地跟我说女儿以后成绩不好怎么办,我受不了,我也很无助,我拿孩子也没有办法。现在女儿变本加厉,居然叫我滚,我要教她守规矩。我从不打我妻子,但是我控制不住地会打孩子。”
暴力是丑陋的力量,而且对人的情感和身体都有伤害性。有些有暴力行为的人,他们缺乏了解别人观感的能力以及容忍差异性的同理心。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成了自我存亡之争,每一个冲突都会酿成大灾祸。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暴力的形式也有区分。为达到目标而使用的暴力称为“强制暴力”。比如,丈夫殴打妻子,而且认为自己很有理由,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不对,他否认了身体暴力的可怕错误。男人殴打女人以使她屈就男人意愿的个案,通常需要隔离的限令、警察和法院的介入,目的就是保护受害者。
当然,也有些夫妻,他们的问题是纠缠在互相激怒而酿成的暴力循环之中。后者的暴力叫“恳求暴力”,加害者认为他是受害者,是在无助的、压力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在这些环境中,绝望与无法控制的攻击者,恳求别人理解他的难忍窘境。对这种暴力者进行惩罚,只会助涨他的加害情绪,甚至火上加油,引发更大的暴力。
比如李凯的案例。打孩子,要孩子遵守纪律、尊重父母,是他观念的一部分,这不是无法控制的暴力,而是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他打孩子耳光,甚至在孩子反抗或者妻子去阻拦的情况下,会让他更加愤怒和失去控制。
李凯的暴力行为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事情的起因是当孩子的反抗行为惹恼了妈妈,而爸爸劝慰不了两个女人,表现得更加过激。其实,李凯更加理解孩子的处境,平时对女儿的教育更宽松,希望孩子能够自我负责。但是,冯丽的不依不饶、穷追猛打,让他也感到很烦躁。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李凯不能面对冯丽无穷无尽的牢骚和委屈,就选择把情绪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表面上,每次李凯打的是孩子,实际上也是在针对孩子的妈妈。
这对父母在朋友和同事面前,都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人。但是,李凯时常逼近危险的极限,我们就要寻找这对夫妇在你来我往的互动模式中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将彼此逼入绝境的。
关于父亲的行为,小莲说:“爸爸已经沦落到只能用打她来掩饰自己怂的感觉。”咨询师问她什么叫“爸爸怂”,她说:“妈妈跟爸爸讲,记得换金鱼缸的水,然后爸爸会答应,但是,屁股一转,根本没有任何动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爸爸不同意妈妈的决定,但是不敢直接反驳,有时甚至偷偷摸摸地做妈妈不允许的事情,很怂吧?”
对于爸爸这个行为背后的解释,女儿和爸爸倒是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妈妈通常提出的要求,一是往往拒绝不掉,因为她会不厌其烦地和你沟通,直到你崩溃为止,而且往往她的理由是对的,不容反驳;二是如果拒绝太死了,就会伤妈妈的心,所以,不敢拒绝。但是,把这个不满压在心底,多了以后,一点点积累,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就叛逆。
看起来,虽然是父亲打孩子,但是小莲除了认为爸爸可怜、可悲又可恨以外,也有对妈妈的不满。
问小莲如何回应妈妈对她提出的少玩手机的要求,小莲说:“妈妈让我把手机放远一点,我以前都会听。但是,现在不想听。因为我觉得,我已经能对这件事情的后果负责,我可以接受我不想听妈妈的结果。”
