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来华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2020-04-12 23:49刘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2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儒家文化留学生

【摘 要】通过越南的实地调研以及对三位来华越南留学生的访谈发现,儒家文化在越南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赋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从而实现文化的变迁。越南留学生浸润在母国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思想营造的社会环境里,对于其日后在中国进行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有所助益。

【关键词】儒家文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涵化

一、研究缘起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的运输与通信体系使得各个国家与人们逐渐相互联结与相互依赖。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目前已成为越南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地之一。留学生在寄居国的跨文化适应是影响留学生教育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也成为国际留学生教育中较为关注的重要课题。越南胡志明主席曾说过,中越两国可谓是“同文同种”,关系密不可分。学者古小松总结道,“越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汉文化为中枢,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终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南文化。”[1]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影响之深远,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影响自然不必多说,连越南著名学者潘玉也承认,“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学、政治、风俗、礼仪、艺术、信仰,没有哪一点不带有可以被视为儒教①性质的印记;任何一个越南人,不管他怎样反对儒教,也都不可能摆脱儒教的影响。”[2]

梳理我国学者对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其大多是以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从饮食习惯、汉语水平、留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为提高留学生在异国的跨文化适应水平提供相应建议,鲜少从文化影响思想观念的形成、继而指导个体乃至群体性行为的层面去考量,殊不知良好的跨文化适应须是留学生对寄居国“文化”的适应,文化影响才是深层次且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儒家文化自秦汉时期便传入越南,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赋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从而与佛、道思想融合为越南独特的“儒释道”文化。越南尊崇儒学。儒学包括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这两方面都已深入越南国家、社会和百姓的血液之中。越南人尊崇心性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并将其作为日常的道德行为标准。[3]“仁义礼智信”不仅作为道德准则指导着越南人的日常行为与生活,在中国亦是如此。来华越南留学生从小便在母国儒家文化的浸润中生活,来到中国的环境后,是否会因对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从而更好地适应寄居国的学习与生活,而儒家文化中的哪些构成要素有益于越南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此为笔者研究的初衷。本研究从文化涵化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三位来华越南留学生②为访谈对象,运用开放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多模态的信息互动(微信文字、语音)等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涵化,及其对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在越南的涵化过程

涵化是文化人类学中的特有概念,文化涵化也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美国人类学家M.赫斯科维茨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仍被视为经典性的“涵化”定义:“涵化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数个群体的个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接触,结果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4]该定义将文化的涵化与文化的传播、同化相区分开来,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进步意义,并指出文化涵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两种文化在接触、互动之中进行文化特质的交换,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文化从内涵到形式发生变迁。文化涵化的过程分为文化的接触、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更新,这三个过程相互重叠且联系密切,逐步发展从而完成文化的变迁。自儒家文化传入越南起,便是这样一个逐步涵化的過程,最终形成了越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文化接触:无意识被动接受的“北属时期”

儒家文化传入越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确切时间无从查证,但大抵就在中国秦末汉初时期。公元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并在今越南北部、中部北区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此越南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史称“北属时期”或“郡县时期”。[5]秦末汉初至公元968年这段时期,儒学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靠中央政权的推行而实现的,其中地方官吏、中原士大夫、学者以及普通百姓的移民有力推动了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由于地方官吏兴办教育、中原移民与当地百姓密切往来以及汉字在越南推广等因素,使得儒家文化开始有规模地传播开来。因为儒学思想是跟着侵略者而传入越南,所以儒学传播到越南的过程带有强迫性,有些中国和越南的学者认为,北属时期是“越南被动吸收儒学思想的时期”。[6]由于兴办学堂、私塾较少,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有所相悖而一时难以融合,所以北属时期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范围并不深远,而是与越南文化的持续性接触。但即使是被动无意识地接受,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宣讲的著述中蕴含的仁、义等道德观念已经在越南落地生根,儒家文化的涵化仍将继续。

(二)文化交融与更新:有意识主动吸收的“独立时期”

