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湘淋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7)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中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第2位[1]。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及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2018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患者经CT和DSA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6-76岁,平均(52.2±10.1)岁。纳入标准: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排除患有肝癌晚期伴有重度黄疸、胸腹水,精神疾病者以及其他肝脏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灰阶超声检查,对病灶所在的部位、数量、形态、大小等进行记录,然后进行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边缘、回声等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在行超声造影时,取生理盐水5 mL,加入造影剂冻干粉,溶解混匀,抽取2.4 mL混合液,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在2-3 s内完成。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连续采集图像。对病灶的开始增强时间、水平和类型,以及造影剂分布特征、消退时间等参数等进行记录[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原发性肝癌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原发性肝癌诊断情况 常规超声检查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低于超声造影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原发性肝癌特征分析 常规超声动脉期高增强19例(47.5%)、等增强21例(52.5%)、门脉期等增强8例(20.0%)、低增强32例(80.0%)、延迟期等增强11例(27.5%)、低增强29例(72.5.0%);超声造影动脉期高增强28例(70.0%)、等增强12例(30.0%)、门脉期等增强10例(25.0%)、低增强30例(75.0%)、延迟期等增强1例(2.5%)、低增强39例(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还是手术,术前的影像学评估的非常重要。超声造影在超声诊断影像学领域是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具有无辐射、操作便以及重复性好等优势,肿瘤组织内细微血流信号的显示率高,对肝肿瘤的定性诊断、治疗及治疗后疗效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5],已成为肝脏疾病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造影检查符合率97.5%、灵敏度92.5%、特异度95%,动脉期高增强70.0%、门脉期低增强80.0%、延迟期低增强97.5%,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与许杨[6]、刘丹等[7]研究结果相符。
综合上述,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检查的符合率、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同时通过图像特征判断病情,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