所谓的结果就是,小莲和妈妈出现矛盾,然后爸爸暴怒,爸爸教育孩子,再演变成夫妻两人的争吵,最后三个人不欢而散,或者小莲被打一顿。一次、两次,每次发生这种事情的起因、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怪不得小莲要我先和她父母谈,在她潜意识里,也许觉得她的问题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问题。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学业分数,象征着父母的成绩单。对于冯丽来说,小莲的学习成绩不好,让她感觉好像是自己没有通过期末考试。这对夫妻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失败的感觉,冯丽是压迫人的责备,李凯是冷漠的回避或者是失控的爆发。
对于李凯来说,他更能理解女儿的压力,因为他小的时候,也是调皮、捣蛋、不自觉的。但他比较难以原谅妻子,因为妻子对他的要求超过了他能力所及,妻子天生就有一种紧张的能量,做事严谨、苛求。面对一个不自觉、叛逆的女儿,妻子不知道要怎么办,然后,她去向丈夫索要关心、方法。但是,她对李凯的所作所为又不是很满意。李凯总是说,少管女儿,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每个人不管怎么样,总会长大的。但是这种回应无法消除冯丽的焦虑。
当李凯无法回应冯丽的焦躁和抱怨,她就会更加焦躁并产生更多抱怨。妻子一定要成功地管教女儿,否则她无法停止;但事实是除非她停止,否则无法管教成功。
停止是困难之处。光盯着孩子的方法是没有效的,要开始别的尝试。一种方法是冯丽转向丈夫寻求支援,但是不幸的是,她无法尝试与李凯更亲近,因为她感觉丈夫并不支持她。二是把精力从孩子身上转向自身,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的母亲。但两种尝试似乎都不太成功。
冯丽的不能放手、过度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李凯的不负责任。而李凯并不认为他不负责任,他说冯丽只要开口,哪怕扫个地、洗个碗,都要求他立刻去做,而他希望能够缓个5分钟,慢悠悠地做。
冯丽认为李凯总是找借口,做事没有责任感。李凯说:“我洗个碗,多放了点洗洁精,都被你说了很多次,你觉得我有什么东西能够做得了主,负得了责?”冯丽说:“那你就是不用心。”
冯丽想要李凯帮忙,但是,李凯做的事情令冯丽不满意的时候,冯丽就要指责他,李凯也就越来越懈怠,或者表面答应,转身就不动。他的表面答应就仅仅是回避当下的冲突,并不是想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而这一切又被冯丽认定他的不负责任。
这个唠叨的女人也是一个孤单的女人,不幸的是她丈夫只回应她的唠叨,使双方都陷入了追赶与逃避的圈套中,没有任何陷阱比自己设下的陷阱更难以逃脱。
冯丽希望李凯改变,李凯表现得很抗拒。如果冯丽知道,当她放弃要改变丈夫的念头,不再跟他争论,他就不需要抗拒任何人。任何想要改变对方的尝试都要做得非常聪明,不能让丈夫知道妻子希望他改变或怎么改变,如果丈夫知道了,丈夫就会胜过妻子,妻子会输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冯丽是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而她嫁给了一个步调比较缓慢的人,她走两步,他才走一步。而且,李凯非常善于等待,只要他多等了一下,冯丽就会立刻采取行动。于是,李凯越来越被动、懈怠,冯丽越来越忙碌、苛责。丈夫的被动激发了妻子的控制欲,反过来也能成立,两者相辅相成。
但是,冯丽并不是李凯说的那么强势和控制。她抑郁地说:“我原本不是那么强的,也不想管那么多事,我一直想要有一个人来依靠,可是,他始终没有扛起来,我依靠不上。”
可是,李凯没有看到她的脆弱、无助和孤单。他同样觉得,妻子想要把他逼到墙角里去,这让他崩溃、发狂。
咨询师要李凯想想这个道理:当你躲到你的墙壁后面,阳奉阴违或者消极怠工,你妻子的感觉会怎么样?