据越南史书记载,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至1868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这一时期为“独立时期”。虽然越南独立本应从公元938年吴权建立吴朝算起,但因此后70年越南政权一直处于更替频繁阶段,经历吴朝、丁朝、前黎朝等改朝换代,直至建立李朝起才逐渐稳固,从而进入封建政权时期。儒家文化也因越南前期政权不稳而遭遇“崇佛抑儒”的冷落,直到李朝之后越南政局平稳,统治者亟需一个学说作为思想指导,儒学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学说,故而受到推崇。此外,儒学在李朝、陈朝地位不如佛教,而到后黎朝时则发展成为“国教”,自阮朝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鼎盛。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虽然与越南本土文化进行交融与更新,但越南并不是对儒家文化全盘接受,而是有意识地主动挑选、吸收那些有益于越南整顿社会秩序、稳定时局民心的成分要素,如三纲五常、仁义之道、忠孝精神、尊师敬长等伦理道德观念,甚至会为适应越南当前社会的发展而对一些文化成分进行改造。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忠”主要体现为“忠君”,而且不论明君还是昏君,但是越南在将“忠”视为“忠君”的基础上,更强调“忠于国家”,并且把“忠于国家”视为“忠”的最高体现。

长此以往,儒家文化在越南开花结果,人人都以儒家道德思想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忠孝礼义”的良好社会风气。虽然越南的“法属时期”是儒学由盛转衰、失去统治地位的时期,但是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渗透,已经融入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继而成为越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文化的仁义精神、忠孝伦理直至今日在越南社会仍旧发挥着作用。故此时期在文中不再赘述。

三、儒家文化对来桂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笔者将基于文化涵化的理论视角,从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探究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德思想观念对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一)“仁”:仁者爱人

“仁”蕴含着儒家文化中的许多道德范畴,被誉为“诸德之首”。孔子认为,“仁”是“爱人”,意为人首先要爱亲人,然后爱一切人。这是一种从血缘关系向社会关系的延伸。越南人在儒家文化未传入之前就具有仁爱观念,其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中将“仁”与越南本土的相亲、相爱、仁爱、宽容等道德观念相结合,成为越南民族带有儒家特点的仁爱精神、仁爱宽容。[7]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仁爱精神、仁爱宽容”是胡志明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南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越南人民注重血缘关系,在越南就有这样一句俗语,“鸟有窝,人有宗。人来投亲,鸟来投林”。越南人与中国人同样深具孝悌之义,尊老爱幼、宽容待人是两个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也是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之一。访谈对象潘宝茹曾分享道,当她与中国朋友分享家乡的祭祖习俗、家庭趣事时,朋友们都能够感同身受且饶有兴趣地聆听,即使心中有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与不适感,但她从中国朋友这里能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她更乐于敞开心扉。

(二)“义”:君子义以为质

“义”是儒学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义”的基本含义就是宜,可以解释为合适、正当、公正,表现为道义、理义。[8]孔子曾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树立做人的标准;孟子则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故而有“舍生取义”的言论。战争时期,越南的“义”主要是爱国救国的“大义”,许多越南民众自愿捐赠祖辈家产,青年志士舍小家为大家而加入抗击法军、美军的队伍。如今处于和平时期的越南,儒学的“义”也被赋予“夫妻之义”“师门之义”“朋友之义”等更多的含义。访谈对象阮梅芳就经常把“做人要有义气”挂在嘴边,她也用实际行动印证这句话。笔者去年暑假在越南河内实地调研期间,阮梅芳在外婆过世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引领大家探访文庙、国子監、本地中小学等,给予笔者一行人极大的帮助。笔者通过学校创新项目的合作以及越南实地调研的经历,深知越南留学生始终将“义气”铭记于心。阮梅芳也透露,在与中国朋友的相处中时刻能感受到“义气”,虽然中国朋友的人际关系中有“亲疏远近、内外有别”之分,但总体上的相处令人愉悦。

