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威廉姆·多尔“丰富性”理念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0-04-12 08:30覃健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丰富性多元化教学课程改革

?覃健

【摘 要】本文在后現代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提出了以“多元化立体教学,快乐学习”为导向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思、行结合”为导向推进实践课程改革的两条教学改革指导策略。本文认为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建构提供丰富意义层次、能反映课程深度的课程拓展内容框架,提供探索以“反思”“对话”“体验”为主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外国文学史”课程改革;多元化教学;学思行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025-03

波尔是一位现代教育学家,他构建了一种后现代课程模型,提出了ODES理念与4R课程标准。ODES理念是指开放(Open)、对话(Discourse)、体验(Experience)、自组织(Self-Orgnized)的课程理念。基于ODES理念,多尔又提出了4R课程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关联性(Relational)、回归性(Recursive)、严密性(Rinorous)[1]。

多尔(1993)认为,所谓丰富性指的是“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除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材、大量的选择机会、多种可能性甚至多种上课的手段和学习的方式,还需要让学生深度的思考[2]。基于“丰富性”原则,“外国文学史”课程能建构起具有丰富意义层次、能反映课程深度的课程拓展内容框架,提供多元化的立体教学模式,践行学、思、行结合的实践课程改革。

基于此后现代课程理念,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本文试图总结广西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化“外国文学史”课程应用型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确定应用型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一)办学定位与课程定位

广西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总体目标定位是立足广西,辐射东南亚,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主,实现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的应用型和外向型融合、特色鲜明的普通外国语本科院校。“外国文学史”课程是该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培养文学院学生的基本文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基础专业课,与中国文学缺一不可,成为中西文学和文化素养的互补和参照。

(二)“外国文学史”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是讲授外国文学史的特点、发生及发展过程,介绍外国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演变规律,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流派以及作家作品。该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及其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以下修读要求: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备理解、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继承与借鉴属于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优秀成果的外国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培养良好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精神品格。

(三)“外国文学史”课程的重难点与课程困境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外国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和文学概况,分析重要作家的作品。而由于“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内容在时空上较为遥远,学生在文化上较为陌生,这些都容易形成“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困境与障碍。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史的兴趣并不容易,学生甚至容易产生迷惑甚至厌倦情绪。面对这些隔膜,如何将古代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的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使学生产生兴趣,是这门课程面对的问题。

二、以“多元化立体教学,快乐学习”为导向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媒体时代,某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秉承着“多元化立体教学,快乐学习”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该课程应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传统线下教学和现代线上教学的优势,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应用。该课程在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课堂讲授采用启发性和专业性课堂教学

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是在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在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研究思维、视角、过程、方法和成果,为学生自主进行理论性学习研究提供示范和参考。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如情境式、表演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归纳总结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多阅读、多思考。如提供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分组讨论,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采用小结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章节提要和重难点;进行课堂即兴表演和课堂剧表演,让学生走入角色,体会和重新阐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理解、创新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分组或个人的专业性学习活动

为学生分组或个人的专业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有效的参考文献,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设计研究内容或范畴,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阅读、查阅信息,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读书心得、报告或课程论文。

3.开展学生课堂演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利用实践课积极开展学生演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依据教师划定的范围或者小组自选的作品,创作剧本并自导自演,分工合作,最后进行课堂剧汇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和自身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改编,能为文学作品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能让学生在创作和表演中获得乐趣,并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新思考和深入探究。

(二)教学手段的试听化与深度研读结合

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改革教学手段。信息化时代和视听时代下,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征,构建视听、阅读、研究、写作、表演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预防学生上课玩游戏等“低头症”和上课睡觉等“课堂疲惫症”。

基于实践经验,笔者在“外国文学史”课程上构建了视听、阅读、研究、写作、表演、讲演结合的教学模式。

视听:著作有很多外国文学被改编成电影、美术、音乐作品,充分利用这些视听资源,将之引入课堂或作为共享资源,将传统的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成视听外国文学史,将文字的无声变成有声,营造外国文学赏析氛围。

阅读:阅读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把握外国文学精华,根据外国文学史发展规律,系统阅读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学历史脉络的同时,把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内涵。

研究:在阅读基础上进行专业研究,撰写“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提高研究水平。从试听和阅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写作:撰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提高写作和研究能力;撰写阅读心得和外国文学改编作品,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文学写作和剧本创作,加深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表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开展课堂即兴表演,通过学生自导自演、道具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表演让学生与外国文学中的人物关联,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得文学史知识通过表演实践落地。

