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征,杨晖,熊薇薇,陈亚娟,王娜,尹雪,林经纬
(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福建 厦门 361000)
先天性白内障是目前儿童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全球发病率约为0.04%[2],亚洲发病率最高[3],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影响中心视力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4]。Hubel等[5]在1972年提出尽早进行白内障摘除,利于患儿恢复屈光介质透明,从而建立正常视功能。因此,早期发现先天性白内障尤为重要。虽然患儿出生时先天性白内障便已存在,但限于多种原因,早期筛查阳性率仍较低。诊疗的复杂性是儿童眼科的一大难题。因此将有效的筛查技术运用于儿童眼保健工作中,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早期儿童眼保健筛查中,增加双目视力筛查,以期提高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筛查率。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3个月至2岁婴幼儿336例(672眼),确诊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3例(76眼)。其中单眼30例,双眼23例;女22例(24眼),男31例(52眼)。排除先天性青光眼、角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为首诊的病例。
1.2.1 病史资料记录
病史资料记录包括性别、出生体重、初诊年龄、主诉等;瞳孔红光反射检查由固定医生完成;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为固定的技师完成记录,并由做红光反射检查的医生复查。
1.2.2 一般眼部检查
受检者均先给予裂隙灯检查,散瞳后查眼底,月龄大或配合良好的受检者给予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照片,月龄小或配合不良的受检者给予RetcamII(美国瑞看广域成像系统)拍摄眼底照片;特殊病例眼底无法窥入者,给予眼部B超或眼部MRI检查,以排除眼底病变。最后以发现晶体混浊做为确诊。红光反射:用检影镜在被测眼前30~45 cm处观测受测眼的瞳孔,正常的双眼的红光反射是对称。红光反射中出现黑斑,单眼出现暗红色反射或无红光反射,均为红光反射异常,为利于研究结果的比较,将这种异常结果设为阳性结果。受检者做的所有检查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3 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
用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德国德宝视双目视力筛查仪Plusoptix S12C)在被测眼前1 m处观测受检眼的瞳孔,2~10 s可显示结果。若混浊区有遮挡计算的反射区时,瞳孔区域出现高低反射无法测量,仪器无结果显示,将这种异常结果设为阳性结果。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正态检验及LSD-t方差齐性检验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计算两种筛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进而分析两种筛查方法对于诊断先天性白内障的差异。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
共336例受检者接受了裂隙灯检查晶体情况,212例完成眼底照相;108例行眼底Retcam检查;16例行眼部B超或眼部MRI检查。最终筛查出白内障例数比率为15.77%;53例白内障患儿性别、出生体重、初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主诉为白瞳7例,眨眼、畏光3例,斜视4例,健康体检39例。
依据2009年出版的第5版《Harley’s小儿眼科学》[6]的先天性白内障临床分类方法,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白内障的类型依次为皮质(核)白内障27例(35眼),其中胚胎核2例(4眼),板层23例(29眼),核性2例(2眼);囊膜性白内障19例(28眼),缝合性白内障2例(4眼),极性白内障3例(6眼),全白内障2例(3眼)。
比较两种筛查方法检出先天性白内障,结果显示:在672眼中,通过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筛查的阳性结果为182眼,真阳性者为62眼,灵敏度为81.58%,特异度为79.87%;红光反射的阳性结果为218眼,真阳性者则39眼,灵敏度为51.32%,特异度为69.9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的诊断符合率为80.06%,红光反射的诊断符合率为67.86%,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
对比两种筛查方法检出不同类型先天性白内障,结果显示: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对皮质(核)性白内障(图1)的筛查率为97.14%,对囊膜性白内障(图2)的筛查率为53.57%;而红光反射对皮质(核)性白内障的筛查率为37.14%,对囊膜性白内障的筛查率为46.43%;两组结果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筛查先天性白内障的结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two screening methods for congenital cataract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筛查的结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creening results of two methods
表3 两种检查方法筛查不同类型先天性白内障结果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in dete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genital cataract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性眼病,表现为双眼或单眼晶状体全浑浊或核性浑浊。因其出生时即已存在,影响患儿的视觉发育[7],因此早期发现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有效筛查方法的研究较少。该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8],传统的基因测序或循环芯片测序法[9-10]可以从分子水平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其劣势是价格昂贵,不利于普及,且操作较难,因此需要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普筛方法。临床上,低龄儿及配合程度较差不能用裂隙灯检查者,可以运用红光反射快速、简单的判断病情。红光反射可以做为儿童眼科医生首选的检查方法[11]。Ozkurt等[12]指出:红光反射在早期诊断视力和眼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眼科提出了每个儿童必须在2个月龄前接受红光反射检查[13]。本研究中,红光反射能筛查出部分先天性白内障,灵敏度为51.32%。
但单纯依靠红光反射易造成漏诊。Duret等[14]研究报道:在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中,红光反射不如红外光成像仪来得准确,灵敏度较低。Viquez等[15]也报道了红光反射在新生儿眼病筛查中的不足,其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Sun等[16]指出:红光反射在筛查轻微病变,例如晶体轻度混浊、眼底出血等,筛查结果有局限性,易漏诊。本研究也发现:对于某些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如皮质(核)、囊膜性,因其混浊程度较轻或混浊偏离视轴区,红光反射尚可,未见明显异常提示,从而导致漏诊。其中运用红光反射对皮质(核)性白内障的检出率低(37.14%),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自1979年Kaakinen首创的角膜眼底反光同时照相法用于眼病的筛查以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改进红光反射这项检查方法。90年代后期,有学者[17]将照相技术应用于原始红光反射检查,通过照片分析提高儿童眼病筛查效率。这项技术在随后的几年中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开展[18]。近几年,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应用于临床,其通过红外光源进入瞳孔投射到视网膜,视网膜上的光反射到瞳孔区域,在不同的屈光状态下呈现不同的图案,摄影记录并计算数据,日常主要用于屈光状态的测算[19]。但当混浊区有遮挡计算的反射区时,就会无法计算结果。这个检查过程通常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对检查者配合程度要求低;同时因其相对自动化,又为客观检测,对检查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难。我们发现,利用这种原理,在日常婴幼儿的视力筛查中,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同时也能筛查出部分先天性白内障。当仪器无结果显示的时候,医生需要注意患儿屈光间质,尤其在低龄婴幼儿中的晶体检查。在本研究中,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的灵敏度为81.58%,特异度为79.87%,高于红光反射的检查结果,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双目视力筛查仪比红光反射有更低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同时双目视力筛查仪的诊断符合率为80.06%,红光反射诊断符合率为67.86%,再次印证了前者具有更好的诊断一致性。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种筛查方法在皮质(核)、囊膜性先天性白内障中的检测结果,发现双目视力筛查仪对前者具有更高的检出率(97.14%),明显高于红光反射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后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患儿家属就诊的最初目的只是做常规体检,最后才确诊了病情,因此,便捷、灵敏的筛查仪器显得十分必要。另外,既往研究[19]提示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的适用范围为>6个月的婴儿。但本研究发现:即使受检者年龄最小为3个月,无法抬头,但家属可以将其侧抱,在清醒安静的状态中,部分受检者会受到仪器提示音的吸引,短暂注视屏幕而完成了检查。
综上所述,儿童双目视力筛查仪操作时间短,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不高,且有可靠的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通过增加其用于初步筛查有屈光介质问题的婴幼儿,提醒临床医生进一步进行屈光介质检查以避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