(三)“礼”:克己复礼

“礼”是儒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最初的含义是祭祀的礼仪,后来引申为事物的规矩和程式,成为“人所规定行为的规范”。[9]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为人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每个人处于其所在的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着属于自身的身份与地位,“礼”则要求当一个人处于不同的身份时就要用不同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从而建立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黄越平在访谈中提到,“中国是礼仪之邦,以前只是听说,当我来到这里之后才深有体会,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进退有度,哪怕遇到陌生年长的人也会当作长辈来对待,这和我们越南人是一样的。”儒家文化的“以礼待人”对越南也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访谈得知,越南人讲究谦恭礼让、长幼有序,说话一般轻声细语,很少见疾言厉色之人。当他们与人交谈时,从不用“你”,而是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辈分、性别来尊称,以表亲切之感。当同样看重礼仪、礼节的越南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自然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善意,而以更加安稳、从容的心态去生活。

(四)“智”:智者不惑

“智”在儒家经典中亦作“知”,意为知识、智慧、明辨是非。儒家学者认为,做人应该具有分辨是非的理性能力与思考能力,所以将追求知识与智慧作为人生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一点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等言论中足以窥见。古往今来,知识与智慧的获得自然要通过重视学习与教育,中国、越南无一例外,中国科举制度也对越南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当代越南社会也有“唯读书论”的观念。阮梅芳在访谈中与我们回忆道,“当时我们上完学校里的课,几乎每个同学都要去上课外辅导班,辅导班一般就设在老师家中,门口的鞋都放不下,屋子里特别热,又挤满了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上大学,不然就会觉得没出路。”当孤身一人来中国求学的越南留学生看到中国学生重视学习的程度与他们相差无几,同时也乐于在课堂上互相合作、学业上给予帮助,他们也更容易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

(五)“信”:信则人任焉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道德思想文化中,“信”被视为重要的德目之一,其主要适用于交友之道,要求朋友之间要真诚互信、遵守诺言。孔子的每日“三省”中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越南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一次丢了信,万次不信赖”,说明两国社会对诚实守信的看重,尤其是越南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后,政府与民间都大力强调“诚信”的重要价值,“信”对于当代越南社会显得愈加重要。潘宝茹就曾在访谈中分享,“我觉得中国人也非常看重诚信,因为我是舞蹈专业,经常需要和同学约定练舞。记得有一次我和舞伴约定当天下午,但是她因为导师临时通知会议而不能赴约,之后她立刻打电话告诉我,一直道歉并约定好下次的时间,这种做法令我大为感动。”朋友之间的诚实守信会促进友谊的加深,而由于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涵化,使得当代越南社会与中国社会有着相似的思想道德准则,越南留学生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进行良好的跨文化适应。

四、结语

通过对三位来华越南留学生的访谈与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准则规范着越南人民的日常行为,作为儒家道德思想中最核心的要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始终贯穿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的发展之中,成为塑造良好的越南社会风气的舆论导向。在与越南留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在来到中国之前,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适应不了中国生活节奏的担忧与焦虑,但是来到广西后,尤其是通过与老师、同学们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普遍有这样的一种感受:“这里的气候与越南很像,我们与中国同学相处起来非常愉快,他们都很热情,也和我们一样尊师敬长、团结协作,除了饮食、生活环境有所差异,我们觉得与在越南并无太大不同。”儒家道德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人民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处处可见,当越南留学生初来中国,感受到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为人处世大同小异,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留学生的“文化休克”,有益于其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3]古小松.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与中越文化交流.[J].文化软实力,2018,3(02):58-67.

[2](越)潘玉.越南文化本色.[M].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8.

[4]R.Redfield,R.Linton,and Herskovits,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M].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5.

[5]李绍辉.论儒学在越南传播过程中的碰撞及对越南文化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06):117-121.

[6]张立文.儒学思想在世界传播与影响[M].国际儒学论坛,2005:69.

[7][8]Dinh Van Thuy(丁文瑞).儒学道德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和影響[D].安徽大学,2013.

[9]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9.

注释:

①越南人经常把儒学称为“儒教”。

②阮梅芳,女,越南留学生,广西艺术学院2018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黄越平,男,越南留学生,广西艺术学院2019级民族音乐理论专业;潘宝茹,女,越南留学生,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舞蹈编导专业。笔者已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将留学生个人姓名与信息在文本中呈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PostgraduatesInnovative Education Sponsorship Program,Guangxi Arts Institute)“在桂越南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20XJ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晋(1994.6—),男,汉族,安徽阜阳人,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儒家文化留学生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