讲演:让学生通过视听、阅读、研究、写作形成自己的想法,根据一定的专题制作媒体作品,并在课堂上讲演,提高学生的作品理解、写作、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掌握外国文学的知识点,体验外国文学的艺术魅力,进而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

(三)应用举例

1.将外国文学与文化溯源联系

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是欧洲文化、文学的源头,影响深远。将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的文化溯源和考古发现引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文化根源上去理解文学。如将《走进博物馆与古希腊》引入古希腊的章节,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古希腊文化。

2.结合改编视频片段进行外国文学史教学

很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都已经被改编为电影,有的作品有多个版本。因此,在讲授外国文学作品时,可将改编电影的片段引入课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如在讲授《荷马史诗》时观看电影《特洛伊》片段,在讲授《安娜·卡利尼娜》时观看同名电影片段等。在西方文化中,音乐经典、歌剧经典和文学经典相互交织,如2008年的歌剧《巴黎圣母院》是在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兼具经典性和现代性。此外,经典的音乐歌剧、音乐电影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等。

三、以“学、思、行结合”为导向推进实践课程的改革

文学院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兼具文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此“外国文学史”课程设置了实践课时。2016年9月开始,“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为16课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为32课时。“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按照学生阅读原著—欣赏领悟—创新改编—课堂实践的思路开展,致力于让学生走入文学,加深理解,学、思、行结合,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一)鼓励学生阅读原著,活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阅读是學习文学的基础。利用课程实践,充分抓好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开展后续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阅读原著,结合学校图书馆的“读书月”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端查看网络资源。学生通过阅读,加深了对外国文学史的了解,效果良好。

(二)强调文学欣赏领悟,建设平台发表心得

在“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中,应强调对文学的鉴赏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思所感记录成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发现问题,对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题目,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网页浏览、调查研究等自主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和疑惑,将结果形成文章,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打下基础。同时,为学生建构网络媒体等平台,让学生发表成果。目前,学生在文学院网站发表的关于外国文学史心得有50多篇,在文学院专业社团从原文学社创办的杂志《从原文学》、文集《广外印象》等上发表的外国文学史相关文章有200多篇。

(三)推进创新原著改编,让文学史焕发新生机。

在“外国文学史”课程实践中,积极推进原著改编,写出创新的作品,让文学史焕发新生机。针对14级、15级学生,都在课堂上进行了文学改编实践,效果良好。文学院也在全院层面组织了创意写作大赛,其中第二届创意写作大赛要求以外国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也涌现了一批较优秀的改编作品。学生甚至将个别作品直接搬上了文学院一年一度“金蔷薇”文学艺术节舞台。

(四)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理论通过实践落地

在“外国文学史”课堂实践中,应积极开展讲演、微讲座、课堂剧表演、课堂即兴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将学习到的外国文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实践切实落地。讲演和微講座在学生阅读原著、查阅资料、制作PPT等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并锻炼了学生资料查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表演课堂剧也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经典作品进行了现代阐释和改编。通过这些课堂实践,学生得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综合性人才。

“外国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由来已久。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改革大多建立在以“科学理论”“技术发展”为导向的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础上。拉尔夫·泰勒(R.Tyler)的“泰勒模

式”就是其中的代表。该模式强调以“目标”为导向,认为课程必须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四个问题[3]。“泰勒模式”强调目标的预设性及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这也容易使教师教学陷入“样板课”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形成只注重“目标—结果”的单一思维。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本文所进行的外国文学课程改革在实践上回应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根据“丰富性”原则,“外国文学史”课程应建构起具有丰富意义层次、有深度的课程拓展内容框架;基于“回归性”原则,应探索以“反思”“对话”“体验”为主的教学范式。这些都是本文在教学改革实践之中进行理论反思的成果。期待更多研究者进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威廉姆·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Doll, W. E. Jr.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on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1993.

[3]Tyler, Ralph 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city of Chiago Press,1949.

【作者简介】

覃健(1981~),男,广西贵港人,教育管理学博士,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科研副院长,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比较文学学,文学人类研究。

猜你喜欢
丰富性多元化教学课程改革
论戏剧观念与戏剧形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作文词汇“丰富性”现状分析及对策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