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 呼万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城市铁路被废弃。那些承载了时代发展烙印的废弃铁路具有很重要的人文价值与历史意义,但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可持续景观对于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其理念应用于城市废弃铁路的改造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废弃铁路改造方法进行研究归纳,结合“可持续景观”理念的特点与内涵,提出适用于城市废弃铁路改造的一般性策略。以寿光铁路公园为例,探索基于可持续景观理念的城市废弃铁路改造实践,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城市废弃铁路;可持续景观;寿光铁路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中国铁路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城市铁路因为线路阻碍城市发展、承运量日益减少、新型铁轨应用等原因逐渐被废弃。而这些废弃的铁路见证了城市的兴盛与繁荣,承载了时代发展的烙印,镌刻着人们的生活点滴,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与历史意义,是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废弃铁路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包括阻碍交通、缺乏监管、影响环境质量、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等等。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下,废弃铁路还将在我国较多城市不断出现,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护铁路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城市废弃铁路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景观对于城市建设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其理念应用于城市废弃铁路的改造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废弃铁路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与其相关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形态研究领域。王琰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研究总结了将城市废弃工业高架铁路桥改造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手法[1];马源通过对韩国广州绿道公园的发展历程及设计理念进行研究,提出了废弃铁路景观化的途径[2];柴晓怡从工业遗产的角度出发,在点、线、面三种空间模式上对武汉徐家棚铁路遗产的更新进行了探讨[3];汪静基于绿色通道理念,探讨了城市废弃铁路规划改造的策略[4];郑剑艺以原漯阜铁路周口中心城区核心区段为例,基于景观介质理论分析了废弃铁路沿线城市更新的方法[5];李帅从传承城市文脉的角度出发,以兰考陇海铁路兰坝支线为例,研究城市废弃铁路的更新与利用[6]。现有的研究对城市废弃铁路的改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多数研究对于废弃铁路的短期改造开发考虑得比较充分,但是对改造后的可持续性研究较为薄弱。
生态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一般生态学》中首次提到了“可持续”一词[7],随着各领域研究的发展,开始逐渐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前比较被学术界认可的定义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其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8]。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世纪美国有学者提出了“可持续设计”的概念,随后,可持续理念逐渐向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延伸,学科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使得可持续景观设计开始进入到人们的研究范畴。
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可持续景观进行了研究,为丰富景观学理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戴维·埃利斯认为可持续景观为使用者所尊重和欣赏,对景观及自然环境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机构和人们对复杂的环境和城市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9];伊丽莎白·K·迈耶认为可以从生态健康、社会公正以及经济繁荣这三个基本要素与可持续景观之间的关系来着手理解其内涵,除了生态修复设计外,可持续性还得益于美与美学所起到的作用[10];赵文武认为景观可持续性是指特定景观所具有的、能够长期而稳定地提供景观服务、维护和改善本区域人类福祉的综合能力[11];成玉宁认为,自然之道是可持续景观的基础,可持续景观遵循并反映自然之道[12];俞孔坚认为可持续景观是具有健康的生态、节约的经济、对人类的文化体验和自身发展有利的一类景观[13]。
综上,可持续景观可以定义为:在尽量不破坏和干扰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自我再生能力,创造兼具和谐自然、健康生态、尊重文化及美学功能的景观。
“可持续景观”强调的是在设计中维持自然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利用自然的再生能力来创造景观。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可持续景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废弃铁路改造策略。