李凯说:“她会非常孤单,她想要我帮她,但是……”
咨询师让李凯停住,先去体会对方的感觉,因为一般“但是……”以后的话,表明丈夫又陷入为自己辩护的旧有模式,没有办法往更好的方式上进一步。
也许,这对夫妇应该考虑一下,看看两个人要一起做些什么才能打破彼此的冲突升级、暴力相向的局面。
家庭治疗师认为,家庭中的成员以本能的反应来加强彼此的行为,所有成员都是彼此行为的受害者。不良的关系里,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责任。
李凯说:“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不好、不服管教,这给我们家造成了紧张和压力,在女儿与妻子以及妻子与我之间都是如此。”
李凯和冯丽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彼此不配合,互相感受到彼此的控制和压迫,而且一直没办法去处理,但当女儿有了问题时,他们就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女儿身上。因为女儿的问题,他们一起来咨询,女儿的问题既是他们的冲突爆发点,也是他们夫妻关系情绪宣泄的借口。
父母永远不会放弃子女,他们会一直试着拯救他们,乐此不疲。冯丽是把一切责任都扛在肩上的一个人,她有非常多的能量。但是,她越对女儿做工作,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孩子。
“我认为你们花太多的时间在女儿身上,她需要学习自理,你们已经为她做了能做的一切。李凯,你能不能开始想一想,要如何帮助妻子放轻松,这对她来说,可能很困难。”
“你知不知道妻子已经快要崩溃了,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咨询师问。
冯丽不自觉地扭动身体。
“她很绝望,我想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李凯的声音显出一份真诚和关切,但妻子没有听出来,因为长期以来,妻子对他很失望,这种失望,使她忽略了聆听他的关切。她一方面想要他的改变,一方面她根本不信任他能改。
这对夫妻都是有些固执的,紧抱着自己的习惯,直到事情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夫妻两个已经各自发展出保护的技巧,把责任和情绪投射出去,而小莲是最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那个人。
女儿和丈夫都因为各自的理由,让自己的行为显得不那么负责,所以就需要冯丽负起责任,但她也会情绪失控,因为她在面对非常不利的局面时是个行动者,她希望能有所改变,也应该有所改变,但是她又改变不了父女两个,所以最后她会崩溃,而她的崩溃会引发李凯的失控。
冯丽已经因为过分挫败而感觉疲倦,小莲也受不了一再被受责备,但这两人纠缠在彼此的爱恨当中,使他们的互动相互抵消,他们都对彼此非常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触发他们陷入旧有的恶性循环。
李凯长久以来目睹女儿的叛逆、妻子徒劳的努力,他报之以冷漠回应或者应激反应。到后来,他终于明白,因为他的顽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有效的作为,以及听之任之反而助长了问题。
这些都需要李凯的改变,只有当他愿意亲近自己的妻子,才能打破这种循环,这是家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凯的勇气和改变会带来很大的进展。
夫妻要如何互相帮助,来让女儿长大?面对一个能思考的孩子,有时候,做得越少越好。冯丽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认为做得越多越好,就算情况没有改善而依然坚持,而她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把局面弄得更加糟糕。
这个三口之家咨询的首要目标,是要小莲明白,自主与责任是要齐头并进的,她也要学习如何保护好自己,不要成为父亲的应激源。父母也要明白,只有当他们的言行更像一个成熟的人,既投入而又有边界,才能帮助女儿成长。
第二个目标是帮助李凯和冯丽放弃对孩子的过度关切,开始加强彼此的关系,学会成为一对能合作的夫妻,不要把孩子拉进来成为夫妻关系的替罪羔羊。
经过六次的咨询,李凯和冯丽的婚姻生活虽然还没有达到天作之合般的完美,不过他们回归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困境中。他们仍然在很多方面会出现不和,也会让对方失望,不过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了。
这个家庭刚来的时候,夫妻俩都觉得沮丧和无助,认为自己是对方拒绝合作之下的受害者,认为循环往复的交战是对方所逼迫的结果,而现在他们认为夫妻应当和睦相处,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所裹挟,还可以做一些能够安抚自己甚至可以安抚对方情绪的选择。
过去以暴力行为结尾的爆炸性口角,如今已变为偶发性的争吵,而且他们知道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此后,李凯再也没有打过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