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朱佳佳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 400020)
妇科护理是针对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根据其身体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提供患者相适宜的专业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护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护理是为了有效确保妇女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保持健康、安全,确保其健康安全的孕育新生儿,提升新生儿生存率和健康率的重要基础[1]。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存在的风险因素,避免对对护理干预造成影响。本文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妇科患者中抽取80例分析,参与研究的患者分成两组,即40例对照组和40例研究组。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在22-47岁之间,机体无其他明显的合并症状和过敏史,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上比较结果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疾病情况告知其常规的妇科注意事项,并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进行解释,和处理措施的指导。研究组患者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建立护理改进小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2]。建立护理改进小组:组员分别为护士长、责任护士,以科室的护士长为组长,主要职责是对责任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指派、培训和考核。责任护士要熟练护理工作,并定时向组长做工作汇报,提出疑问并在护士长协助下解决潜在问题。同时小组每日以会议形式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针对科室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排查出风险源头,并提出改进方案,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和应对能力。心理护理:妇科疾病的病程比较漫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相对比较重的负担,因此需要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鼓励式的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以提升临床护理依从性。健康宣教:护士应针对疾病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病因、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案等对患者进行详细解释,以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定期开展健康活动,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临床风险,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依从性等结果比较。
1.4 统计学研究 在进行分组数据研究之中,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时主要应用软件SPSS 22.0,其中在分组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时经率(%)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表述,在两组间展开的计量资料分析主要应用均数±标准差(Mean±SD)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文字表述,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评估两组患者临床风险事件发生几率 临床风险事件主要包括医院源感染、出血、投诉。研究组患者中医院源感染1例,出血1例,投诉2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中医院源感染6例,出血3例,投诉3例,发生率为30%;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主要依据护理人员对于风险预测的能力以及掌握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组的风险预测评分为(92.8±3.7),掌握能力评分为(93.4±3.0);对照组的风险预测评分为(73.2±2.1),掌握能力评分为(72.0±1.8);两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依从性结果比较 研究组依从性40例,依从率100%;对照组依从性30例,依从率75%;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优质的妇科护理是需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保持连续性、科学性以及直接性干预的,由于护患之间直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护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为了确保高质量的护理干预,需要对护理管理方式融入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进行干预,确保护理工作保持持续性的质量改进,形成良性的护理循环,降低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全面提升妇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3]。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风险评估得到明显控制,风险率明显下降,同时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临床妇科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完善科室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护理技巧,提供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舒适度,同时能降低了护理风险的产生,提升患者在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体验,在临床上具备广泛推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