在当今城市建设的发展浪潮中,由于缺少对城市可持续景观格局的考虑,很多宝贵的城市空间结构及景观元素逐渐消失。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模拟,赋予景观必要的城市功能来获得城市景观安全格局。城市废弃铁路往往位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这使得城市绿地系统的连续性被破坏。因此,修复破坏的城市景观格局进而修补城市的绿地网络格局是改造废弃铁路的重要目标。对于更新修复被破坏的城市空间,国外有过很多研究。20世纪末期,巴塞罗那政府采用“针灸疗法”改善了城市的破损空间,成功提升了城市形象;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将消极的城市空间改造得以再生,成为国际设计典范。
景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环境或者多个生态环境的结合。我国传统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景观的营造应顺应自然,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铁路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它受人为干扰强度很大,城市废弃铁路的自我再生能力已经无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自然系统。因此,在进行废弃铁路的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友好型的施工措施,使被破坏的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改造设计在考虑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尽量将人对铁路生态环境的干扰范围和强度控制到最小。
景观材料及工程技术是构成铁路景观的基本要素,因此选择适合的材料及技术对实现铁路景观可持续性将产生重要影响。铁路景观材料通常包括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两类。硬质材料应尽量选择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经济适用的材料,例如某些拆除的铁路设施及建筑材料可作为景观材料回收利用,既环保又经济。软质材料主要是指园林植物、水体等,对植物的考虑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并且原场地内的植物应当尽量予以保护和利用;对景观水体的使用要遵循经济节约、可循环的原则,例如海绵设施的使用就体现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景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景观的构成要素,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脉络和精髓[14]。铁路本身就承载了很高的人文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通过铁路景观实现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废弃铁路的改造中要深入挖掘场地的地域文化,对场地内的历史建筑及文化遗址要进行保护和利用,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将文化融于铁路景观,延续地域文脉,保证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
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城市废弃铁路的改造利用举足轻重。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是保证设计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规划设计各阶段的成果及项目施工质量是废弃铁路改造成功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保证设计过程的策略和创新,加强各阶段技术质量的监督,通过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实现铁路景观的可持续性。
寿光铁路公园是以寿光市益羊铁路城区段废弃铁路为基础修建的城市带状公园。益羊铁路修建于1988年,途经青州、寿光和滨海三个城市,是山东省“四纵四横”铁路网的重要部分。该铁路建成后加速了寿光原盐的外运,对寿光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益羊铁路最初位于寿光城市的东郊,但是随着寿光市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展,铁路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铁路城区段开始成为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障碍,对城市交通和环境产生很大影响。2014年,益羊铁路城区段开始改道“西迁”,由市区迁往郊区,正式结束了火车横穿寿光城区的历史。同年,政府决定将废弃铁路段建设成以铁路公园为主题的带状公园,成为穿越城区的一条生态绿廊(图1)。
铁路公园的建设场地处于老城与新城交界处,南起农圣街,北至元丰街,穿越了整个市区,直线距离6.18 km,占地面积52 hm2。场地被城市四纵四横主干道切割为多个区块,现状各区域间的连续性较差(图2)。场地内保留了较多的铁路元素,如废弃的老式铁轨、货运站仓库、铁路管理房、火车信号灯、道岔等。铁轨与周边场地的高差呈现区域性变化,南侧基本持平,往北侧高差逐渐明显。部分区域还分布有高压走廊和输油管线。
铁路迁移后,旧益羊铁路从寿光市中心穿过。作为寿光城市发展的见证,其对寿光的兴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承载了人们的记忆,是寿光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次改造设计充分利用益羊铁路的脉络肌理,塑造其特有的场地精神与记忆,打造寿光的“六千米风景画廊”(图3)。场地遗存的“车轮”“轨道”“车窗”印记,寓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沿着铁轨寻觅城市的发展轨迹,透过车窗见证寿光精彩的历史片段。通过对设计场地进行梳理,结合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案将整个公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寿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造“线、点、面”的布局结构。“线”指的是铁路文化展示线;“点”指的在历史文化、绿色生态、科技教育三个分区里展示若干个城市标志性文化节点,在节点内布置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道路系统等内容;“面”指的是多个节点串联而成的城市绿色风景带。寿光铁路公园在未来将成为一条联系新老城区的城市公园链,对外展现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牌,对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强化人们对文化的认同。
