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萍
(大庆市让胡路区银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412)
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检测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红细胞及白细胞等指标,用来显示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疾病[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检验技术以简单、快捷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其中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便为采血方法,为了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故本次选择我院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末梢血采血、静脉血采血,评价其检验结果,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自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74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每组37例样本。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2-65(43.50±21.09)岁;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3-68(45.50±22.07)岁。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其他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及重要器官存在严重损伤患者,同时该研究获得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对比两组基础资料,P>0.05,无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末梢血采血,医护人员按摩患者中指指端,使手指达到充血状态,对采血部位采取消毒措施,采用无菌采血针进行采血,将采血吸管放入真空抗凝管,充分摇匀后等待检验。观察组:静脉血采血,告知患者伸展前臂,采用压脉带缠绕于患者采血部位上方,告知患者握紧拳头突出静脉,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将采血针头刺入患者静脉完成采血工作,向真空抗凝管中注入采集血液,充分摇匀后等待检验[2]。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通过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检测的血小板、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检验结果对比(Mean±SD)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常见的检查方式,该检查方式是通过检验白细胞的数量及所含比例来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血常规检验中最常采用的采血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静脉血采血方式,一种为末梢血采血方式。
末梢血采血方式作为临床常规采血方式,近几年来应用较为广泛,且该方式操作简捷,患者采血过程中耐受度良好,除此之外,该方式还能针对儿童、癌症晚期患者进行采血措施,多面选择性良好;但是要完成该方式采血,必须在采血前对患者采血部位进行按摩,这样一来,容易影响检验结果,使得检验值出现明显误差[3]。而静脉采血部位主要为患者手肘部位,该部位血液循环较稳定,且该方式采血过程中速度较快,采血过程相对封闭,可以有效减少标本受到外界污染,提高检验准确性。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方法后,观察组检测的血小板(208.71±45.24)、红细胞(3.01±0.24)×1012/L、红细胞比容(0.31±0.03)、血红蛋白(105.23±13.25)g/L及白细胞水平(5.03±1.05)×109/L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静脉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检验结果优于末梢血采血方式。
综上所述,静脉血采血方法在在血常规检验中,检测结果较末梢血准确,可以明显反映患者血液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