1. 寿光城市发展示意图
2. 城市道路与场地关系示意图
废弃的益羊铁路割裂了老城区和新城区,影响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破碎化”。基于前文提到的“修复城市景观格局”策略,在本次改造设计中充分利用景观的“黏合剂”作用,将废弃铁路及其附属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修补城市的绿地网络格局,让分离的城区重新融合。受限于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本次设计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根据现状条件将场地分为三个大地块,各地块内联系紧密自成一体,各地块间又相互呼应。借鉴国外城市“针灸疗法”的经验,在设计中对废弃铁路空间进行小尺度的介入,在关键位置进行景观式的线性串联,辅以必要的游憩服务设施,打造一条连续的铁路公园链(图4)。铁路公园链成为城市绿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
3. 寿光铁路公园总平面图
4. 公园地块关系示意图
城市铁路在废弃以后由于缺少管理和维护,其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根据“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策略,改造重点考虑了铁路公园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营造。附属场地及其植物群落是铁路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设计中将铁路公园与场地周边的居住区绿地及城市绿地等进行有机衔接,延展形成贯穿城区的绿色通道(图5)。绿色通道的建立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有害沉积物,为生物提供更加安全的栖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5]。同时,避免用简单的人工群落代替现有的原生自然群落,在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区域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恢复地带性植被,采用耐旱植物等方式,构建起生态保护功能强、结构稳定、养护成本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图6)。为了实现铁路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在设计中除了满足人们必要的使用需求外,尽量将人对铁路生态环境的干扰范围和强度控制在最小。
为了避免对现状自然系统造成二次伤害,实现铁路景观可持续性,合理应用铁路景观材料及工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寿光铁路公园使用的景观材料包括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硬质材料优先使用场地内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以及与环境协调可以再生的材料。例如,场地内遗存的旧式铁轨,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特点,对于不影响交通的铁轨进行就地保留和利用,结合铁轨两侧设计的慢行道路系统,形成一条贯穿城区的特色鲜明的主题观光游线;场地内废弃的货运仓库、铁路管理房、火车信号灯、道岔等都是典型的铁路元素,它们在进行合理地改造后可以继续成为公园的服务设施(图7)。软质材料中,植物选用了易于成活的乡土树种,如雪松、椿树、法桐等,同时对场地内原有的植物进行了合理的保留;充分利用场地内的下凹式地形,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设计雨水花园和地下蓄水池,下雨时可汇集雨水,涵养周边绿地,形成微型的季节性湿地,在场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寿光铁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了人们许多宝贵的记忆,改造成公园以后对内将成为市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对外将成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因此在改造设计中突出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根据场地特点将公园分为三个主题分区:南区的铁路元素保留较完整,重点展示城市历史和铁路历史;中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对外展示寿光城市文化特色,突出“蔬菜之乡”“绿色生态”的主题;北区紧邻教育用地和工业用地,展示寿光科技教育的成就。在各分区内设置了多个文化节点,将寿光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观。例如,将废弃的货运集装箱改造成游客休憩的空间,内部则向游客展示益羊铁路最初为城市运输原盐的那段历史;在公园内设置模拟火车声的装置,让每个寿光市民重新拾起当年“等火车”的回忆;在公园的核心位置设置生态廊桥,解决交通连贯性问题的同时向人们展示寿光被誉为“中国菜篮子”的光辉历史(图8)。
5. 铁路公园与周边绿地衔接示意图
6. 铁路公园道路剖面图
7. 废弃货运仓库改造成综合服务中心(陈锦程 绘制)
8. 生态廊桥效果图(陈锦程 绘制)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废弃铁路改造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可持续景观”理念提出了城市废弃铁路改造的一般性策略。将寿光铁路公园作为实践案例,分析了可持续景观理念在废弃铁路改造中的应用。在废弃铁路的改造中通过修复城市景观格局、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合理应用景观材料及工程技术、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等策略,实现了铁路景观的可持续性,解决了困扰城市发展的交通和环境等问题,同时也对铁路文化遗产进行了有益的保护。本文的创新点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遗留问题,让原本废弃的铁路设施得以改造利用,继续为城市的发展发挥作用,这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同时,这提示设计师们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有前瞻意识,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